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情景加強農村小學生英語會話能力
時間:2022-04-21 09:34:00
導語:創立情景加強農村小學生英語會話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言是在情景中表達其意義的。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當然也離不開語言情景。《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小學生形成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初級能力。要使學生具備英語會話能力,就離不開情景的創設。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是如何創設真實有效的情景的。
【關鍵詞】情景創設小學英語會話能力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和別人進行溝通交流。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的聯系性和不可分離性。語言是在情景中表達其意義的。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當然也離不開語言情景。要想讓學生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我們必須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才能讓學生觸景生情,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從而激發表達的欲望,提高他們的英語會話能力。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情景呢?我進行了以下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盡量用英語教學,創設英語的環境
英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項新鮮事物,小學生都是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因而只要教師在起步階段注意引導,努力創造說話氛圍,消除學生怕說錯,怕說不好的顧慮,保護好他們的說話欲望,那么,在培養學生的會話能力方面,我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們要在他們的第一節英語課上讓他們體驗到英語課與其他課程的不同,首先就體現在師生問好上。我在給一年級的學生上第一節英語課時,首先,我向學生出示了許多生活中的英語;bus(巴士),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sofa(沙發)……讓他們感覺說英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英語學習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從而增強了他們說好英語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了他們說英語的興趣。然后,我就告訴他們英語課上師生問好也和其他課上不一樣,并開始用“Hi!/Hello!/Goodmorning,XX.”和學生們打招呼,并及時表揚了能主動和我打招呼的學生。很快,學生之間就形成了爭著用英語和我打招呼的現象,不僅課內,課外我也要求學生們用英語和我打招呼,校園中“Hello,MissLu.”的招呼聲此起彼伏,用英語說話的氛圍基本形成。這大大增加了他們說英語的機會。之后的教學中,我不斷滲透新的課堂用語:上下課時說“Classbegins,Classisover,Standup,Sitdown,Goodbye…”;講課過程中提醒學生看黑板時,我邊指黑板邊說“Lookattheblackboard.”;要求學生打開或合上書時,邊示范動作邊說“Open/Closeyourbooks…”;要求學生跟我讀時說“Readafterme.”。實踐證明,學生只花了兩個星期就能掌握這些基本的課堂用語。
二、日常會話練習,使英語教學生活化
每堂英語課前五分鐘,學生們都要進行freetalk。四五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學生之間就近階段學習的內容(單詞,句型)進行自由交流。例如:學習了Therebe句型后,學生們有的向同學介紹自己的臥室:Look,thisismybedroom.Thereisabigbedinmybedroom.Thereisadesknearmybed.Thereisalamponthedesk.Therearesomebooksonthedesk…有的學生讓同學猜:What’sinmypencil-box?What’sinmyhouse?What’sinthepicture?也有的小組玩“造句”游戲:一個學生說一個詞組,如:afootball,組內其余學生用Therebe句型造句,看誰造的多,造的正確。我則有時加入他們的談話,有時四處走走,給他們提供幫助和指導。學生們在說說玩玩的氛圍中,提高了自己的英語會話能力。同時,Freetalk中,學生們很快進入了英語學習的狀態,上課時的學習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平時和學生相處,我注意盡量使用英語,為學生創造說話機會。這樣,不僅鞏固了書本上所學的內容,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日常用語也早已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日常交際用語也就不在話下了。
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
巧婦難作無米之炊。對于英語起步階段的小學生,首先我們要為他們提供豐富合適的說話素材。牛津英語教材本身的編寫就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果教師能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恰當的再加工,使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更符合學生的學和用,那么,學生學習英語就不再是很抽象的了,而是他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此時,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濃厚了。
我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BM1U3Atthefruitshop時,很是注意創設具體的情景,讓學生感覺好像在真實生活中學和用,本單元的核心是“感覺”,主要學習句子“Howdoes(do)it(they)feel(smell,taste)?Itis(Theyare)….”。本單元主要出現了水果類單詞,除lemon一種水果是第一次出現以外,其余幾種均在以前出現過。本單元所出現的水果類單詞緊密結合的是在商店里購物的常用語CanIhelpyou?Howmanys?Theseorthose?Howdoes(do)it(they)feel(smell,taste)?等,在教學中我創設了購物的情景,讓學生能熟練自如的運用這些購物的基本用語。在第一課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水果攤”的情景,學生小組活動,互相扮演賣水果和買水果的角色,運用剛學過的知識進行會話,教師請幾組演得好的學生到講臺前表演,全班同學以掌聲給予表揚,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效果也很明顯。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內容一般都取之于現實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這樣,學生有據可依,相互之間又可以互幫互助,減少了說話的難度。剛開始,學生只會很機械地完全照課本上表演,但隨著學生掌握知識的增加和表演次數的增多,學生們開始對所學課文進行整合,開始創造性地表演對話,開始加上恰當的動作。只要持之以恒,學生的表演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接近生活,這對他們以后在生活中進行真實的交際非常有好處。
四、借助多媒體創設情景
有些情景是無法表演也沒辦法搬動實物來展示的。比如牛津小學英語5A的一個單元是有關出游的地點和交通工具的。我精心設計了能貫穿整個教學內容的多媒體課件,讓每個環節都銜接得自然流暢,讓每個細節都生動有趣。這堂課我帶領學生先復習了以前教材中學過的“Let’sgoto…by…”句型,然后以舊引新,引出新句子“Howdowegothere?”“Shallwegoto…by…?”并通過多媒體課件,帶領學生使用各種交通工具游玩了許多地方,當然,玩的過程中始終圍繞所學的句型進行會話,學生們都說得非常專心也玩得非常開心。不僅如此,孩子們還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生活常識,增強了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問題的能力。其中有個情景利用多媒體創設就取得了非常直觀形象的效果。文中出現了“Isthisbusfor…?”句型,很抽象,我通過多媒體創設了乘公交車去電影院的情景,先是來到公共汽車站,看到幾輛不同線路的車,呈現了“Thisbusisfor…”句型,然后創設詢問哪輛車是開往電影院的情景,自然引出“Isthisbusfor…?”及其回答“Yes,itis./No,itisn’t.”找到開往電影院的車后,乘著車唱著歌來到電影院,觀看課文對話的動畫,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了,在多媒體創設的真實有效的情景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也知道了在什么樣的情景中運用,并且興趣盎然地取得了理想的學習效果。
五、結束語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小學生形成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初級能力。在英語口語愈來愈重要的現代社會,讓我們共同努力,發現更多的創設情景的好辦法,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口語基礎,提高他們的英語會話能力。
淺談逆反心理對兒童的影響及相應對策
小L是三年級(3)班的學生,在班里是出了名的調皮鬼,上課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腳總是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有時連作業也不做,父母監督他做作業,他也不聽,經常跟同學鬧別扭。
(一)分析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這是學生成長歷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由于心智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思維,主觀能動性也隨之增強,表現欲望強烈,其逆反心理障礙尤其嚴重。
由于閱歷和經驗的不足,情緒失控,道德觀念和社會化發展不成熟,他們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實踐意識。但家長或教師在教育孩子時,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經驗阻擊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驅使,聽不進大人們忠告,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樣,孩子不聽勸告的逆反行為就形成了。
(二)方案
1、轉變思想,充分尊重。
從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是一對矛盾性的存在,實質上這兩者是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或目標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長和發展,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具體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會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面實現。正確解決這一關系及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工作特別是熱愛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工作尊重學生。進而才會減少學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感情投入,密切關系。
對小學生來說,父母親的態度和行為應具有前后一貫性,這樣,他們才能有把握地預測未來,也才會有安全感。兒童基于昨天什么行為被允許或得到贊許,他們便能推斷今天的什么行為也會得到允許或贊許,他們對自己和未來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們必須明確,對兒童造成威脅的,并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自然災變,而是周圍的人尤其是負有養育責任的人的行為疏忽或失誤。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為得到贊許,什么行為受到制止,并不取決于父母的一貫態度,而取決于父母此刻是否頭痛或消化不良,取決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決于父母打麻將牌的輸贏,那么,兒童深埋著的不安全感,是將來患神經癥的一個重要根源。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一標準,也就不能發展無沖突的價值觀。很多青年人的心理沖突可以從父母教養原則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3、同輩指導,有效控制。
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并做到盡早扭轉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
4、積極鼓勵,合理調適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靈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我認為,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贊美,就有可以把搖擺不定的學生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至于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為此,對學生逆反心理的調適采用少些批評多些鼓勵、少些訓斥多些贊美,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 上一篇:解決中小學英語教學關聯的探討
- 下一篇:小議經濟危機對英國就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