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活動中靈感思維應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7 04:18:00
導語:英語翻譯活動中靈感思維應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翻譯:字字皆辛苦、翻譯活動的模糊性、思維火花與靈感迸發、悟性與技巧的積淀四點進行論述。其中,包括:翻譯創造的深刻哲學基礎是人類創造的最深層領域是思維活動;高質量的翻譯還是需要翻譯者的校對、修改;模糊性是語言的一種基本屬性;模糊性思維,就是以反映模糊現象為對象的思維形式;翻譯是一種滲透創造性的高級復雜的腦力勞動;翻譯是一種雙語活動;翻譯思維屬于抽象思維;翻譯是科學,同時也離不開感知;翻譯是科學,注重邏輯分析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靈感思維對翻譯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雅境的營造,對翻譯質量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靈感思維的獲得從知識積淀上對翻譯主體提出了較高要求。靈感思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百科知識形象思維等實現的加之語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高質量的譯作實屬難得。
關鍵詞:靈感思維模糊性翻譯
一、翻譯:字字皆辛苦
翻譯創造的深刻哲學基礎是人類創造的最深層領域———思維活動。文學理論家和語言哲學家理查茲(I.A.Richards)曾說過:Translationisprobablythemostcomplextypeofeventyetproducedintheevolu-tionoftheCosmos.翻譯也許是宇宙進化過程中產生的最復雜的一樁事情。如此復雜的事,沒有創造性能處理得好嗎?翻譯個中甘苦,唯譯者心知肚明。在德國翻譯理論家賴斯的《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提到:譯作一旦完成,人人皆可讀之、論之。面對行云流水般的譯文,讀者一目十行,酣暢淋漓,卻渾然不知我們譯者的艱辛。要想使讀者的閱讀暢通無阻,我們必須辛勤勞作,清除羈絆。田地不經過清理,耕作起來就不會順暢。馬丁•路德(1963年)。隨著科技發展時代的來臨,翻譯參考數據日益豐富,甚至人工智能的機器翻譯也已經研發問世。但是計算機還需要人腦操控。翻譯也是如此,高質量的翻譯還是需要翻譯者的校對、修改。一切翻譯,諸如古文翻譯、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方言翻譯,文學翻譯、科技翻譯等,除機器翻譯外(因為不是人腦的翻譯),都需要這種艱苦勞作、嚴謹縝密的綜合思維。原作的語言、文字、結構、風格等,總是在與譯者頭腦里儲存的知識單元或相似結構的矛盾運動中并通過人的能動思維來實現融合的。
二、翻譯活動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語言的一種基本屬性。在英漢語言的翻譯實踐中,我們經常同語言的模糊性打交道,無論從語義自身的角度、認知理解的角度還是語義對應的角度均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所謂的模糊性。人類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思維能力。語言的模糊性必然引起英漢語言翻譯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在英漢語言翻譯實踐中俯拾皆是。“Hehassometrouble.”“他有麻煩。”可以理解為他生病了,也可指他違章、犯罪了等等。這里“trouble”是一個模糊的委婉語,更多的情況是隱蔽的。又如英語文化中,家庭的核心關系是夫婦,在中國家庭里核心成員是父子,這是英漢語言親屬稱謂簡繁不一的根本原因。漢語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種關系不可能一清二楚地在英語中找到對等語。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Geoffrey,Leech稱:“語用描述只能建立在連續、模糊不定的語言值之上”。另外,翻譯作為一種精神活動、思維活動,要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個度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說“信、達、雅”作為翻譯的標準也有其模糊性。種種模糊的存在給翻譯工作增加了難度。模糊性思維不是模糊的思維。人類的語言存在大量模糊現象。有模糊語言,就必然有模糊思維。所謂模糊性思維,就是以反映模糊現象為對象的思維形式。正是模糊性思維,才在事實上,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之間架起一座“對立統一”的橋梁。(王華琴,王清亭,1997)自覺地運用模糊性思維來探討或重新認識外語教學和翻譯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是很有意義的。
三、思維火花與靈感迸發
翻譯是一種滲透創造性的高級復雜的腦力勞動。翻譯時,若沒有靈感思維火花的迸發,就難有如神的妙筆。嚴復曾經提出“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翻譯精神,而“旬月踟躇”之后的豁然開朗。應該說,與靈感思維更密切相關的是“格式塔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問題情境結構的重要性,認為問題解決是形成問題情境的新的結構,即把握問題情境中諸事物的關系,并且是以突然的方式實現的,表現為“頓悟”。這種頓悟就可視做一種“靈感”。(毛榮貴,范武邱,2004)(1)靈感思維的獲得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人們對靈感觸發的心理機制進行了探索,認為久積突爆的靈感是有準備的大腦在抽象(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擴大深入到潛意識多維主體的思維成果。同時,對靈感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直覺的關系進行了界定,認為靈感是“悟”出來的,而直覺是“看”出來的。在靈感激發過程中“感興”與“養興”辯證地存在。如果說“感興”表現為一種偶然得之,無意得之,反常得之的過程,那么“養興”則表現為一種長期積累,刻意追求,循規思索的過程。可見靈感絕不是“空穴來風”,它需要思維主體在百科知識方面日積月累,悉心思考,反復琢磨,只有這樣,靈感才能噴薄而出,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純靈感思維”。(2)靈感思維譯品的妙筆生花1.靈感譯文是一種背叛1)Ifmymotherhadknownofit,she’dhavediedasecondtime.a)如果我母親知道這事,她一定會氣得死第二次的。b)如果我母親知道這事,她一定會氣得從棺材里跳出來。“靈感譯文”的本質是創造,是創新,是“背叛”。diedasecondtime被譯成了“氣得從棺材里跳出來”,不是典型的“背叛”嗎?但是,當此譯與原句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頓感譯者創造活力之美。再如,“三思而后行”譯成“Lookbeforeyouleap”,“這明顯極了”譯成“Itistwoandtwomakesfour”等等,無不體現出譯者的創造性思維。2.靈感譯文是一種煉字Changeispartoflifeandthemakingofcharacter,hon.whenthingshappenthatyoudonotlike,youhavetwochoices:Yougetbitterorbetter.變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塑造了人的意志品德,親愛的。當你不喜歡的事情發生了,你有兩種選擇:要么痛苦不堪;要么痛快達觀。原句有哲理,尤其是Yougetbitterorbetter,是全句之“眼”,bitterorbetter,音律優美,瑯瑯上口。照字面直譯顯然尷尬,譯者使用“痛苦不堪”和“痛快達觀”,與原句相映成趣!再如:ManArrestedforAirlineBombJokea)飛機上制造攜帶炸彈的笑話的乘客被逮捕b)“空”中無戲言英語原句系《科技英語學習》曾經刊登過的一篇短文的標題。譯a長達18個字,且不易理解。譯b巧借漢語“軍中無戲言”一語,易其一字,而得佳譯。3.靈感譯文是一種意境“百聞不如一見”譯為“Seeingisbelieving”。再如:Illnessbroughtherastrangerestlessnessandmadeherallthemoreeagertoclingtolifeandsqueezefromitthelastdropofhappiness.Itmadeherenvyhealth,butitalsomadesentimentaloveraleafthatthewindhadblownintoherroom.沒有意境的譯文:這種病使她有一種奇怪的不安,使她更急切地抓住人生,似乎是要把人生的幸福擠到最后的一滴而后已。這病使她多么羨慕人家的健康,也使她看見一張被風吹進房間的樹葉也會感傷。意境悠遠的譯文:這種病使她特別敏感不安,她越發急切于抓住人生不放,似乎是要把人生的甜蜜幸福擠到最后的一滴而后已。這病使她多么羨慕人家的健康,也使她多愁善感,見一葉飄零,隨風入室,便愁緒滿懷,無以自解。(馬紅軍,2002)4.靈感譯文是一種巧合Theprofessortappedonhisdeskandshouted:“Youngmen,Order!”—Theentireclassyelled”Beer!”a)教授敲擊桌子喊道:年輕人,請安靜!————學生:啤酒!【注:英語的Order含歧義:請安靜;點(什么菜),要(什么飲料)】b)教授敲擊桌子喊道:你們這些年輕人吆喝(要喝)什么?————學生:啤酒!兩譯相比,前者不是翻譯,而是帶注釋的解釋,即便解釋得很周到,讀者仍一時難解原句之妙。而譯b則是靈感思維的絕妙產物。吆喝→要喝,能尋到如此巧合的諧音詞來翻譯英語含歧義的單詞or-der,譯者一定能享受到創造的樂趣。(3)靈感思維對譯者的要求1.靈感思維與百科知識人在思維過程中,不斷輸入信息,貯藏信息、輸出信息。信息與信息之間,不斷進行交流,或重疊、或參差,或交融、或互滲。它平常被集存在意識的倉庫中,而處于安靜狀態,但在思維過程中,如果受到外在相似信息的誘發、刺激,這種原來酣眠著的“相似塊”,就會蘇醒過來。(劉祖培,1991)靈感的產生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即外界刺激,觸景生情。或因外界某一刺激而受到原型啟發,或者由于某種聯想而觸類旁通。翻譯是一門“雜學”,成功的譯者應該是“雜家”。一些生活常識,看起來微不足道,有時卻能使人茅塞頓開。這些百科知識,往往閃爍于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最佳結合處。如:Herosejointbyjoint,asacarpenter’sruleopens.a)他一節一節地從地上爬起來,就像一根木匠的尺一樣。b)像打開一把木工曲尺似的,他一節一節地從地上硬撐起來。譯b乃上乘之譯,稱之為靈感之譯,亦不為過。妙就妙在譯者能將原句里的acarpenter’srule譯成“一把木工曲尺”。試想,若是譯者連木匠使用的“曲尺”都見所未見,如何能譯出佳譯?翻譯是一種雙語活動。該活動的產品即譯文是以漢語形式出現的(這里主要基于英譯漢)。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靈感思維的譯文應臻于將語言文字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境界。所以我們這里討論的靈感思維譯品主要還是就其漢語表現力而言的。很難想象,一個連自已的母語都不過關的人能做一名合格的翻譯。呂叔湘先生“一直為我國外語界和漢語界不相往來,‘兩張皮’的現象深為憂慮”,錢冠連先生在《論外語學者對母語研究的建樹》一文中也提出:“外語學者回歸漢語研究是一種學術自覺。”陸谷孫先生更是明確指出:楊必先生就說過,她譯《名利場》并不需要諳習任何理論,只靠文字功力和小說文學的修養,尤與一遍又一遍熟讀《紅樓夢》有關。綜觀這些大家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事翻譯工作沒有漢語功底是萬萬不行的。沒有漢語功底的譯文不是索然寡味,就是味同嚼蠟。如:Heisafoolwhocannotbeangry,butheisreallyawisemanwhowillnot.a)愚者不會怒,智者而不怒。b)愚者不知怒,智者能制怒。當譯a和譯b并列一處時,我們懷疑:譯a如此遜色,其原因究竟應歸結到理解能力,還是表達能力?兩譯相比,僅易三字!而后譯則是閃光之譯,其可讀性勝過原句一籌。2.靈感思維與形象思維靈感思維常伴形象思維而來。成功的譯者從不輕易拋棄原文中栩栩的形象,不少靈感譯文就是在形象轉換之間迸射出迷人的光芒。如:Whatflowerdoeseverybodyhave?—Tulips.(Tulips=twolips)P人人都有的花是什么花?————淚花。因為有了令人叫絕的形象轉換,上句才從“不可譯”轉化成了“可譯”。公務員之家
四、悟性與技巧的積淀
翻譯思維屬于抽象思維,因而必須注重邏輯分析,但絕不意味著直覺思維對翻譯來說是無關緊要的。翻譯是科學,同時也離不開感知。直覺或‘靈感的火花,無論在理解抑或在表達階段都可能迸發出阿基米德解決‘王冠之謎’的那種爆發力。翻譯是科學,注重邏輯分析。在這里,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我們思維的主要形式。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在翻譯中也存在絕對的價值等同、公式或任何推演方程式。機械主義是與翻譯藝術水火不相容的。翻譯科學必須在反對兩種傾向中發展其一是自由主義,其二是機械主義。(劉宓慶,1985)翻譯活動的影響不僅在于可以有效地保證譯語“信”、“達”,更重要的是其有助于譯語臻于“雅”境。要產生思維靈感,思維主體必須有心理上的前提保證,即必須神清氣爽,渾渾沉沉中也許永遠不會有什么“神來之筆”,這就要求我們科學用腦,張馳有度。靈感思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百科知識、漢語功底、形象思維等方式實現的。筆者認為,每個譯者自己寫作的時候,自然是有他個人的風格的。但去翻譯別人的文學作品的時候,就應該尊重原作的風格,并細心加以揣摩,力爭使它在自己的譯文中得到重現,而且實際上,經過努力,也是基本上辦得到的。道理很明顯,譬如說,我們總不能把一篇辛辣諷刺的作品譯成一篇不痛不癢的軟綿綿的東西,也不能把一篇通俗曉暢的童話譯成一篇艱深難懂的天書。為此,譯者就應該心領神會原作者的精神并從此出發來撰寫他的譯文,遣詞造句,以期傳神。為此,我們在翻譯實踐中選用翻譯技巧宜采用模糊性思維方法。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根據翻譯中的對象、目的、時間等不同情況隨時發揮人腦所特有的模糊思維能力
,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楊自儉主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8.
2.劉祖培.翻譯綜合思維〔J〕.上海:上海科技翻譯,1991,(2).
3.馬紅軍.翻譯批評散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4.劉宓慶.論翻譯思維〔J〕.上海: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5,(2).
5.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andLimitations〔M〕.
6.王華琴,王清亭.模糊性思維與英漢翻譯〔J〕.北京:中國科技翻譯,1997,(3).
7.毛榮貴,范武邱.靈感思維在翻譯活動中的表現〔J〕.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