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穆斯林早期發展歷程
時間:2022-06-26 09:40:57
導語:印度穆斯林早期發展歷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伊斯蘭教進入印度是在公元8世紀前后,筆者認為以莫臥兒王朝為分界點,可以將伊斯蘭教進入并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公元8世紀前后到莫臥兒王朝的建立為早期階段,莫臥兒王朝為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鞏固和發展的第二階段,英屬印度時期為沉寂的第三階段。從8世紀到16世紀,穆斯林在不同時期從不同路線進入印度次大陸,經過緩慢的融合與同化,“到莫臥兒王朝建立,伊斯蘭化初步完成。”
因此莫臥兒帝國之前,是伊斯蘭教力求使自己在印度次大陸立穩腳跟的時期。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歷史上幾個統一時期之一,伊斯蘭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的互相影響以及達到的和諧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深入發展,“這種和諧一致在大莫臥兒人阿克巴的時期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到他的繼承者和后期莫臥兒統治者的時候,也沒有完全失去?!雹诳梢娔P兒王朝是伊斯蘭教在印度次大陸深入和擴張影響階段。隨著莫臥兒帝國的衰落,特別是遭到來自英國的殖民入侵后,印度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主義運動風起云涌,印度穆斯林發展進入下一個階段。早期伊斯蘭教進入印度的過程,是由阿拉伯穆斯林和突厥穆斯林兩者共同完成的。阿拉伯穆斯林是最早進入印度的穆斯林力量,他們的進入開始把伊斯蘭教傳入印度,使一部分人該信了伊斯蘭教。但真正對印度全局產生影響,并把伊斯蘭教傳遍印度的,是公元11世紀到12世紀的突厥穆斯林。他們也是伊斯蘭教徒,他們的進入最終導致13世紀初穆斯林王朝———德里蘇丹國在印度的建立和此后4個多世紀的統治。
一、早期阿拉伯穆斯林的進入
公元8世紀,一批來自伊拉克的阿拉伯難民,落腳于南部沿海。后來陸續有來自阿拉伯、波斯的商人到沿海定居。他們與印度居民和睦相處,并與當地的婦女通婚,同時到伊斯蘭教帶入居住地,形成混血的穆斯林后裔。他們或許是最早在印度建立起來的穆斯林居民體。公元711年,倭馬亞王朝自巴士拉沿海路攻入印度河下游,占領信德地區。到10世紀末,隨著信奉伊斯蘭教的外族的不斷入侵,西北部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區成為印度最早接受伊斯蘭教的地區。
二、突厥穆斯林的到來
突厥穆斯林在印度傳播伊斯蘭教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公元10世紀至11世紀上半葉,伽色尼王朝,打基礎做準備時期。第二階段,打開印度門戶,開始深入。公元1173到1174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古爾王朝滅伽色尼王朝,中止了100多年的突厥穆斯林又開始進入印度。第三階段,繼續擴張時期。這一時期穆斯林政權在印度全境出現,是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初步發展時期。此間伊斯蘭教在印度的發展可以通過印度各部分伊斯蘭國家確立以及推行伊斯蘭教的情況得到說明。其間出現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對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馬茂德。伽色尼王馬茂德于公元1000年到1027年期間,多次入侵印度(至少12次,有17次之說),以武力傳播伊斯蘭教,許多印度封建主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紛紛改奉伊斯蘭教,逐漸與定居的突厥人、阿富汗人混居融合,成為印度穆斯林社團的主體。第二,穆罕默德•古爾。古爾王朝的穆罕默德•古爾,使中止了100多年的突厥穆斯林入侵重新開始。和馬茂德不同的是,古爾的入侵以征服領土為目的,因而促進了伊斯蘭教在印度扎根和發展。第三,阿拉-烏德-丁(1296—1316)。阿拉-烏德-丁是德里蘇丹國基爾吉王朝的重要人物,基爾吉王朝的主要成就大都與他的名字有關。他基本上統一了除克什米爾外的北印度,并開始向南方征伐,擴大疆土。征服了當時南方的耶達婆等四個較大的國家,使它們成為自己的藩屬國,將伊斯蘭教德影響擴大到大部分南印度地區,形成全印帝國?!鞍⒗瓰醯拢∫蚨环Q作印度第一個穆斯林皇帝?!雹鄣谒?,巴曼尼王朝的建立和強盛。南印度一直是印度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巴曼尼王朝的出現和強盛,說明伊斯蘭教不僅僅再局限于北印度地區,而是成為一個真正在全印度推行的宗教。公元8世紀到16世紀莫臥兒王朝建立之前,印度穆斯林社團的成分十分復雜。從8世紀到德里蘇丹國早期,印度大部分穆斯林是外來阿拉伯人和突厥穆斯林及其后裔,“外族穆斯林社團,除旁遮普地區外,人數有限,改宗與同化是個緩慢的歷史過程,持續數世紀之久;大部分印度穆斯林是在13~15世紀改信伊斯蘭教的本地居民。”④在使印度伊斯蘭教化的過程中,發揮宗教力量的并非只有蘇非派,伊斯蘭教上層烏里瑪同樣熱衷于在印度推行伊斯蘭教。烏里瑪意為“有知識者”,是伊斯蘭宗教學者的總稱。在遜尼派中,烏里瑪沒有嚴密的組織,主要以其學識和虔誠獲得威望,往往自稱為伊斯蘭教監護人、正宗信仰的弘揚者、捍衛者。
進入印度次大陸的伊斯蘭教均為遜尼派,因此作為伊斯蘭教正統派維護者的烏里瑪,希望在印度按照伊斯蘭教教法的原則建立徹底的伊斯蘭教政權。他們反對統治者吸收印度人參與國家事務,更反對統治者為了政治需要對印度人采取緩和政策。正統烏里瑪支持用武力強迫印度教徒改宗伊斯蘭教,希望在印度樹立純正的伊斯蘭精神。烏里瑪在伊斯蘭文化在印度推進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與烏里瑪在上層的作用相比,蘇非派在民間傳播伊斯蘭教教義的活動影響深遠。蘇非派英文譯為Sufi-sm,它既有蘇非派的意思,又有蘇非主義的含義。蘇非派是隨著阿拉伯帝國對外征戰的勝利,伊斯蘭社會出現階級分化,下層虔誠信徒對統治者嚴重不滿而產生一個潮流,在一定條件下形成了組織,有大批信仰者和擁護者,形成一支社會力量。蘇非們專注的問題是穆斯林品行的修養,追求的是超凡脫俗、凈化靈魂、返璞歸真,最后實現與真主合一的最高境界。最初進入印度的蘇非派,是在信奉伊斯蘭教的伽茲尼王朝蘇丹馬蘇德(馬茂德之子)進入印度期間,經由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⑥即從印度西北部的拉合爾地區。蘇非大規模進入印度,則是在中亞突厥穆斯林大舉進入印度的時候,因此,進入并流行于印度次大陸的蘇非教團大都來自中亞。雖然蘇非派的主要教義是神秘主義,但印度蘇非派形成之初,主要活動卻不是傳播和實踐蘇非神秘主義,而是以伊斯蘭教教徒身份傳播伊斯蘭教。這是因為蘇非派來到印度之后,面臨的首要矛盾并不是伊斯蘭教內部教派和交易之爭,而是要努力在印度這個全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生存下來。傳播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是印度蘇非派的首要任務,印度蘇非派們也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并成果斐然。印度蘇非派傳教的方式是多樣的,主要有建道堂、辦學校、云游、布道等。伊斯蘭教教義和蘇非主義神秘思想隨著蘇非們的宗教旅行在印度大地上廣為傳播,蘇非的修道堂和學校不僅僅是傳播和討論教義的場所,也是貧苦印度人的救濟所。印度蘇非們接觸的人群也很廣泛,既有中下層普通群眾,又有上層統治者和貴族;既有印度教徒,又有佛教徒和其他宗教教徒。蘇非們克己、守貧、慷慨的品性,所宣傳的平等對待一切人的思想,以及他們倡導的對神的神秘的愛,為許多低種姓印度人和一部分追求建立公正社會的印度教徒所歡迎,對印度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使得很多印度教徒紛紛改信伊斯蘭教。其中蘇非大師們及主要教團所起的表率作用更是引人注目。
在德里蘇丹國之前,最有代表性的印度蘇非大師當屬胡吉偉利。胡吉偉利堅持一神論,堅持遵守伊斯蘭教教法,強調神愛,肯定神智,竭力排除與正統教義相抵觸的觀點和信條,使印度蘇非派在產生之初接受的就是一種能見容于正統派教義的神學思想,同時也奠定了印度蘇非派在以后的發展中與伊斯蘭正統派和上層統治者關系的基調。受其影響,許多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皈依了伊斯蘭教。德里蘇丹國建立之初,便確立伊斯蘭教為國教,把印度教伊斯蘭化作為自己的目標。此時蘇非們的在緩和宗教矛盾、傳播和擴展伊斯蘭教影響上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德里蘇丹國建立后,更多的蘇非來到印度。不同時期進入印度的蘇非遍及全印,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他們反對伊斯蘭教正統派烏里瑪的宗教專制,鄙視他們對統治者的阿諛奉承,宣傳平等博愛的思想,在緩和宗教壓迫、促進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互接近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他們的傳教過程中常與印度教瑜伽派教徒共同探討神秘主義問題。這時期蘇非們的主要活動方式有宗教旅行、建立修道院、創建蘇非教團、傳教、修煉、著書立說。教團的建立標志著蘇非的活動從獨立的個體向群體化發展,同時其組織也逐步趨于完善,有利于有計劃地開展傳教活動。
德里蘇丹時期主要有4大教團,按傳入印度的時間排列分別是:契什提教團、蘇哈拉瓦蒂教團、卡迪利亞教團、納克西本蒂教團。早期穆斯林進入印度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宗教上,蘇非派思想對后期帕克蒂運動產生的巨大影響;藝術上,印度的宗教祭祀音樂和民間音樂豐富了蘇非派的“薩瑪”活動;文學上,既出現了許多用印地語創作的穆斯林詩人,也涌現了很多運用波斯語豐富自己創作的印地語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