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環境心理學的交通景觀設計探析
時間:2022-01-22 03:52:38
導語:基于環境心理學的交通景觀設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大學教書育人理念的不斷更新,校園景觀設計越來越趨于人性化,校園交通景觀作為校園整體景觀的分支之一,在校園中扮演著結構骨架式的重要角色。但是,校園交通景觀大多借鑒的是城市交通景觀的設計手法,沒有突出其獨特性和校園使用主體的需求。從環境心理學的感覺體驗論和空間行為論入手,通過實踐觀察和訪談,分析校園中不同性質的出行活動對校園交通景觀不同的需求度的方法,再將所得的景觀需求度結合目前大學校園交通景觀所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出大學校園交通景觀設計方案,為創造安全、舒適、符合大學校園氛圍的人性化校園交通景觀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大學校園;交通景觀設計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從這個城市的街道形象中直觀地體現出來,同理,一所學校的文化內涵也可以從校園的交通景觀中顯現。但是,我國的校園交通規劃、校園交通景觀都是借鑒城市交通規劃原理[1],并沒有自成一派,由于大學校園擴招政策的實施與私家車擁有量的增長[2],高密度的人流和車流對校園交通空間的景觀品質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導致校園交通景觀破壞嚴重的同時也給使用主體帶來了心理上的負面影響。目前國內外對大學校園交通景觀研究不多,大多數都是將校園交通景觀歸納到校園景觀設計中一筆帶過,并沒有深入研究。其中,學者毛彬[3]在美國大學校園道路交通景觀設計探析中分析了美國幾所大學的交通景觀設計方案,內容相對豐富具體,但是眾所周知,美國教育體制下的大學校園規劃在本質上有別于我國的大學校園規劃,所以參考價值一般。因此研究和完善符合我國大學校園交通景觀設計,提升校園交通景觀品質對校園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校園交通景觀設計融入了環境心理學,將研究的人群分為校內人員和校園外人員,道路分為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研究不同人員在不同性質的出行活動下對不同道路的景觀心理需求,分析主要的現狀問題,最后提出了滿足校園出行者心理需求的、能體現校園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的校園交通景觀設計理念。
1環境心理學的相關基礎理論
1.1環境心理學的發展。20世紀初,世界工業化水平提高促進了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環境污染嚴重的弊端,人與環境該如何和諧共處的問題開始被人們關注起來,環境心理學從此被諸多學者和專家提上了科學研究的舞臺。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并快速地傳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此后,1968年6月成立了“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1997年在日本東京舉辦了“面向21世紀的環境行為研究國際會議”,環境心理學從此奠定了穩固的學術地位。相對而言,中國發展環境心理學起步較晚,最早是從歐洲和日本引進的相關學術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建筑學科領域,隨后涉及到更多的研究領域,例如,心理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生態學等[4]。1.2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1.2.1感覺體驗論。感覺,是人通過不同的感受器官,如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子的嗅覺和皮膚的觸覺,將外界環境信息傳送到大腦,再由人們長期儲存在大腦中的生活經驗對這些信息加以分析,最后形成對環境的感官體驗[5],除此之外還有動覺和聯覺,動覺是人在空間環境中隨著身體的位置移動而產生的感覺[6]。比如在中國的造園中就應用到“移步異景”和“峰回路轉”這些都是表達動覺與視覺的表現手法。聯覺表現,例如,紅色讓人感覺溫暖親近,黑色讓人感覺沉重壓抑,都屬于聯覺現象。知覺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同時與感覺發生相互作用,再根據主體本身的經驗和知識,對事物總結分析出完整的形象。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人通過大腦接收外部環境輸送的信息,再通過的信息加工轉換成為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活動,這個過程也簡稱為認知過程。1.2.2空間行為論。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單獨的個體行為反應與物質空間的相互關系,研究不同的物質環境條件下單獨的個體行為心理變化的規律。所以,在環境心理學中把這種探索心理變化規律和空間關系的科學研究稱之為“空間行為論”,空間行為論主要分為3大部分:個人空間、私密空間和領域性。
2從環境心理學分析校園交通景觀設計
2.1校園交通景觀需求度分析。校園交通是校園整體布局的骨架,是校園中人與人相互交流的重要空間,揚蓋爾將這種戶外的公共空間活動分為3種: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7]。每種性質的出行所對應的心理活動都有所變化。所以,通過實踐觀察和訪談的方法,將研究對象分為校內人員和校外訪客,道路分為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對其交通景觀的需求度進行分析。如表1,對3種不同性質的活動類型總結得出,校外訪客比校內人員更加注重校園交通景觀設計,人行道比車行道的交通景觀需求大,必要性活動相對于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景觀需求度最小,優先考慮出行的安全和便捷性,其次才考慮交通景觀的品質,而社會性活動與其恰恰相反,對交通景觀的需求度最高,優先考慮的是交通景觀的品質,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前者考慮出行成本、時間、路線等,重在交通空間的交通性和可達性,而后者重在交通空間的環境體驗與感受。2.2校園交通景觀存在的現狀問題。結合上述的交通景觀需求和大學校園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以下幾點現狀問題:①交通空間規劃不合理,動態交通沖突、靜態交通不足、校園陣發性擁堵等,導致交通空間秩序混亂,人車混行情況普遍存在,為了滿足人和車的交通需求,原本該有的交通綠化帶被迫消失,交通空間簡單枯燥。②交通景觀缺乏連續性、整體性和藝術美感。③校園交通景觀設計缺乏專業的理論指導,校園交通呈現出簡單粗暴的“有路就行”思想,而忽略了校園這個高密度人群使用者的環境心理感受。
3.1建立安全便捷和符合出行行為的交通景觀空間。①科學合理規劃校園交通路網布局,提倡人車分流,步行優先的設計理念,創造安全舒適的交通空間,滿足出行者最基本的出行需求。交通路網簡潔明了,道路布局避免迂回環繞。②景觀空間的植物配置選擇無毒、無害、無果以及特定季節不會飛絮的植物,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③人行道路徑選擇多樣化,如圖1,滿足不同出行人群的出行需求,同時通過植物種植、地面鋪裝變化、增設景觀小品、提供短暫的休憩空間等方法,增強校園交通景觀的舒適度和藝術感。3.2多種感覺體驗相結合的交通景觀設計。3.2.1機動車道動覺與視覺相結合。機動車道是流動性極強的動態空間,在交通景觀的設計當中應該尤為重視交通景觀空間的“動覺與視覺相結合的手法”。如圖2,封閉式視野區道路兩側種植高大的喬木,例如國槐、柏樹、梧桐等,營造幽靜的林蔭小道,舒緩校園出行者的駕駛疲勞;開闊式視野區種植小喬木或灌木,例如白玉蘭、海棠、大葉黃楊等相對比較低的植物,保持視覺的開闊,具有緩解壓力舒展心情的作用;半開闊(或半封閉)視野區有別于前兩者的植物種植方式,它的種植不是軸對稱形式,而是通過比較自由、隨意地種植,體現大自然的原生態,以增強空間的設計感和景觀層次感。駕駛者在行車時,兩側的道路景觀也在變化,打破以往千篇一律的交通景觀模式,有效提高駕駛者的注意力和減緩駕駛速度,提高駕駛安全系數。3.2.2非機動車道嗅覺與視覺相結合。在校園交通景觀設計中加入嗅覺與視覺相結合的雙重體驗,尤其是非機動車道,主要的表現手法是通過種植有香氣的植物,例如丁香花、九里香、桂花等,結合喬木、灌木、矮灌木等高低不同,參差不齊的植物相互疊加營造豐富的視覺美感。從嗅覺和視覺上提升交通空間的品質,通過芬芳的香味刺激出行者的大腦,天然的植物芬芳具有舒緩神經、放松心情、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的作用。3.3交通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溫度和氣流的影響。人對環境中溫度和氣流的感覺也很敏感。校園交通空間陣發性階段人流和車流量較大,保證交通空間的氣流流通和適宜的溫度應從植物的種植著手,如圖3,最先照射到太陽的道路一側種植小喬木、灌木和花卉等,相對應的道路另一側種植高大喬木等樹冠較大的樹木,形成上午曬太陽,下午乘涼的交通環境,同時有助于空氣流動,交通景觀高低起伏,參差不齊,增加了交通景觀的藝術美感,從空間的整體上分析,形成了一個半開闊(半封閉)的空間體驗,提高了出行者的出行感官體驗。3.4建立完善的校園交通標識系統。從環境心理學的認知理論和知覺理論分析,大學校園內建立并完善交通標識系統,用簡潔明了的版面清楚地提示人們如何從所在的地理位置到達要去的目的地,有效地提高了出行者對整個交通環境的心理感受與體驗,在腦海中快速地形成整體的可控制性空間布局。交通標識設計要滿足易識別性、路線最優性、整體性和連續性。同時,還應該滿足校園空間的獨特性,設計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校園交通標識。
4結論
在研究環境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校園交通景觀現狀的基礎上,對大學校園交通景觀的需求度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大學校園交通景觀空間存在的問題,給出了人車分流保障校園交通安全通暢、交通景觀設計結合環境心理學原理多種感官體驗相結合的交通景觀、完善校園交通標識牌、通過植物種植改善交通空間的溫度和氣流等設計建議。
總之,校園交通景觀設計應該以人為本,結合校園景觀生態性和旅游性,兼顧校園發展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設計出符合大學校園獨具特色的交通景觀形象。
參考文獻:
[1]徐俊斌.大學校園交通規劃理論與設計方法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2.
[2]宋振昂.大學校園“人車分流”微更新策略[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6城市交通規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8:637-650.
[3]毛彬.美國大學校園道路交通景觀設計探析[J].華中建筑,2015,33(09):117-120.
[4]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5]邱扶東,吳明證.認知方式與消極情緒對旅游決策影響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5,(05):1112-1114.
[6]徐秋耒.環境心理學在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分析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1):70-75.
[7]揚•蓋爾.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郭選琴 邱澤陽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 上一篇:CBL聯合TBL在醫學心理學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高校圖書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