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素養研究型教師轉變論文
時間:2022-06-10 04:57:00
導語:提高素養研究型教師轉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向研究型教師轉變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今天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思想的著眼點是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體驗、要創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互動的合作者、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學習的促進者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教師的行為決定著學生學習方式,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當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本著“以學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我們今天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但這一切必須以教師的行為轉變為前提。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一、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思想的著眼點是學生的“發展”。其主要涵義是:學生的發展是適應社會的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部分學生的發展;是學生人格的發展而不是只重其很智力的片面發展,是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不是全部學生同一個模式的發展,是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可持續的終身發展,而不只是局限在學校的當前發展。教師在處理手中的書和臺下的學生的關系時常常錯位,不是將人放在首位,而是將書放在第一。其實教師應該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掌握接受、探究、質疑、模仿、討論、體驗等各種學習方式,使語文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應該轉變“課程與己無關”的觀念,而應該和學生一起成為課程創造的主人,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二、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
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當提供適合學生教育環境的角色。因此,我們必須用心記住:我們要創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
(一)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
要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注重學生建立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隨之發生變化,這是語文教師角色轉變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如何邁出這一步呢?教師可以從轉變以自己講課為主的教學行為做起,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師灌輸的太多,分析的太碎,而學生的感悟、體驗被忽視。事實上,老師灌過不等于學生學過,學生學過不等于學生學會,學生學會不等于學生會學,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達到學生會學的境界,鑒于這一點認識,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盡量改變灌輸者角色,盡量做到五不講:①支離破碎的分析不講;②學生已經懂的不講;③學生自己能講的不講;④教師自己講不清楚的不講;⑤學生聽不明的不講。
(二)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互動的合作者
首先最重要的是信任學生,對學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必須相信學生一定會成功,這對學生的成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教師功效”。
其次,允許學生就學習活動提出建議,以此表示對他們的信任。
第三,營造一種學生敢于表達的環境。
第四,在教室里形成一種民主的氣氛,一加強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關系,這比起一味讓學生嚴格遵守紀律而言,效果要好得多。
(三)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總之,教師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信念。
三、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笔聦嵣?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教師也在不斷地進行審視,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 上一篇:數學教師組織生活講話
- 下一篇:政工辦主任先進個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