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研究
時間:2022-01-18 09:55:58
導語: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的提高。通過借鑒美國、德國和新加坡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合的經驗,提出高校應全方位加強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力度,大幅度培養德法素養兼備的師資力量,多層次改革思政課教學方法,寬領域完善思政課考核制度。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關聯性
德治與法治是調整社會規范的兩種方法。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政治價值,以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法治為主要內容,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社會責任感。此外,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礎,任何強制的法律都需要人們內心自覺遵守,道德教育只有得到公眾的自覺支持,法律的權威地位才能穩固;而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現實生活中,矛盾尖銳依靠單純的道德教化不足以規范人的行為,而法治教育強制性可以彌補道德教育的柔性與不足。因此,法律和道德既不是分離關系,也不是包容關系,而是一種各自獨立、雙向互動、相互交叉的互補關系。
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使“融合”成為必要。高校思政課“05”方案以后,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教材合二為一,體現了國家促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決心。但由于之前“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作為高校兩門獨立的必修課程,長期以來的觀念認為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著本質區別。因此,2015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也體現出兩者的相對獨立性,前五章為思想道德教育,后三章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自成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材與課程設置之間不協調的情況。同時,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更加傾向于法學專業的學生,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講,法律課程的傳授相對薄弱。長此以往,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各自為政、相互分離,不利于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2.教師中存在的問題使“融合”成為必要。當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師資隊伍配置不合理。從全國高校來看,面向大學生層面的法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實現。但在大部分高校,該課程主要師資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專業研究的教師,法學背景的專業教師比例較少。由于教師的法學專業理論水平不高,很難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會貫通,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法學專業教師所開設的課程和講座大多是針對法學院的學生和少部分選修法律課程的學生,科班出身的法學教師資源難以做到全校大學生共享。一方面,會導致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資源的安排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另一方面,現有的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資源因配置不合理帶來資源浪費。3.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融合”成為必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而當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表現出重理想、輕實際,重說教、輕操作和法律教育重條文、輕意識,重程序、輕信仰的傾向,在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偏重程序化與模式化,因而就大學生道德和法律素養的實際狀況而言,并不讓人滿意。在社會轉型期間,部分大學生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想的沖擊較大,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關系時會出現行為失范的問題,而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則表現出較強的功利性,對于不道德行為侵犯他人的利益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需要法律的規制。這也使得在高校開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教育愈發重要。
國外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經驗
1.美國。美國是一個法律至上的國家,但美國在追求法治化的過程中道德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并且推動著美國社會的發展。美國主要通過兩種方法促進道德與法治的融合:一種是法中有道德,堅持道德是法律的根本原則,西方強調自然法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他們把普遍的原則作為法律的價值根據;另一種是德中有法,堅持道德法治化。立法者根據社會關系的變化,為了維護社會和平,開始注意社會行為規范的調整,把公序良俗、誠實守信等道德規范引入法典。如今,誠實守信已被轉化為最高的法律原則,被稱為“帝王條款”。2.德國。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持久地加以思索,我們就愈是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德國非常重視思想道德建設,隨著社會法治化程度提高,道德教育中的法治化也越來越明顯。在德國沒有明確的道德教育課程,是將道德教育融入倫理學、教育學、神學、經濟學進行教育,并出臺教育法律法規為學校管理者提供依法治校的依據,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水平。3.新加坡。眾所周知,新加坡具有極其嚴酷的法律制度,可以保障公民教育的實施。新加坡立法具有兩個特點:法律內容詳細和法律刑罰嚴酷。所謂法律內容詳細主要指大到安定國家小到公民衣食住行都有詳細的法律規定。這樣使公民在公共場所也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發展。所謂法律刑罰嚴酷,如隨地吐痰就會罰款1,000新元,如果犯罪情節嚴重的還會判予鞭刑。由此可知,道德建設需要有相應的法治保障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規范。
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路徑
1.全方位加強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力度。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效結合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發展。為了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結合為有機統一整體,需要從思想、實踐、制度上進行教育。首先,改變對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片面認知,正確認知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關系。高校要推出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合的系列講座與論壇,或成立法律社團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讓大學生更好感受法的魅力。其次,實現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融合。高校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要加大法治教育力度,避免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出現“重道德、輕法律”的現象。還有,讓大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深刻認識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關系,將法治思維與道德理念深入內心。最后,創造和諧校園法治環境。高校要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規范教學、管理、學生生活的行為,讓校紀、校規貼近大學生生活,將法治理念深入到治校理念中;此外,高校還可將法律與特色的校園文化相結合,使大學生在校園法治文化中擁有更多的法治獲得感,促進法治理念在人內心的深化。2.大幅度培養高校德法素養兼備的師資力量。教師是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真正實施者,為了有效融合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培養高校德法素養兼備的教師必不可少。首先,要完善師資結構。面對當前思政課教師背景結構比較單一的情況,需要引進法律背景專業的教師,高校應從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嚴格考察,還需要建立領導同事以及學生的量化考核制度。此外,高校應選聘高水平專家擔任特聘教授,統籌好黨政領導干部、社科理論專家、高校領導班子成員等走上思政課講臺,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其次,要開展教師專業培訓,提高思政課教師德法兼備的素質與能力。高校可以聘請國內外專家開展有關道德與法治的專題講座,讓大學生在聆聽講座中提高法治意識。最后,可以通過不同高校或者不同學科背景之間教師的交流,促進教師道德與法治能力的提升,組建成一支融合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高水平的教師隊伍。3.多層次改革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式有不同的教育效果。面對當前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現實問題,需要改革教學方式,調動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了更好地促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教師可以采取專題式教學方式,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內容融為一個“板塊”進行教學,這樣既教給大學生道德知識,也教給大學生法治知識,不容易將二者割裂開。現在大學生多數為“95后”,教師也可根據其獨特的思想、行為并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大學生參觀博物館、革命英雄紀念館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英雄人物事跡的熏陶,讓大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偉大愛國情懷,提高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與社會責任感,從而自覺把法治觀念、法治理念的培養融入到自身的成才成長中。同時,教師在道德和法治融合教育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大學生注重知行統一,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和鑒別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治觀。4.寬領域完善高校思政課考核制度。改革思政課考核制度,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首先,要改變考核理念。思政課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書本知識,教師要善于觀察大學生的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思政課的考核中要將知識點與道德、法治素養及能力結合起來進行考核。其次,要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高校可以采用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開卷內容是課本知識的升華,更重視大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必要知識點則要通過學生記憶來強化。通過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使得教材內容體系向教學內容體系轉換,實現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實質融合。最后,要注重平時表現的評價。考核大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水平,重在平時。“修身”是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將法律“內化于心”是法治教育的終極追求。法治教育不僅教育大學生遵守法規,而且也要求大學生完善獨立人格、加強自我管理。因此,高校思政課的考核應加強過程性評價體系建設,更關注大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和整體性,提升其綜合素養,真正實現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梅萍.國外公民道德認同的方式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2008(2):77-81.
[2]王穎.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8(3):54-56.
[3]何玉芳,張艷紅.“基礎”課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內容的“融合”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59-61.
[4]沈建華,徐正.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3):47-48
[5]劉壽堂.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專題式教學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146-148.
[6]王穎,楊轉珍,王京.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京津冀地區18所高校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5(10):62-65.
[7]陳建華,邢瀅瀅.大學生法治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路徑探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9):58-59.
作者:智晶晶 王 穎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廉潔治理高校師德建設芻議
- 下一篇: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