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應用探討
時間:2022-06-19 09:36:54
導語: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應用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統一戰線學除了運用傳統的研究手段,還必要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從理論借鑒、問題拉動、文化交融等層次,實現對統一戰線問題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相關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統一戰線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統戰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動適應”這一社會心理學內涵,將大大有利于與統戰對象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針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有的焦慮狀況進行心理疏導,將焦慮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這也是當前統戰部門亟需去做的一項重要工作。“社會品格”是引發群體行為的重要心理動因,應該深入了解統戰成員的社會品格結構,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統戰工作是一門科學,沒有很強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統戰干部要深入學習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方針政策,精通統一戰線歷史,做到心明眼亮,同時還要廣泛學習各方面知識,掌握統戰工作的個中門道,善于處理各種復雜敏感問題,努力成為行家里手。這一重要觀點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學指明了方向。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統一戰線學除了運用傳統的研究手段,還有必要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從理論借鑒、問題拉動、文化交融等層次,實現對統一戰線問題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相關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統一戰線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心理學的歷史定位,乃是運用科學方法對個體、人際和群體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進行研究,并為社會問題與人際矛盾提供解決之道的學科。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不同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都可以在這個學科中找到對應的認識、解釋、預測和控制,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作用正日益凸顯。在統戰工作的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中,社會心理學理論同樣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需要統戰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換一個角度來說,只要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同人的思想狀況保持密切聯系的工作,在實踐中就不可能完全擺脫心理學理論的運用。統戰工作本質上是爭取人心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地做好統戰工作,統戰工作者就必須與黨外人士交心、交友,去深入地了解人、理解人,做一個洞察人心與人性的行家。有選擇地吸納社會心理學中的某些動態的、實用的、具有辯證思維的理論元素,對于進一步推動統戰工作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結合近年來的實踐與思考,我們嘗試拈出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的“舍己的自動適應”、“社會焦慮”、“社會品格”三個重要概念及其在統戰工作中的應用,試作探討如下。
一、“舍己的自動適應”:思想交流中的無意識誤述
社會心理學理論所說的“舍己的自動適應”,指的是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即一個人可能有許許多多的思想、體悟、希望以及甚至于感官的感覺,這些思想、體悟等等雖然在主觀上好像是出自于內在的思考,但其實是外面加諸于其人的。我們在工作實踐中經常能發現,有許多人自以為在主動而自發的思想、行為,其實并不然。當他們說“我認為”時,這句話似乎很明確而肯定,似乎惟一的問題是“我所認為的”是否正確,而不是“我是否在表達意見”。但一經用心理學原理來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其中往往隱藏著“舍己的自動適應”行為:某些人也許在大庭廣眾前侃侃而談,但實際上并沒有表達任何自身的意見,只是不知不覺在復述環境傳遞給他的某種看法。這種基于“舍己的自動適應”的意見表達實質是一種無意識誤述。“舍己的自動適應”與催眠狀態非常類似。有經驗的精神分析師都知道,如果向一位被催眠者施以催眠術,向其灌輸一種思想,被催眠者在醒來以后,往往會把處于催眠狀態時灌輸給他的思想當作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在催眠中暗示某人,當他在催眠后醒來,他會感到非常口渴;結果,這人在醒來會真的感到口渴而立即找水喝,但實際上當時他并沒有處于口渴狀態。像這樣的情形在催眠中屢見不鮮,施催眠術的人可以暗示說,一杯咸鹽水是一杯香甜的橙汁,于是受催眠者便會像喝橙汁一樣津津有味地喝起咸鹽水;施催眠術的人暗示說,受催眠的人手指斷了,于是受催眠者就真的顯現出痛苦的表情。“舍己的自動適應”現象在統戰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舉例來說,比如市委統戰部曾組織幾個黨外人士召開一次小型的座談會,參加座談者中有一位是閱歷豐富、久經考驗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另有兩位是政治閱歷尚淺的年輕黨外人士。召開這次座談會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目前黨外人士對本市正在推進的統一戰線工作制度建設持何種意見,于是便向參加座談者請教。我們還知道,這幾位參加座談的黨外人士都已聽到了最近市委召開統戰工作會議的有關報道。對統一戰線建設具有深入感悟的那位年長的黨外代表人士思考一番,他考慮到當前的形勢要求、本地的具體情況、黨派組織的獨特優勢等因素,加以斟酌,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可能會想到市委統戰工作會議的報道內容,并引用了媒體中的有些消息來支持他自己的意見。但是,重要的一點是,他的意見和建議是他自己的思想產物,是他自己的看法。兩位閱歷尚淺的年輕黨外人士中,有一個人可能知道他自己并不很清楚當前統戰工作的有關情況,而且也覺得座談之時也無法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因此,他坦白地回答說:“我不能提供什么意見,我知道的就是,市委統戰工作會議是如此這般的部署。”另外一個年輕黨外人士則不同。他相信他對統一戰線知道得很多,雖然實際上他不過浮光掠影地知道一點情況而已,但他認為他必須有能力回答每一個問題。因此,他想了一下,然后把“他的”的意見講了出來,其實,他的意見不過是媒體報道的消息而已。當請教他這樣說的理由時,他會告訴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體會等等,他得到了這個結論。從表面上來看,這位年輕黨外人士的行為和那個年長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的行為是一樣的。然而,如果我們更密切地予以分析的話,就會發統戰理論與實踐現,這位年輕黨外人士只是毫無保留地接受了媒體的報道和提法。可是,由于他覺得必須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記了,他是在重復媒體報道的權威意見,故而相信,他的這個看法,是經過自己的思考而獲致的。而實質上他所提出的種種理由,也是虛假的理由,其目的是想使他的意見顯得是他自己思考的產物。他自以為這是自己的意見,其實不過是不自覺地承襲媒體和權威人士的意見。也許他的意見是對的,而那個年長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的意見是欠妥的,可是無論如何,對的并不是“他的”意見。我們觀察黨外人士對于若干事情的意見時,常常可以發現到上述類似現象。比如說,我們向一位正在讀報學習的黨外人士,請教對某一政治問題的看法時,“他的”意見其實就是他從報紙上看到的說法,然而,他卻相信,他所說的乃是他自己思考的產物。在宗教信仰問題上,也經常發現“舍己的自動適應”現象。淮安市委統戰部曾對本地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宗教信仰問題進行過一次調查。接受問卷調查的200多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自認有宗教信仰的占30%以上,其中一大半信仰佛教。經調查發現,對真正的宗教教義,許多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其實并不篤信;他們的信佛,更主要是出于一種從眾心理和功利性目的。有位受訪的民營企業家在受訪時就明確表示:“我平時信佛,對佛教的具體內容壓根不懂,只是看到周圍很多人都在信,覺得心誠則靈,也就信了。自己深感只要多做善事,行善積德,一定會有福報。”這樣的所謂宗教信仰和宗教人士追求定向和獻身的需求,其實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也是很不真實的。雖然行善積德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上的扶貧濟困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健康成長來說也有負面作用,與我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方向也是背離的。對此,統戰部門應加強引導,幫助他們克服這種“舍己的自動適應”,真正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獨立起來,從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轉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之中。從上述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們去了解一個人,最重要的在于洞察這個思想,是否是一個人自己的思考結果,而不僅僅在于這個思想的內容,是否是正確。比如在征求黨外人士意見的例子中,年長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的的意見可能是欠妥的,而那個重復媒體報道的年輕黨外人士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由此可見,虛假的思考也可能是非常合邏輯與合理的,但實際上這種合理化的行為,卻由種種非理性及主觀的因素所決定。這種合理化行為可能與事實、與邏輯思考是矛盾的,但是它本身在外表上卻常常是言之成理的。各種“舍己的自動適應”行為,之所以在本質上是虛假的,乃是因為它不是這項行為的真正動機。總之,在對黨外人士進行政治引導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一點是,既要知道他們“想些什么”,更要知道他們“如何地思想”。凡是由積極的思考所產生出的思想,永遠是鮮活的。所謂鮮活,不一定是指別人未曾想到的,而是指思想的人真正把思考作為一種工具,用以發現在外界或內心中的一些真實事情和切身感悟。因此,統戰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動適應”這一社會心理學內涵,將大大有利于與統戰對象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僅靠一個人的話是否合邏輯,是不能判斷出他的話是否是出于衷心的,我們必須還要考慮到這個人的心理動機。
二、“社會焦慮”: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心理健康問題
從心理學上來說,焦慮是人們遇到矛盾和困難時出現的一種情緒反應,通常由于情緒或心理上的內在沖突,引起憂慮和不安。而社會焦慮,則又稱為群體性焦慮,主要是指某一社會群體中普遍存在這種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在當前市場競爭激烈、價值取向多元、人心飄浮不定的社會氛圍中,社會焦慮這一現象也經常在某些統戰成員中普遍呈現,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群體中,這一現象比較突出。淮安市委統戰部曾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社會焦慮問題組織過專題調研。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似乎和“焦慮”一詞有著很大距離,他們擁有金錢、事業、名譽,展現在世人面前的,總是一副勇于進取、精明強悍、春風得意的形象,被認為理所應當擁有富足的生活和極大的幸福。但調研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焦慮現象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群體中不僅是個體現象,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反應。這種焦慮既和當前的經濟大氣候、發展大環境有關,也與個體人格的發展密切相關。對這些思想和精神狀況,只有從社會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觀察,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解釋。對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來說,最直接可見的是當前因企業經營環境引發的焦慮。當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對嚴峻的全球經濟動蕩和競爭力加劇的市場大環境,壓力巨大,很多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對宏觀形勢心存憂慮,對當前的融資難、高成本、高稅負、行業惡性競爭等問題解決信心不足,這是導致產生心理焦慮的一個主要根源。例如在調研訪談中,淮安本地一位頗具影響力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就說:“平常人覺得我們老板很風光,其實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近10年來,我感到企業的發展比之前10年有明顯惡化,不像過去那么順風順水。政府對企業的管理越來越嚴,銀行對企業的壓榨也越來越大,民營企業不找關系、不打點,基本不可能貸到款。有時很怕自己走錯了一步,資金鏈斷裂,就此倒下去站不起來,這樣的事情我親眼看到多起,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近年來謀求上市,企業幾乎脫了一層皮,經常有媒體的‘黑記者’來敲竹杠,中國的輿論氛圍差,咱們也惹不起。整天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心理壓力很大。”以上這一段話,頗能說明當前引發某些民企老板心理焦慮的環境因素。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群體性焦慮還有政策執行的原因。近年來國家和省市與時俱進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戰略,連續出臺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某些政府部門對于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依然區別對待,扶持政策的執行層面存在著較大阻力與較多問題,政策兌現的“天花板現象”、“彈簧門現象”嚴重影響到企業對政府部門的信任。許多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面對某些政府管理部門的刁難、潛規則和不公正待遇,大多選擇忍耐和順從,長時間處于矛盾狀態中,產生心理焦慮也就在所難免了。另外還有人際關系引發的焦慮。有些民營企業家坦言,社會人情淡漠,生意場競爭激烈,圍繞身邊的人大多抱有利益交換目的,缺少真正的心與心的交流。貧富差距的加大也使其他社會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產生相對剝奪感和社會不公平感,從而加重仇富心理,雖然社會公眾在意識層面上都能認識到,富人并不是壞人,壞人也并不都是富人,但社會發展的邏輯,往往是每逢社會矛盾激化和不滿意度增加之時,富人就會成為公眾發泄不滿的對象。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普遍感到自身是處于一個仇富情緒圍繞的環境中,自然難以保持心境的平和。如果深入分析,這種群體性心理焦慮可能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總之,必須探根求源,才能有效地加以引導。要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思想工作,除了積極營造有利于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還需針對他們特有的焦慮狀況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將焦慮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這也是當前統戰部門亟需去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條件具備,還可邀請職業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進行專業疏導,以幫助他們洞察焦慮的內在根源,更好地克服焦慮,調適心態。
三、“社會品格”:引發群體行為的重要心理動因
在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社會品格的概念乃是指一個群體所共有的品格結構的特質,其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一個團體共有的生活經驗、方式及社會實踐。“社會品格”這一概念的本質是品格的動態性,這種品格對于某個群體來說,乃是共同的品格特質,它有效地決定著該群體成員的各種思想和行為,是一個群體中多數份子的人格結構之基本核心。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秩序中,如何引導某一群體的行為,使其成為一種積極性的、創造性的力量,那么就有必要對社會品格加以研究。就社會心理學的動態意義而言,品格是一種特定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由于人們的需要必須動態地適應某一特定的社會形態,人的精神于是形成。反過來說,品格也決定每個人的思想、感覺和行為,因為除了純邏輯的因素外,思想都是受思想者的品格結構所左右,包括整個理論系統與單獨的觀念,諸如合作、協商、求同存異等,也都是受思想者的人格結構所左右。社會品格這一理論概念,對于統戰工作實踐來說是十分有用和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品格是一種特殊的心理能量結構,它不僅憑借簡單的體力能量而出現,還會以一種心理能量的特殊形式而出現。例如,一個具有攻擊和暴力傾向的群體成員,必定具有好斗的品格以及虐待、對抗的激情。而一個熱愛和平的社會組織的成員,必定具有反對暴力以求協作的意愿。社會品格這一概念,可以有效地回答目前統一戰線理論中尚未充分論及的一些重要問題。為什么某些社會群體的社會主義優越意識不能像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有效?為什么不同民族、階層的個體間沖突會延伸到群體從而導致矛盾的激化?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就存在于社會品格的現象之中。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一個社會中許多不同的群體或階層,各有一種特殊的個性,只有以此特性為基礎,許多觀念才能得以發展和成為有力量的。比如說,我們現在認為協商與合作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式,可是如果向某些宗教極端主義者介紹政治協商的觀念,將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這些人具有一種不同的個性結構,因此,他們很難了解我們為什么要加強協商和合作的原因,即使他們懂得我們的語言,也無法了解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同樣地,一些邪教組織及具有和邪教分子同樣品格結構的人,都認為任何相信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群眾可以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人士,不是傻子,就是在扯謊。由于他們所具有的那種社會品格,對他們而言,如果生命是無痛苦和無災難的,簡直和自由平等是一樣令人難以想像的。再以網絡意見人士統戰工作為例。近年來,淮安市委統戰部對網絡意見人士組織了重點走訪調研,發現這一群體人員的構成雖然呈現多樣性,但卻具有共同的社會品格。他們中既有社會名流,也有草根人物,大多數是或自認為是某一領域內的專業人士,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一定具備較大影響力,但是通過網絡平臺卻成了廣受公眾關注的信息者;他們寫作能力強、反應快、觀點尖銳,意見常常偏激而可行性不強。在當前不太健康的網絡環境中,保持異見并與主流輿論唱反調,往往更能使“眼球經濟”獲得成功,博得更多的點擊率,這也是許多“大V”的成功之道。對這些因素加以綜合,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市委統戰部將“網絡意見人士品格”定義為個人的、價值多元的、批評型的、激進的、分散的、缺乏服從和合作觀念的品質的累積,并且是一個動態的結構。經分析研究認為,如果簡單地試圖通過行政力量來改變它,這一結構可能會通過語言暴力,或者通過故意沉默而表現出強烈的抵制;如果試圖采用經濟上的優惠措施來解決,恐怕也很難對它產生任何效果。針對此種狀況,統戰部門決定通過發揮自身的優勢來開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黨派團體和黨外人士的特殊身份,運用統一戰線具有的這一特殊的“話語權”功能,在多個場合開展了一系列思想引導工作,結果顯示這一做法比黨政機關的行政手段更為有效。工作實踐證明,與網絡意見人士打交道,不僅要學會利用新媒體平臺發聲,通過線上互動、線下溝通等方式加強與代表性人士的聯系,還必須深入了解這一群體的社會品格結構,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對于其他統一戰線成員來說,無論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群體,還是民族宗教界人士群體,同樣也是如此。多次強調,黨員干部要多跟不同群體交朋友。就統戰工作而言,面對愈演愈烈的社會轉型、階層分化和思想多元,面對面廣量大的各類統戰對象,統戰部門的思想引領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把握各方面成員的社會品格、心理狀態,才能精心定制具體而微的專門方法,起到打動心扉、登堂入室的效果。通過加強對社會品格的研究和積極引導,使某一群體中大多數人的社會品格和此類群體在社會中所從事的客觀工作相適合,人們的行為就會成為有建設性的正能量,而這種有建設性的正能量對社會的健康有序運轉,是不可缺少的。以上對“舍己的自動適應”、“社會焦慮”、“社會品格”三個概念的探討及其應用,只是我們將社會心理學理論應用于統戰工作的一個初步探索與嘗試。事實上,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向來是密不可分的,廣闊的統一戰線可以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鮮活的社會實驗室,而對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吸納也必將為統一戰線學的創新發展注入更加新鮮的血液。
總之,積極地創造性地汲取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精髓,將其恰當地應用于統一戰線有關現實問題的“深耕細作”,這是破解當下統戰工作重點難點問題的又一個新的有效途徑。
作者:劉志勃 單位:淮安市委統戰部研究室
參考文獻:
[1]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理論學習中心組.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講座[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
[2]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名著菁華[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2005.
[4]仲波,張華,劉志勃.非公經濟人士“群體性心理焦慮”現象調查和對策[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4).
[5]俞國良.社會心理學前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美]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華夏出版社,2015.
- 上一篇:高校輔導員心理學研究
- 下一篇:物流信息技術課程心理學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