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爾證偽主義與創新思維的培養
時間:2022-11-05 03:39:15
導語:波普爾證偽主義與創新思維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波普爾證偽主義以可證偽性原則作為判別一個理論是否科學的依據,以猜想與反駁(試錯法)為方法論。證偽主義方法論中的敢于懷疑、大膽猜想、勇于試錯的精神蘊含著獨特的創新理念,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培養創新性思維需要有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大膽的猜想能力、主動的實踐能力,還要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正確對待錯誤和失敗的態度等。
關鍵詞:波普爾;證偽主義;猜想與反駁;創新思維
波普爾證偽主義理論以可證偽性作為其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的依據,主張通過猜想與反駁的方法,即通過試錯法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波普爾證偽主義的可證偽性原則以及猜想和反駁的方法論,都蘊含著獨特的創新理念。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證偽主義方法論中的敢于懷疑、大膽猜想、勇于試錯、在錯誤和失敗中進步等思想,對于培養科學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一、證偽主義方法論概述
波普爾證偽主義方法論以可證偽性為原則,以猜想與反駁(試錯法)為方法,通過不斷證偽和試錯,從而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一)可證偽性原則。波普爾證偽主義認為,可證偽性原則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可證偽性是指這一理論或假說具有被經驗觀察證偽的可能性,但是并不等于這一理論或假說必然被證偽。也就是說,某一假說只有符合可證偽性這一條件,它才是科學的。在波普爾證偽主義理論提出之前,可證實原則被普遍認為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在于理論或假說能否為經驗歸納所證實。即如果一個理論或假說能夠被一定數量的經驗事實所確證,那么這個理論或假設就是科學的;反之,如果一個理論或假說不能夠被確證或者說至少目前還不能被確證,那么這個理論或假說就屬于非科學,就要被排除在科學范圍之外。波普爾從根本上否定了證實主義的科學劃界標準。他主張可證偽性才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準,即一個命題或假說只有符合可證偽性這一原則,才是科學的。所謂的可證偽性就是指科學理論或假說必然具備被可觀察到的經驗事實證偽的可能性,而不符合可證偽性原則的理論或假說就不是科學的。由此,證偽主義者認為邏輯學、數學以及宗教學都不是科學,因為它們都不符合可證偽性原則,即不具備被經驗事實所證偽的可能性。然而,可證偽性并不等同于必然被證偽。可證偽性只是科學理論應該具備的一個必要前提,而被證偽則是這個科學假說被另一個科學假說所推翻從而產生的結果。但是這個已經被推翻了即被證偽了的假說還是屬于科學的范疇,原因是它具備可證偽性這個必要條件。這就是說,可證偽性是指這個假說命題不具備邏輯上的必然性,它存在著被一些經驗事實所推翻的可能性,被證偽就是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也就是說,這一假說被可觀察的經驗事實證實為錯誤的。而這個推翻和證偽了原先假說的這一理論或假說就取代了原先的假說命題,作為一種新的命題接受其他可觀察的經驗事實的證偽。(二)猜想與反駁方法論。猜想與反駁方法,也可稱之為試錯法。波普爾利用猜想與反駁的方法向我們揭示了科學發展的動態過程,即科學知識是在大膽的猜想、無止境的反駁以及永不停止的試錯的過程中取得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以波普爾為代表的證偽主義者認為,通過歸納法對經驗事實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理論的確證觀是不合理的。他們認為,僅僅通過一些經驗觀察得到普遍的定律與理論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他們主張以確定的經驗事實命題作為前提,借助邏輯推理證明普遍的定律和理論是謬誤,這樣則是可能的。也就是說,科學理論永遠不會被經驗事實所證實,只能被證偽。或者說,假說或理論不會被可觀察的經驗事實確證為絕對科學的理論,它只可能被可觀察的經驗事實所否證,即被確證為是謬誤或錯誤。因此,他們推崇猜想與反駁法,即試錯法,認為先進行大膽的假設和猜想,然后進行反駁、批判和證偽。波普爾在說明科學知識的增長時用:P1→TT→EE→P2四段圖式來表述試錯法。在試錯法的四段圖式中,“P1”代表“問題”,“TT”代表“試探性理論”,而“EE”則代表“(嘗試)排除錯誤”,尤其是利用批判性討論排除錯誤,“P2”代表“新的問題”[1]321。波普爾試錯法的四段圖示可以簡單解釋為:科學首先起源于“問題”,即源于對某一客觀事物的懷疑和提問。當我們提出一個問題之后,由于知識背景和智力等要素的支持,我們會對問題的解決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假設,即在腦子里會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方案或線索。這些猜想和假設也就是四段圖示中的“試探性理論”。這些“試探性理論”數量不定,有的問題可能只有兩種方案,而有的問題可能有多種方案和線索,那么,哪一種或者哪幾種方案才能成為眾多方案中最有可能解決此問題的“鑰匙”呢?這就要靠解決問題者依靠其當前所掌握的科學理論知識和智力背景,通過觀察和實驗對這些“試探性理論”進行比較、批判和反駁,對這些方案進行篩選,從而排除錯誤、優勝劣汰,這個過程就是四段圖示中的“排除錯誤”。接下來就是用這個暫時經受住觀察實驗的批判的“試探性理論”,去嘗試著解決問題。這一步可能產生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這個試探性的理論不能解決原問題,或者離解決原問題有一定距離,這個時候解決者就要試圖進一步去尋找更合適的“試探性理論”,或者他還可以在保留此“試探性理論”的前提下改進此理論的細節部分,然后再用修改后的理論去嘗試著排除和糾正錯誤。第二種結果,即這個試探性的理論成功解決了原問題,那么它就取代了原問題變成了一個新問題,此時產生的新問題就是“新的問題”。但是,這個“新的問題”并不是終點,它同樣要接受各種不同猜想或假設,即其他試探性理論的反駁或證偽。科學就是在這四個步驟中不斷循環,取得進步和發展的。(三)波普爾證偽主義方法論意義。波普爾的證偽主義鼓勵創新,以其獨特的見解和深邃的思想贏得了很多哲學家以及科學家的贊賞。加拿大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邦格認為,波普爾“已被公認為當代最深刻、最嚴謹、最富有才華和獨特精神的思想家”[2]2。確實,波普爾能夠發現邏輯實證主義者所推崇的歸納法的缺陷,并且反其道而行,通過大膽的猜想和嚴謹的求證,對權威進行批判和反駁,進而提出與以往權威理論即邏輯實證主義截然不同的證偽主義理論。盡管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在今天看來也有缺陷,但是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證偽主義的魅力就在于它充分肯定了科學創造的不可思議的力量,鼓勵了科學家發揮想象力來進行自由探索,給科學創新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二、波普爾證偽主義理論中的創新精神
波普爾證偽主義是對傳統歸納問題的有效解決,即證偽主義避免了傳統證實主義無法從有限的經驗事實中歸納總結出科學理論的難題,實現了科學思維方式從證實到證偽的轉變,并且提出了科學進步的方法即猜想與反駁法(試錯法),這些都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精神。波普爾鼓勵人們敢于懷疑、積極發現問題,并且大膽地提出假設,不斷進行試錯,這與現代科學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即不斷創新,是相契合的。(一)對傳統歸納問題的思考———懷疑和批判精神。波普爾證偽主義的產生起源于對傳統歸納問題的思考。本著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波普爾用其獨特的證偽主義理論對歸納問題做出獨具風格的嘗試性解決。證偽主義是在邏輯實證主義盛行的背景下,為了解決傳統的歸納問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理論。邏輯實證主義所遵循的歸納法在當時受到了休謨等人的懷疑。休謨認為,不管觀察重復多少次,都不能從邏輯上必然地從個別經驗得出普遍性的結論,因為歸納法在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時存在著邏輯上的跳躍[3]。雖然,后來邏輯實證主義者又對歸納法進行了改造,但是仍無法掩蓋歸納法的缺陷。波普爾認識并抓住了歸納法的缺陷。為了彌補歸納法的缺陷,波普爾并不是沿著歸納主義的道路對歸納法進行“縫補”,而是對其進行根本的批判,另辟蹊徑選擇了一種和歸納主義的證實原則完全相對的方法論,即證偽主義方法論,進而形成了其著名的理性批判主義。(二)從證實到證偽———思維方式的轉變。波普爾證偽主義實現了思維方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證實思維到證偽思維的轉變,為開拓創新思維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典范。傳統的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知識來源于可觀察的經驗事實,并且科學知識必須通過經驗歸納的證實。也就是說,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知識是一種肯定性的知識,科學知識的發現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被經驗事實所確證的過程。但是,由于歸納法自身難以消除的局限性,即從個別的經驗事實出發難以歸納出普遍的科學知識,這使其受到各路人士的批判。波普爾認為一個理論或假說即使得到再多數量的經驗證實,也只是加深其是科學知識的可能性,而不能直接肯定其就是科學理論。如果出現相反的經驗事實,哪怕只有一件,就足以推翻這一理論,足以證明這一理論或假說是謬誤的。所以,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不應該是簡單的事實經驗的堆積和歸納,而是應該用證偽的方式去主動地發現新的問題,通過猜想與反駁的方法,不斷地試錯,進而逐漸實現科學知識的增長。從實證到否證的思維方式的改變,一方面為人類認識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為科學發現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另一方面也鼓勵了人類發展創新思維,增強人類實現創新的自信心。(三)猜想與反駁———科學進步的方法。波普爾反實證主義關于科學知識是經驗事實的歸納積累的理念,主張科學知識是不斷增長的動態過程。而科學知識進步的方法就是猜想與反駁法,即試錯法。也就是說,通過不斷地試錯和證偽、不斷地解決問題,逐漸實現科學知識的增長。波普爾認為科學來源于問題,而科學知識的增長則取決于問題的解決。由于問題不會被永久地解決,所以科學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增長過程。問題來源于懷疑的態度。懷疑就是對常規或者已經被普遍認可的理論的質疑和批判,懷疑不僅是對傳統和權威的批判,同時也是一種創新。提出問題之后,需要人們運用大膽的猜想提出試探性理論,即解決方案,并對其進行比較和反駁,最終得出一個逼真度最高的試探性理論,即這一試探性理論暫時經受住了其他理論的批判和證偽。換句話說,這一試探性理論取代了舊理論成為暫時的“科學”理論,而這個“科學”理論會成為新的“靶子”,接受其他理論或假說的批判和證偽,進行新一輪的猜想和反駁。科學就是通過不同理論或假說的互相證偽,通過問題的不斷發現和解決而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家以及哲學家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以他們的科學知識為背景,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實現了科學的進步,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三、波普爾證偽主義對培養創新思維的啟示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蘊含著獨特的創新精神,對于我們培養創新思維有著重要的啟示。我們應該充分吸收和借鑒證偽主義所包含的創新理念,積極培養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大膽的想象能力、主動的實踐能力,并且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正確對待錯誤和失敗的態度,進行科學創新。(一)敢于懷疑。敢于懷疑是創新思維培養的基石。證偽主義向我們展示了經驗事實具有不可靠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懷疑精神。同時,人類認識的有限性以及真理的相對性也要求我們必須有懷疑和批判精神。培養科學的創新思維,首先需要我們打破故步自封、對傳統和權威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精神枷鎖。證偽主義向我們展示了經驗的不可靠性,表明任何科學理論或假說都有可能被推翻和證偽。所以,如果人類對于前人的思想成果或者科學成就不假思索、毫不懷疑地接受,就難以實現理論與科學的創新。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的認識具有有限性,真理具有相對性。這就決定了創新思維必須具備懷疑精神。人類生命以及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的認識具有有限性。而知識是無限的,科學和理論的發展是無限的。人類所達到的真理性認識,往往也是相對真理。恩格斯認為,人類的認識永遠不可能達到絕對真理,人類只能無限地接近真理。當然,認識的有限性和真理的相對性,并不意味著我們得不到任何真理。人類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以及科學實驗、邏輯推理等得出的相對真理,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絕對性,或者說是一定條件下的絕對真理。從終極的意義上說,人的認識是不斷地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人類通往絕對真理的過程,就是不斷培養創新思維、不斷進行科學創新的過程。而人類進行思維創新和科學創新的前提,就是充分認識到真理的相對性,敢于懷疑任何科學和理論。(二)大膽猜想。大膽猜想是創新思維培養的翅膀。大膽的猜想并不是脫離實際的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和現實結合,符合一定的思維規律,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證偽主義主張大膽猜想,并且認為猜想只有符合一定的客觀規律以及科學知識規范,才有可能實現科學創新,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波普爾認為:“知識的成長是借助于猜想和反駁,從老問題到新問題的發展。”[1]292在波普爾看來,人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是一種主觀臆想,人類對于問題的敏感不是憑空而來,需要符合一定的客觀規律、遵循科學知識規范。也就是說,只有以經驗事實為根據,在現有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大膽猜想才是科學猜想,才有可能產生獨特的科學理論成果,進而推動科學知識的增長。(三)積極付諸實踐。積極主動進行實踐是科學創新思維培養的前提。證偽主義啟示我們,在不迷信傳統和權威、大膽進行猜想的基礎上,還需要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猜想付諸實踐。在實踐中證實或證偽猜想,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同時在實踐中發現真知,實現科學知識的增長。就其本質來說,人是積極能動的存在者,其能動性就在于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人能夠將思想付諸實踐,并通過實踐進行創新和創造。在理論創新和科學創新的過程中,實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科學理論的創新。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會對很多看似平常的事情或現象產生疑問和思考,會在頭腦中產生我們稱之為“靈感”的東西,而“靈感”變成創新思想或創新理論,就必須借助實踐。通過具體的實踐,包括科學實驗和觀察,人們對“靈感”進行反思和應用,最終就會帶來思想或理論的創新。在實踐中,不管“靈感”或猜想有沒有經受住經驗事實或科學理論的證偽,都會產生一定的價值。一方面,如果“靈感”或猜想被證實,暫時解決了我們的問題,那其肯定具有積極的理論想被證偽,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另一方面,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在證偽“靈感”或猜想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得到新的知識,這同樣表明實踐是有價值的。總之,科學創新思維的培養必須通過積極能動的實踐。(四)遵循科學的方法遵循科學的方法是科學創新思維培養的鑰匙。科學創新思維之所以冠之以“科學”,就是因為遵循科學的方法。也就是說,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實踐才能實現科學創新,實現科學知識的增長。創新推動科學認識的發展,科學認識的發展必須要運用科學方法,因此,創新思維培養必須掌握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有效的規則、方式和手段[4]。狹義的科學方法僅指人類在探求客觀自然規律的過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而廣義的科學方法不僅包括在自然科學研究過程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還包括在社會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實踐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比如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科學方法。證偽主義對特定理論或假設的證偽,是在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進行的。一個科學的猜想或假說,未經科學方法和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證實或證偽,就可能只是沒有多大價值的想象,難以實現科學知識的發展和科學創新。所以,要想培養創新思維,就必須確保我們的思維以及實踐嚴格遵循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指導。(五)正確對待錯誤和失敗錯誤和失敗是培養科學創新思維的重要動力和必由之路。從錯誤和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是實現科學創新的關鍵所在。科學知識發展史絕不是各種理論簡單堆砌的歷史,而是持續不斷的發現和糾正錯誤的歷史,也就是通過失敗和錯誤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不斷進步的歷史。波普爾說:“一種科學理論,一種解釋性理論,只不過是解決一個科學問題的一種嘗試,也就是解決一個與發現一種解釋有關或有聯系的問題。”[5]319在這一嘗試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很難保證沒有任何的曲折和錯誤。科學上的每一項重大發現和重大成就,都經過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包含著無數次的失敗或錯誤。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由無數次的錯誤和失敗堆砌而成的。錯誤和失敗的意義還在于能夠使科學家發現自己理論的漏洞和可疑之處,進而能夠及時修正理論的錯誤,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理論,使其能夠經受住盡可能多的質疑,從而具備最大的科學性。
總之,錯誤和失敗既不是科學創新的敵人,也不是科學創新的障礙,而是科學創新的必由之路。在科學的道路上,人類通過失敗和錯誤發現了很多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很多問題,并從失敗和錯誤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地進行思維的創新,進而推動科學的進步和發展。所以,正視錯誤,不懼怕失敗也是科學創新思維培養的一個重要因素。波普爾證偽主義對于培養創新思維有著重要的啟示,但是證偽主義的作用是有限的,其自身也存在著局限性。首先,證偽主義主張大膽猜想。但是科學猜想并不是對任何事件的盲目懷疑,而是應與現實相適應,并符合一定的科學常識。其次,證偽不是實現科學創新的唯一來源。我們只能肯定證偽是實現創新的其中一個來源,但不能否定創新還有其他的來源。同時,并不是掌握了證偽的方法就可以實現科學創新,因為,證偽的這個過程需要結合許多其他方法,比如實證、邏輯推理等。也就是說,證偽只是科學創新中的一個環節,要想實現創新還需要綜合多方面的要素來完成,而絕對不是單單靠證偽方法來實現。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證偽主義,既要看到波普爾證偽主義對于我們培養科學創新思維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到證偽主義的不足之處。總之,波普爾證偽主義中的可證偽性原則以及猜想與反駁法,對于培養我們養成敢于懷疑、勇于批判、敢于否定、大膽猜想、不斷試錯的創新精神有著積極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波普爾.客觀知識[M].舒煒光,卓如飛,周柏喬,曾聰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波普爾.無窮的探索[M].邱仁宗,段娟,譯.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83.
[3]劉希良.析證偽主義認識前提中的不可知論色彩[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16.
[4]陳學清.大學生科技文化素質及其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5]波普爾.猜想與反駁[M].傅季重,紀樹立,周昌忠,蔣戈為,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作者:解晶晶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 上一篇:民辦高校建環專業畢業實習探索
- 下一篇: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