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策略

時間:2022-01-18 09:35:22

導語: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策略

摘要: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離不開課堂交流,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點燃學生的交流欲望,抓住學生的思維點,讓學生適時進行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交流形式,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數學交流更有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交流;能力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針對數學學習提出:數學學習要體現出生動和活潑,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調動。故而教師就應在教學小學數學時,積極創造適合學生合作交流的情境,以便他們能通過交流完成自主學習,親身體驗知識的生成。教師在“學為中心”的背景下,應遵循“以生為本”的要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出更加有效的數學交流活動。

一、借助質疑情境,點燃交流欲望

俗話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新意識較強的學生往往在質疑能力上也有很高的水平,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此教師在提問中應把握可展開交流之處,以激發學生主動表達個人觀點的欲望,實現對數學的創造學習,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以教學《比的認識》一課為例,教師先帶領學生對比、除法和分數三者的關聯進行學習,然后提問:“同學們,在了解了它們的關系后,請想一想比的后一項可不可以為0?原因是什么?”對此學生們各持己見,并與對立方進行了爭論。此時教師則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理由。生1:從前面的比較中我們知道,比的后一項其實和除數、分母是對應的,故而和對除數與分母的規定一樣,不能取0作為比的后一項。生2:雖然生1的分析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在觀看比賽時,常會聽到解說員說2:0、3:0等,這里的比的后項就是0呀!生3:我認為數學中的比表示的是一種除法關系,其比值等于兩個數的倍數,在球賽中解說員口中的比僅表示對比賽比分的描述,體現的是二者的差值。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爭論,教師抓住這一時機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為學生暢所欲言提供了機會,使學生通過質疑、探索與收獲深入理解了有關知識。

二、基于學生思維,把握交流時機

圣賢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苯處熢诮虒W小學數學時,應找準時機開展交流活動,一般是在學生想表現自己的思考成果,或者希望進行交流時,還有就是需要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時,學生在這幾種情形下往往最適合開展交流。(一)學生思維開放時,引導數學交流。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學生思維開放的時候應是教師重點關注的,要借此機會展開數學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把握其本質特征。以教學《分數的再認識》為例,教師利用與教學相關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兒童節時,小明和小芳相約去新華書店買書,在挑選各自需要的書本后,小明所花費用占零用錢總數的1/5,小芳所花費用占零用錢總數的1/4,那么他們誰在買書上花的錢更多?于是有的學生從表面上比較后,覺得小芳買書的錢更多,也有學生表示是不能確定的。針對學生“不能確定”的回答,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了交流。于是有學生認為:題目中沒有說明他們誰帶的錢多一些,所以假如小芳的錢總數更多或者與小明的錢一樣多,她買書的錢就多于小明的;而如果小芳帶的錢比小明的少,那么她花在買書上的錢就會更少。也有學生舉例進行說明:如果小明一共有100元,小芳一共有40元,那小明花在買書上的就是20元,小芳花在買書上的就是16元,這時小芳用來買書的錢就比小明用來買書的錢少。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準確地把握了學生思維開放的時機并展開數學交流,使學生在交流時更加積極地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有效地理解了分數所表示的深刻內涵。(二)學生思維出彩時,引導數學交流。小學生往往思維比較活躍,常會在學習數學時產生特立獨行的見解,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時,應抓住機會展開有效的數學交流。以教學《化簡比》一課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其概念和化簡方法,在鞏固新知的學習成果時,有學生突然說:“我們學的是可以對不是最簡比的比進行化簡,那為什么球類比賽中像30比25這種不能化簡呢?”對于這一思維成果,教師應重點關注,組織學生以數學交流的形式進行思考。這樣的交流,就能以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中的比與比賽比分在概念、性質以及結構、內涵方面的不同,讓學生充分感知到“比”和“化簡比”所針對的對象僅為數學概念中的比。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抓住學生思維的出彩之處,組織開展數學交流活動,從而以對比的方式剖析了數學概念的深刻內涵,使得學生在實際思考中鍛煉了自身的思維能力。

三、突顯學生主體,優化交流形式

數學交流離不開交流的主體,而主體不僅涉及教師和學生,還包括教材。實際課堂交流時,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以適當的策略推動學生突破數學交流的掣肘之處,以便學生能挖掘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實現對數學思想、數學文化以及數學精神的深入探討。(一)生生交流。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是數學交流中最普遍的一種。為了實現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以說的方式來學習數學。先要讓學生產生說的欲望,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讓學生主動地說。這將有利于學生從更深的層次,以更有條理的方式完成對數學的說,從而營造出良好的說的氛圍。以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課為例,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境:“一家商店中,總共有兒童小號15把,一天有一群小朋友去店里買了8把,請問店里現在有多少把?”教師鼓勵學生以小棒來代替小號,并同小組成員一起進行交流學習。接著派出代表講述小組成果,從學生的“述學”中可以看出他們的成果很大。生1:先用15減5得到10,接著減掉3就得到結果,這就好比吃水果,先吃5個,再吃3個。生2:我覺得可以之前減掉10,由于實際上只需要減掉8,所以還需加上2,于是就可得到結果為7。生3:我們可以以加法的思路來計算,從8+7=15可以得到15-8=7?!處熤挥斜WC了學生所處環境的自由和安全,才能保證他們的數學交流的有效性。同時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見解,從而能夠取長補短。(二)生本交流?!吧窘涣鳌鳖櫭剂x就是學生和課本的交流。課本承載著教學內容,里面充滿了人類智慧的成果。為此需要學生對課本進行深入解讀。學生通過生本交流,就能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實現思維的深度發展,從而在理解教材主旨的基礎上,敢于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質疑。以教學《認識方向》一課為例,僅通過教學課本知識是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學生在閱讀《你知道嗎》后,往往會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規定上北下南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用指南針可以指明南方?樹干的年輪朝南的一面比較稀疏,而朝北的一面比較緊密,這是什么原因?晚上我們能同時看到北極星和北斗七星嗎?……可見學生覺得對課本的閱讀,僅了解到教材所說的“是什么”還不夠,好奇心會驅使他們挖掘其中的原因,從而了解到“為什么是”。

綜上所述,開展數學交流學習,不僅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能力,使他們掌握知識,還重在借此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巧妙地設計數學交流活動,推動學生在有效的交流中得到鍛煉,確保他們能通過交流來形成數學素養,從而發揮出數學交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宣明.關注數學交流綻放幸福笑容[J].亞太教育,2016(34):31.

作者:汪華 單位: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新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