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4:37:00

導語: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傳統中國畫的再認識;除舊布新地傳承創新中國畫;西方美術藝術對傳統中國畫發展的影響

論文摘要:世紀之交,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發展性共享著整個人類文明的成果。東西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信息交融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洪流沖刷著地球的各個角落。于是傳統的中國畫也面臨著改革與創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于是一些人打著“創新”的旗幟,認為傳統的中國畫是阻礙其自身發展的最大障礙,提出了“反對傳統就是對傳統的最好繼承”的口號,他們認為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則可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美感。其實真正的藝術創新并不是要摒棄傳統的中華文化。我們創新的動力與源泉應是對傳統中國畫的繼承和發展,應是將西方美術藝術的精髓有機地融合到傳統中國畫的創新發展之中。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對傳統中國畫的再認識

傳統并不是桎梏,傳統更不是僵死不化的東西,它本身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和更新,一種沒有新陳代謝能力的事物是不可能延綿不絕的發展到今天的。徐悲鴻先生曾經說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化之可采入者融之?!敝袊嫷淖兏镆幸粋€基本的態度和出發點,這就是繼承中國畫傳統,在繼承的前提下創新。所謂繼承傳統,就是要保留中國畫藝術本質的民族審美特征。中國畫的民族審美特征是中國畫的本質特征和生命線。中國畫凝聚了數千年中國思想、文化、藝術的成分,作為中國人審美心理的一種最獨特、最合適的表征,對整個東方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深遠的影響。它歷史的和現實的存在意義,全部在于它是東方的、中華民族的。我們繼承傳統,并非僅指某一方面,某種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傳統中國畫的藝術本質和精髓,否則就容易犯“一葉障目”的錯誤,更容易陷入某種局限性和片面性。另外,學習傳統應該以現代精神為價值取向,以畫家的個性創造為主體,以社會現實生活為基礎。傳統不但具有延續性,更具有開放性和變革性。

二、除舊布新地傳承和創新中國畫

對傳統含義的矯枉過正為很多追尋中國畫創新的人們修筑了層層圍城。藝術觀念需要更新,真正的藝術必然是時代、社會、人類精神的投射,不可言傳,卻可意會。不論哪種藝術門類,不論傳統藝術還是現代藝術,不論東方藝術還是西方藝術,它的歷史繼承性既為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的汲取和接受,也包括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收。它不可避免地體現出繼承性,從審美觀念到創作方法,從藝術技巧到表現內容,以及藝術門類,都有繼承的余地。中國畫在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體系和表達準則,這些理念成為一種財富,也或許成為思想創作上的“圍城”。之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圍城”的建筑者不是藝術思想,而是畫家自己。中國畫講究“傳移模寫”,但其初衷并不在于要畫家陳陳相因,而是要他們通過對范本的臨摹,去體會中國畫的藝術精華和魅力。藝術的珍貴性來源于藝術的獨創性,即是吸收后的再表現,繼承只是為了創新。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有自己的新穎性和獨特性,藝術發展也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的過程。

三、西方美術藝術對傳統中國畫發展的影響

現在,一般把百年以來至今中國畫發展的時期稱為中國畫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轉型期??计湓?,一方面是因為近百年來西方美術進入中國,傳統中國繪畫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變革,作為舊的農業社會經濟狀態和封建文化范圍的產物,傳統中國畫賴以生存發展的時空均已消失,傳統中國畫的觀念、語言、風格、樣式等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觀念、文化環境和生活節奏。因此中國畫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與創新則是在所難免。西方美術種類、樣式的引進,是中國美術史上迄今為止發生的最重要、最帶根本性、最具本質意義的變化。它改變了傳統中國美術數千年來的格局和大一統的形式,使中國美術邁出了東方封建主義的大門,真正參加了世界美術的比較和發展行列。變化之后的中國美術的整體構成,使得創作者和欣賞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都有可能在多樣式的美術種類中得到充分表現與滿足。傳統中國畫的樣式不再是唯一的、統一的中國美術樣式,而只能是中國美術多樣式中的一種?,F代中國美術的整體構架,也是中國傳統繪畫必然變革的背景條件。自從西方繪畫傳入中國和中國畫家留學西方之后,素描這種純粹西方式的造型方法就被中國人學習和移植了。西方素描法的引進,使傳統中國畫的造型觀念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尤其是人物畫方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西方素描法的引進,畫家沒有西方素描法(或改革后的西方素描法)做基礎,幾乎不可能進行現代人物畫的創作。中國畫要想反映生活、貼近社會和具有時代氣息,幾乎都是不可能的?,F代畫家在造型觀念上的另一大變化,是接受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造型觀念。無論是印象主義、印象主義之后的立體主義、表現主義乃至抽象主義的藝術觀念等,中青年一代中國畫畫家都各取所需或多或少地有所吸收。以上所述,說明了中國畫的變革有其社會的、藝術的、文化的、人的背景和原因,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目前許多畫家都在致力于新的、現代的中國畫藝術語言的創造,并且有所收獲。但同時他們也體會到這種創造并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新的中國畫藝術語言必然是傳統中國畫藝術語言的延續和革新。那種要徹底地摒棄傳統,主張要完全不包含傳統因素的全新的中國畫藝術語言的思想,就目前來看是很難成立的,也是不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F實的創作實踐已經證明,許多畫家正在不斷地從傳統的成分中探求發掘現代意識的因素。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已經成為現代畫家最具現代意識的新觀念之一。大陸畫壇在80年代初期掀起了現代主義思潮之后,中期就又流行起了所謂“新文人畫”之風。這種表面看起來很傳統的文人品味,很講究傳統筆墨的畫風,正說明中國畫畫家已經從追求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和困擾中醒悟過來,又重新考慮中華民族藝術的基點,重新向民族藝術的傳統中探索謀求現展的因素。

當前,中國美術界形成了包括中國畫在內的多元化、多樣式的格局。面對這種藝術爭鳴的時代,每種藝術觀念都是平行發展的藝術空間,同樣,也不是通過簡單復制、粘貼就能夠達到相互交融的。我們要保持中國畫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藝術家應該在其創作中具有“民族性下的文化純粹”。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要保持藝術家的真摯的藝術理念。在這樣一個文化紛繁的時代中,立足于對傳統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對現實與藝術做出正確的判斷。傳統中國畫可以說是民族性神采的一個重要濃縮,這才是時代最好的生命之源。藝術創作的形態和方式可以豐富多彩,形勢的獲取,語言的挪移現象確實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這些形式和語言去面對傳統的中國的文化,去透視中華文化的生存本質。代表中國甚至整個東方繪畫母文化的中國畫如果偏離了這個根本,就無法在中國畫創新與現代化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綜上所述,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革新中國畫發展的特征性和穩定性,不應該被視為是中國畫保守的弊端,它是中國畫發展的自身規律。當然,這種規律性同時也決定了中國畫發展的局限性。中國畫有自己的局限性,如同油畫等其它畫種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樣。中國畫應該努力在自己的局限性里做出其它畫種在各自的局限性中所作不出來的文章。傳統雖然使中國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過藝術創新和發展就可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