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變遷研究
時間:2022-10-30 10:47:03
導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變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內容經歷多次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集中發生在課程性質、目標等多方面,對教師教學與學生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開展都影響深遠。課程改革中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與素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這里我們主要發掘新課標對之前的課標批判繼承創新發展的方面及其啟示。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思想政治;課程標準
1改革開放以來課程標準概述
1.1課程標準的概念。課程標準的定義,準確來說就是國家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的目標與要求,是國家制定,能夠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并能夠指導學生使其明確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1.2課程標準的內容。課程標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等方面做了嚴密的規定,同時體現了對舊課標的批判、繼承以及新課標本身的創新、發展的特點。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更為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這一點與教學大綱有所區別。
2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變遷
2.1課程性質的變化。在課程性質上,仍然堅定其政治方向,堅持正確政治思想。《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下文稱1996年課標)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必須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培養學生使其成為具有崇高素質的公民。《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下文稱2004年課標)中闡述: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基本內容既包括馬列主義等的本質觀點的教育,為其發展打好思想根基。《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下文稱新課標)指出高中思政課教學其根本任務為立德樹人,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確立并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將能夠培育學生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提上日程。我國課改始終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本質上堅持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在政治方面的先進性、思想性和堅定性,相比1996年的雙基目標,2004年三維目標的提出,嚴格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根據社會生活聯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引導開展探究學習和實踐練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生活的價值,建構如識的框架,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等。《新課標》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在性質上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思想的政治方向、要求建立與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事務的理解和參與能力,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2.2課程目標的進步。由1996年提出的“雙基”目標到2004年提出的“三維”目標向2017年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進步。《1996年課標》將教學目標分為一個個部分,明確提出了每個年級都應該有其教學目標,具有積極意義,但過于強調知識的框架掌握以及對知識的死記硬背。《2004年課標》在教學目標上的表述更為精細化,提出三個層次:總目標———分類目標———內容目標,體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且明確提出素質教育。但在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還面臨著種種現實問題的挑戰,一時間難以將占據中國千百年歷史的應試教育徹底轉換為素質教育。《新課標》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偏向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逐漸走上“育人”的軌道,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教學目標更加具體化,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以及更高的要求。2.3課程結構的完善。由固定化完整性的課程結構向可選擇性課程結構再向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化的課程結構發展。《1996年課標》其課程結構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傳授,強調知識內容的固定性和完整性,缺乏一定靈活性,較為系統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礙于學生身心全面發展。《2004年課標》出現了模塊化和可選擇性的特點,這里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課程結構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的目標。通過學分制對必修和選修的課程模塊中獨立內容進行檢查與評價。《新課標》延續了《2004年課標》的模塊式組織形態并進行了一定的拓展,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基于2004年課標強調課程的實踐體驗的要求,針對必修課程,教學方式采用內容與活動相互嵌入的組合方式,以達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的目的。2.4課程內容的發展。課程內容由偏重書本知識識記到關注學生生活和發展再到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完成一系列轉變。《1996年課標》在注重傳授系統化知識的同時,片面注重書本如識,而課程內容過于“難、繁、偏、舊”,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2004年課標》指出思想政治課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現實,以學生發展的要求為著眼點,聯系社會生活進行教學,建構學科知識結構與生活現象歸納、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契合的課程內容。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和參與社會實踐,以及建構學科知識,提高個人素質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但存在著部分知識被淡化,傳授知識不系統、不完整的問題,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來說是嚴峻挑戰。《新課標》旨在通過在實踐活動中增添與時俱進、生活化和可選擇性的學習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以及核心素養,培養其基本熟練掌握辯證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實事求是,用發展的觀點、創新的思維來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并發現問題,能在學習過程中基本形成正確的三觀。2.5課程實施的轉變。課程實施過程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他們是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既包括教師的教學方式又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方面,課程實施實現了由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再向議題式活動型教學的轉變發展與進步。《1996年課標》提出了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習,堅持知識與思想性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仍然偏向于以教師主導課堂進行知識傳遞,不利于學生發展。《2004年課標》在繼承發展1996年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采取“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所謂開放互動就是把教學看作是“課程的創生過程與教學相長的雙邊活動”,使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新課標》在此基礎上改進教學方式,要求充分了解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深入開發教育資源和拓展教育空間;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和討論,教師在教學中轉變方法,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參與,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轉變,使學生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在學習方式方面,由接受學習向發現學習轉變,再由發現學習向探究學習的發展。《1996年課標》在學習方式上以知識方面的掌握與習得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學活動為主導、教師為主體、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其中也包括其他的學習方式,如開展社會實踐相關活動,但并沒有深入拓展,導致收效甚微。《2004年課標》著重于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由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向主動參與、樂于參與和勤于參與轉變,從“三個J”向“三個參與”轉變,體現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方面,但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一定困難。《新課標》提出在課程進行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進行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通過活動的開展,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調動同學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相互幫助、互相學習的積極性,讓同學們在活動中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自我的學習目的。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如何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重大問題,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情境創設能力、活動設計與引導能力以及學生行為表現的全面評價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課程實施全面深刻的變革。2.6課程評價的改進。課程評價由甄別選拔功能向發展性評價功能再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功能發展。《1996年課標》中提到學習評價不僅能夠確認學生學習進度和水平或行為的轉變,而且直接反映教師教學的效果及教學能力。《2004年課標》提到要改變過分固定化的評價方式,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提出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生能力的發展進行開放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注重思想素質的評價。但在高考指揮棒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仍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評價方式。《新課標》同樣注重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并且在實施過程中采取了更多的措施,評價的角度多變、方式多樣、內容涵蓋寬泛全面,著重評估學生解決情景化問題的過程和結果,以反映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2.7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化。課程資源的開發由只重視教材轉向重視課程資源再到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的發展。《1996年課標》由于一系列外部原因的限制,在內容中沒有明確的提出課程資源。《2004年課標》中定義課程資源是課程發展過程中可利用的所有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等,這里的觀點是教學的過程不只是有效傳遞課程內容,更是課程創生的過程。在教學上,教師不再是簡單地教教材而是學會用教材,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新課標》在課程資源這一概念提出以來,不斷加大課程資源開發的力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的利用包括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和信息化課程資源在內的三類主要課程資源。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要求教師既要樹立遠大的教育觀與教學觀,又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教學與課程資源相結合,與社會生活相融合,同時也要求學生既要在課堂中學習,也要在社會中、生活中進行學習。
3總結與啟示
通過對以往課程標準的分析對比與總結,我們發現,《1996年課標》是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起步的前期所提出的為培養有能力有智慧的現代化建設者所提出的有效措施,雖不盡完善,但具有先進意義。而《2004年課標》體現了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的核心理念,《2004年課標》在核心理念的指導下在課程性質、目標、結構等多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進,體現了批判、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特點。《新課標》體現出更強的綜合性、活動性,并根據新課標提倡的學生觀,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教師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動型教學的提出,建立促進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機制,在現代提倡素質教育和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大環境下,《新課標》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由課標的改革與變化我們可以看出,《新課標》與《1996年課標》和《2004年課標》相比是一個揚棄、發展和創新的過程,其全面貫徹了《綱要》的精神。作為一線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師,不僅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新課標的特點與要求,而且要能夠進行深入的學習課改精神與理念,從而用新的教學態度適應新的教學內容,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去探索,為促進新課程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不僅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也要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這是對年青一代學習者的基本要求,而我們只有當教育回歸人本身,關注人身心的全面發展,才能引領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國家富強。
參考文獻
[1]王夢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換[J].教育藝術,2009,(9).
[2]張有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對比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1).
[3]計旺慧.上海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比較研究———以一期課改和二期課改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4]唐良平.政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關鍵能力———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10):90-94.
[5]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礎課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程煜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三下鄉”和精準扶貧融合探討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學親和力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