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傳統藝術文化教育傳播剖析
時間:2022-05-09 06:20:00
導語:新農村傳統藝術文化教育傳播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藝術文化教育在河南寶豐的農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幾百年的藝術文化教育傳播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播特征。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發展新農村的進程中,重視農民群眾利用自身的藝術文化資源傳播致富求發展的創造,將對于促進“三農”工作、擴大藝術文化教育產業發展、保護傳承民族民間藝術文化,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民間傳統藝術文化教育的傳播發展,不僅是農民群眾自娛自樂的藝術文化傳播的一種活動,同時也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農民群眾利用自身文化資源傳播致富求發展的一種創造,對于構建新農村的和諧社會的環境,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河南寶豐的新農村藝術文化教育伴隨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悠久歷史,得到傳承與傳播發展,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文化特征。尤其是魔術、曲藝音樂藝術,有著深厚的群眾文化教育基礎,近兩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在當代“三農”(農業、農民和農村)工作建設中,農民群眾利用自身的藝術文化資源進行廣泛的教育傳播,以藝術致富求發展的創造探索和實踐,擴大了藝術文化產業發展,保護和傳承了民族民間藝術文化,對于新農村的“三農”工作建設及藝術文化教育,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藝術文化教育資源的形成與傳播
寶豐位于河南省西部,現人口約48萬,有13個鄉鎮,320個村。民間傳統藝術文化歷史悠久,魔術、曲藝音樂的群眾基礎深厚,素有“曲藝之鄉”“魔術之鄉”的稱號。影響較大的藝術文化教育形式為馬街書會和魔術表演。
馬街書會是我國民間文化的一大奇觀,1996年被列入“中國十大民俗”之一。現今每年正月十三,來自全國各地的說書藝人聚集在馬街村展示說書音樂藝術,已成為馬街、寶豐等農民的重大節日和曲藝盛會。馬街書會至今已有700余年文化藝術教育的歷史,據《寶豐縣志》記載:“此會源于元延佑年間(1316年),當時有一老藝人,演技精湛,廣收門徒,在曲藝界德高望重;且正月十三,農民藝人便從四面八方趕來,負鼓攜琴,吹拉彈唱,為其獻藝祝壽。以天為棚,以天為幕、以地為臺,在河坡處、山岡上、麥田里、小路旁擺下陣勢、扎起攤子,臺臺相連,說書獻藝。時間僅一天,到會藝人多時達3000人,千余臺書匯成了波瀾壯闊的曲藝海洋,聽書群眾多時達10多萬人。”①在馬街村廣嚴寺及火神廟碑刻中記載:“馬街書會源遠流長。”②馬街書會在當今,既是藝人的展示與農村群眾的自娛,又是節目演出的交易會。藝人的表演,稱之為“亮書”,如被人請到他鄉繼續演出,稱之為“寫書”。這種風俗延續了數百年不衰成為中華奇觀,馬街書會的形成與發展是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產生的,它深深扎根于民間,它的延續和發展與河南寶豐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寶豐魔術表演藝術源于唐宋時期,經過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粗獷、幽默、滑稽、神奇的地方特色。寶豐民間劇團和農民表演有著歷史的傳統,解放前每年遇災年,常出現成群結隊的農民外出表演戲法,以求得溫飽,混口飯吃。20世紀50年代成立了木偶魔術民間劇團。民間魔術劇團開始在趙莊鄉出現,至90年代,民間劇團迅速增加。目前,寶豐縣13個鄉鎮擁有民間表演團體1200家,從業人員5萬余人,主要分布在商酒務、趙莊、肖旗、石橋、大營、張八橋、前營7個鄉鎮。其中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形成比較集中的是在趙莊鄉,有魔術專業村6個,民間表演團體600多個,演出專業戶2000多戶,從藝者2萬余人,分布在世界及國內許多地區,形成了農民魔術表演藝術團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寶豐文化現象”的產生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農村剩余勞動人員的增加和廣大基層群眾藝術消費的高漲,為“寶豐文化現象”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廣大農民強烈的致富愿望則是其直接的推動力。
二、傳統藝術文化教育成為新農村的文化產業
目前全縣擁有50個團體以上的民間表演專業致富村達15個,平均每年演出42萬場次,觀眾達5000萬人次以上,年收入達2億多元,占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2004年寶豐縣民間演出團體的演出總收入達2.86億元,約占全縣GDP的5.6%,成為寶豐縣經濟發展的六個主要產業之一。據文化部文化市場司了解,全國共有2000多個民間演出團體,10萬多人的民間藝人,寶豐縣均占了一半。他們走遍了全國農村演出市場,到過青藏高原,走出了一條農民自辦文化、政府扶持農民辦好文化,農民辦文化樂起來、富起來的農民發展新路子。
寶豐縣民間演出團體的演員大部分來自農村,大多數團體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小部分團體堅持常年在外演出。大致分兩類:一類是集魔術、雜技、歌舞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團體;另一類是以武術、氣功為主的表演團體。較大的團約有120人,較小的團以家庭成員為主。從經營狀況看,有部分的團體演出、管理水平較好,每年的門票收入在100萬元以上,主要在國內大中城市演出。一部分團曾到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進行演出,另一部分團已與我國香港、澳門等文化演出公司簽約演出。
寶豐縣民間演出團體的主要演員收入多在每月5000元左右,有65%的團體具有中等表演水平,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演出地點主要在縣城及城鄉結合部,有時在集貿廟會上演出,演出形式主要以大篷車、大蓋棚為主,有的在城市劇場。還有200多家團體演員素質較低,裝備和管理水平差,演出多在偏遠鄉鎮,收入僅能維持生存。
目前,國內文化界和新聞媒體對寶豐文化現象給予了很大關注,外國電視臺為馬街書會拍攝了電視片,題為《當田野成為舞臺》。河南省和寶豐縣文化部門也對民間演出團體不斷提高認識和管理,改變針對個別表演團體在演出中存在問題進行圍追堵截的做法,提出“全力支持、積極引導、加強管理、逐步提高”的方針,促進寶豐民間演出團體形成了目前蓬勃發展的局面。
三、藝術文化教育傳播的思考
寶豐的民間文化發展,不僅是一種農民群眾自娛自樂的活動,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農民群眾利用自身音樂文化資源傳播致富求發展的一種創造,它對于促進“三農”工作,擴大音樂文化產業發展,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供了一些積極的思路。
(一)開創分流農村富余勞動力、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具有啟示意義
隨著新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農民以傳統民間藝術為基礎,以家庭為單位,組織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在城鄉巡回演出,并逐步形成藝術文化產業,走上一條發展民辦文化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據寶豐的趙莊鄉文化站統計,在寶豐趙莊、商酒務等鄉鎮的農村,1998年僅魔術一項全鄉收入達1000萬元,人均800元,2000年上升到4000萬元,2004年將近6000萬元,早在1996年,趙莊鄉就在全縣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電話的目標。不少從事民間藝術表演的家庭蓋起了樓房,買了轎車,走上了富裕之路。
寶豐民間演出藝術的發展還帶動了當地的服裝、道具、音響、大棚、運輸和廣告設計等十多個產業的發展。據統計,這些相關產業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創造產值700余萬元?,F在,寶豐縣趙莊鄉已經成為全國唯一初具規模的民間演出服裝、道具、燈光音響服務市場,僅加工作坊達20多家。他們生產的魔術道具物美價廉,周邊外省等地農民演出團體常到這里采購。
民間演藝團體的負責人賺到錢后,還在家鄉投資發展工業、高效農業和服務業,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我國地少人多的農村,如何加快發展又不以破壞環境資源為代價,寶豐農民通過辦文化來致富的做法,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專家說,“寶豐文化現象”是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以非物質生產的方式分流農村富余人口的創舉,為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找到了一條重要途徑。
(二)藝術文化教育產業的文化價值
寶豐縣民間音樂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起初,大多數的民間藝術表演團體依法經營,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稱贊,但也有個別表演團體受利益驅動,上演一些格調低下的節目,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變堵為疏,制訂管理規范,加大宣傳力度,搭建行業平臺。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表演比賽等,進行正面引導。
特別是2003年5月,為防治“非典”大部分團體返鄉,寶豐有關文化部門借這一有利時機,全面摸清了新農村民間演出團體數量和人員的情況,組織了“十大表演才藝標兵”“十大誠信演出標兵”和“十大守法表演標兵”的評選表彰活動,有效樹立了新農村農民表演團體的楷模,促進了民間演出團體和民間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同時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作適應新農村農民喜愛的新節目,如:從木偶到小魔術、硬氣功,再到現代魔術、綜合歌舞等藝術表演形式。
寶豐縣民間文化團體的演變發展過程揭示了民間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真諦,任何演出團體、企業既要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又要接受政府的規范管理;既要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堅持健康有益的教育原則,演好戲。縣政府對民間演出團體的管理立足于促進行業發展,既要加強對民間演出團體的規范和引導,又要注重對其關心和幫扶,做好服務,幫助演藝團體做大做強,對推進河南和全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三)構建新農村和諧社會具有的教育價值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不斷提高,開拓音樂藝術文化產業市場,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意義。目前音樂藝術文化產業,特別是演出業,很多集中于大城市,對農村和中小城鎮的低端市場開發不夠。寶豐民間藝術表演團體來源于農村,演出作品來源于傳統和民間,又有時尚因素,符合農民喜歡的藝術樣式,很適應農村和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對填補低端文化市場的不足發揮了一定作用。
寶豐農民在辦音樂藝術文化中,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農民已有二十多年的辦團經歷,思想觀念不斷更新,走遍全國各地演出,達到見識開闊、談吐不俗的水平。有的農民魔術演員技藝已達到國家演員水平。寶豐民間演出團體“忙時務農,閑時演出”的形式,又使農民有活干,有錢掙,提高了自身素質,促進了家庭和諧,改善了鄰里關系,小偷小摸、打架斗毆、封建迷信、賭博等現象明顯減少,幾乎沒有上訪事件,有的鄉鎮十多年來沒有發生過刑事案件,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農民開始注重生活質量,關心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在趙莊鄉周營村、大黃村,依靠表演發家致富的農民自愿出錢修建村里道路,為縣文化設施、修建學校捐款捐物。
搶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特別是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貫徹科學教育發展觀和藝術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經濟不太發達的農村,需進一步加強保護和開發本地民間傳統藝術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當代河南歷史叢書編輯委員會《當代河南的文化藝術》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河南省文學院編《圖說河南文學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 上一篇:小議昆曲的傳承和振興
- 下一篇:論環境教育的現狀及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