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與虛擬的鏡頭內外透析
時間:2022-04-20 04:56:00
導語:真實與虛擬的鏡頭內外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真實”有時候是人們最渴望也最不敢面對的詞匯,“虛擬”是看似飄忽存在,人卻難以捉摸的感覺。電影鏡頭記錄著真實和虛擬的生存空間,而這種真實和虛擬,有時候很難建立在一個由理性思想建構的和諧空間中,但是,有時候“心靈”卻可以讓這種虛擬和真實同時存在。《楚門的世界》以人們對現代生活的視角出發,引發電影與受眾之間的情感審美體驗,激發人們對現代精神生活的思考,體驗生活對心靈的震顫。
[關鍵詞]真實;虛擬;鏡頭空間;心靈
“真實”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中不單單指生活真實,在文學、藝術領域也有對“真實”的別樣理解。平日里我們把生活真實理解為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和事,它屬于客觀事實。而藝術真實的主體是藝術家在人生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對生活真實的加工、提煉、改造等活動,以另外一種所謂的虛擬的形式揭示出生活的本質和真諦,使其更鮮活、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藝術家對生活真實的主觀評價和情感。藝術真實凝聚著藝術家對事物理解的觀念和真實情感。藝術家的這種主觀評價和情感與生活真實相一致或者基本一致。藝術真實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體的高度統一形式。如果用情感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存在,那么你會發現,真實在人們的心靈中的存在是非常復雜的。《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那么,在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空間社會中,如何看待和判斷自己身邊的“真實”狀態,電視、電影、廣播、各種媒介的藝術真實真的就是我們所認識的生活真實的藝術化結果嗎?那么,如何衡量這個結果的好壞呢?
電影是媒介傳達方式之一,它是一個商業行為的文化符號,從這個詞匯誕生之日起便與生活這個詞匯緊密相連。電影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鏡子,鏡頭是藝術家記錄劇本的工具,影片是溝通觀眾、演員和生活真實,塑造藝術真實的橋梁,通過影片引起觀眾對事件、事物的情感溝通。在舊有的觀念中影片的情節都是導演、演員根據編劇劇情的需要情景再現的一個過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影片的類型也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革。一種以電視傳媒為介質,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以生活真實的發展為線索而被實時記錄下來的鏡頭出現了,即所謂的“真人秀”,還有人把它定義為“特定虛擬空間中的真實故事,以全方位、真實的近距離拍攝和以人物為核心的戲劇化的后期剪輯而做成的節目”而獲得廣泛的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但是有多少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虛擬空間建立在一個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時候,會給一個人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的“真”是否真的體現了藝術真實的價值?
鏡頭內真實的情感——真
好萊塢的派拉蒙影業制作公司,拍了一部紀實性電影名字叫做TheTrumanShow。創下了很客觀的票房成績,全美首映票房:S|31542121.00(單位:美元),全美累計票房:S|125618201.00(單位:美元),海外累計票房:S|138500000.00(單位:美元)。如此高額的票房成績顯然證明該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劇中的男主角對他的成功以及公司的成功卻全然不知,換另一個角度思考的話,我們應該會產生另一種疑問:這種成功是真的成功,還是凌駕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一個鬧劇呢?
這部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了主人公——楚門的所有的生活軌跡,劇情記錄的是楚門從小到大的生活瑣事,他住在海景小城(實際上就是電影公司的巨大攝影棚),楚門是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紀人,表面上看楚門與平常人相比沒什么特別之處,每天上班、下班、老婆、家庭、同事都像常人一樣,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一切都在導演的操控下。他的每時每刻都在受全世界的關注,就連他的妻子和朋友都是“演員”。楚門的心態很好,因為對于他來說從小到大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戲劇性的結束。突然有一天,導演和節目組的一個失誤,楚門意外地發現他的死去的父親竟然還活著,但是又戲劇般地在他眼前消失了,他開始有點懷疑自己是否正常,同時也懷疑整個事件的正常。劇情中間導演安排女演員與楚門一見鐘情,但是由于女演員對楚門暗示這是對他的同情,致使楚門的這段初戀夭折,女演員也因此被強行拖出片場。由此楚門開始又一次懷疑自己所處的世界,楚門慢慢地發現,他的同事們都是在他出現后才開始真正的工作;在他的家門口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車;更讓他懷疑的是他的醫生妻子卻不懂得醫療工作,此時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慌迎面襲來。于是,他想尋找自己的未來,想要逃離這個世界,去尋找他朝思暮想的初戀。然而,導演的力量大的可怕,他幾乎把一切都設計得近乎完美,將近30年的時間,楚門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楚門想盡一切辦法逃離這個堡壘,然而他卻絕望地發現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這個巨大攝影棚的一部分,這時克里斯托弗導演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門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并告訴楚門他如今已經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這里就可繼續明星生活,楚門不為所動,毅然走向遠方的自由之路。可以說,這部影片再現了一個真實的人在社會生存狀態中的現象,也反映了一部分社會現象。
鏡頭外可悲的視角——善
從某種程度上講類“真人秀”這種非虛構的紀實手段能夠反映一些普通人的生存狀態。現代人厭倦了虛假的電視劇,有時候更需要一些貼近觀眾生活狀態的真實性電視,這也正是真人秀帶給人們的最直觀的視覺感受。但是這種直接且真實的視角會帶給觀眾什么呢?
首先從演員的角度出發,在《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中楚門是善良的。一個平凡的人在成千上萬部攝影機前留給大家無盡的快樂,楚門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的犧牲品。從個人情感的角度講楚門是可悲的,他就是一個被導演擺布的“零件”。天才導演把楚門的一切都安排得近乎完美,導演順著楚門的生活軌跡不斷地制造新的刺激,使故事情節此起彼伏。在楚門快樂的時候導演就給楚門制造麻煩,在楚門悲傷的時候則制造快樂。導演剝奪了楚門的感情,安排金發女郎出現,又讓她撕心裂肺地從楚門的視線中離開;已故的父親像幽靈一樣出現時,楚門的情感已經脫離了他本人的控制。不得不佩服那個導演,他把一個人的情感掌控得如此到位。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導演的善良何在?其次,從觀眾的角度出發,看待這個人物是出于同情的,人生就是一場戲,我們每個人時刻都是一個演員,生活中的上帝就是那個導演,掌握著度,他會讓你高興、悲傷、失望、得意,他讓你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為痛苦制造著劇情的波瀾,也制造著收視率。電影的末尾,楚門覺悟了,他對著攝影機,真的向“上帝”罷演了。天才的導演恐慌了,他將失去觀眾,他竭力挽留楚門,告訴他離開了導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險的,但楚門還是走出了那扇門,走向那個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說不管那個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頓悟”一說,并說人的本性自足圓滿,是人世的塵埃覆蓋了它,使它迷失。看來楚門是頓悟了,他要找回那個失去的自我,那個自足圓滿、自由自在的本性。他沒有怪罪擺布他人生的那個人,他沒有怪罪導演,也沒有怪罪上帝,楚門是很善良地離開了攝影棚。
情感與心靈的碰撞——美
整部影片導演安排得盡善盡美,不由得我們自己想想在都市喧囂的時代,有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當我們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們為弱者有時候是同情的,有時候是痛恨的;面對強者有時候是懼怕的,有時候是不屑的。生活就是一場戲,導演就是上帝,我們在他的掌控之中該如何面對掙扎,如何面對選擇,是我們都要面臨的問題。但是換個角度講,生活之所以精彩,那是一種美的展現。美是在與丑的對比中產生的。首先,現實的美是存在的。“真人秀”一類的電視節目之所以能受大眾的歡迎,一方面是他能反映很多人的真實想法和心態,另一方面是它帶給觀眾一種窺視的快感。這個關注度來自人的內心,人們對故事情節的關注是節目收視率的宗旨,人性的美與丑這個時候也會暴露出來。真人秀之所以能夠博得較高的收視率,就是因為有故事,把新聞類的故事呈現給觀眾。故事所呈現的美與丑由觀眾判斷。《楚門的世界》此類真人秀節目從道義方面講:涉及個人隱私,不免有些不道德,但有很多時候這種不道德需要社會的監督與譴責。例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一方面表現的是露骨和不道義的行為發生,讓整個社會關注這個問題,引起社會大眾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大愛無疆的事件紀實令世界矚目。例如,“5•12”汶川地震,紀實的拍攝和錄制不禁勾起全社會對四川的關注,更多的是全社會獻出的愛。這說明藝術中的情感帶有“超功利”的性質。其次,藝術美的本質高于現實美。藝術美與現實美的區別就在于藝術美具有表現性,藝術美以表現美為宗旨,藝術美的存在是為了彌補現實的美的缺陷和不足而被人們所創造的,因而藝術美的本質要遠遠高于現實美,藝術美應該是美的最高形態。美能夠讓我們心靈得以凈化,楚門走出攝影棚的那一刻,他的心靈是干凈的、美麗的,他為自己的未來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他沒有憎惡曝光他隱私的導演,也沒有痛恨現實生活的殘酷。現實的丑陋在楚門看來都是過眼云煙,楚門的心靈是純凈的。
[參考文獻]
[1]蘇和平.藝術學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剛紀.藝術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6.
[3]陳池瑜.現代藝術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美]約翰•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角色換位、話語建構與文化資本——對湖南衛視“名聲大震”節目的解讀[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6]黃磊磊,滕單單.“真人秀”的擬態真實——數字化時代“真實電視”的文化解讀[J].對外大傳播,2006(05).
[7][美]李普曼.輿論學[M].林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8]張建珍,吳海清.誰比誰真實——電視新體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法]羅蘭•巴爾特.羅蘭•巴爾特文集——符號學歷險[M].李幼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0][意]安東尼奧•梅內蓋蒂.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M].艾敏,劉儒庭,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11]王志敏.優勢與局限——關于中國電影的現實表現功能問題[J].當代電影,2006(05).
[12]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3][法]克里斯蒂安•梅茨.電影的意義[M].劉森堯,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4]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 上一篇:深究如何搞好實驗教學工作
- 下一篇:小議全球好萊塢與民族影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