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師德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0 09:59:00

導語:教師師德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師德分析論文

一、鑄煉師德自律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具體地說:

教師的作用在于“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學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高尚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義、誠、達、禮等一些優秀的人格層面,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所說,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為端人,為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但是,關鍵還在于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品質。學生對老師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

教師只有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范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現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條文,強化法制觀念,在學法的同時,要懂法、守法、護法,以身作則;在學生中宣傳政策和法律條文時,就會受到雙重的教育效應。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當代社交的一般常識,講究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注意禮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二、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

教師對學生的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傳統的“仁義”,“謙愛”思想是可以引導著師生關系的優化的。倡導“仁義”的孔子始終以“仁”為人生追求的目標,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愛”——愛天下的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當然應該時時事事以君子的標準作為自己行為準則,追求一種由感情構建的永久性關系;而并非由物質利益粘合的臨時性關系。《呂氏春秋》認為,“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為師之務;在于勝理,在于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錘煉穩定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開放意識。教師要從書齋、教室、學校走出來,結束那種自我封閉、自我滿足、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狀態;立足崗位,立足國情和當地實際。通過各種信息傳遞方式,把視野多角度地擴展到外部世界;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觀察、分析、認識問題,把握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動態。要從頭腦想著應試題,心里盼著高升學率的禁錮中掙脫出來。與舊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念、素質觀念、教學方法等劃清界限。尋找自我素質結構定位,并積極創建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在參加目前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實踐的同時,看到素質教育呈現的未來前景。一個有作為的教師,能夠預測未來教師的形象,研究未來教師的素質結構和教師的類型,從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構筑21世紀教師素質結構,以此作為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其次,坦誠地接受學生的挑戰。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中,雖然教師擔任教授角色而學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師與學生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增益的。教師作用于學生,而學生又可以能動地反作用于教師。這就是雙方教學相長的規律。明清代教育家張履祥甚至認為學生如果不聽從教師的教導,那么教師不應完全怪罪學生,而應過來從自己教學方面來尋找原因,他說:“子弟教不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應反求諸己;未可全責子弟也”由此聯想到保羅。弗雷爾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國際教育界人士頗為欣賞的論述:“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誕生’。同時,他還必須向受教育者建議:他應作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學生的過失。子曰:“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師先于學生學習了大量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理論和豐富的科技知識,而后成為教師的;教師教育的對象,相對地是一些年紀輕,閱歷少,知識欠缺的人。

任何一個民族群體都是由一個一個的個體所組成。每個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應出整個民族的發展水平。每個個體的許多道德習慣、道德品質都是從小形成,每一個人從兒童開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世界觀等教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盡管社會風氣、家庭環境對兒童的道德品質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無法代替教師教育的優秀。因為,教師的教育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科學性,無論是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長期而系統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人生最初的二十幾年是決定和影響人的一生的發展,是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而教師是影響的關鍵因素。教師的主要職能是培養未來的人才。這些人才畢業后分布在全國各條戰線上,對整個國家的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把教師道德提高到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摘要】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征的直接體現。

【關鍵詞】教師師德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