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影響電影發展思索
時間:2022-05-03 03:56:00
導語:論文學影響電影發展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學是電影創作的源泉
在文學與電影的表現形式上,敘事性的語言描繪方式能夠很好地提升電影的空間畫面感,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影題材選擇了改編小說形式的重要原因,這種畫面上的空間立體感讓電影的可看性更加強烈了。電影的敘事性主要強調的是通過聲音、語言、畫面、音符等元素組合可看性非常強,無論是在感官上還是在視覺上都是一種唯美的享受,并且敘事性的電影情節可以讓電影更具有具體性和確定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學為電影的制作實際上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電影的拍攝實際上是對文學作品的詳細解說以及再次加工升華。影視敘事的方式運用豐富唯美的畫面以及蒙太奇的剪輯方式,完美地將聲音和畫面結合在一起,而小說敘事更強調的是將文字作為惟一銜接故事情節的表現方式。在眾多著名的電影作品當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都被成功地演繹到了大屏幕上面了,也就是說導演們都選擇了將文字的語言用電影的表現方式轉化為我們淺而易懂的聲音語言。王朔的小說就經常被演繹成為經典的電影,并且擁有很強的代表性,比如在小說《橡皮人》開頭就曾經描繪了這樣一個畫面,在封閉的空間畫面之下,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巨型的落地玻璃窗,在窗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全沉浸在陽光下安靜的南方小城市,在不遠處依稀可以看見一座座矗立的高樓大廈,著名的貿易中心在其中就顯得格外耀眼,在其周圍矗立著白色的大酒店、寫字樓以及影院,然后就是綠意盎然的綠化帶,人們安靜和諧地在公園內游玩,猶如鏡子一般清澈透明的湖泊上面偶爾蕩起波光粼粼,不少游人在湖邊停留下自己的腳步,欣賞著這一片美麗的風景,與之相對應的是公路上面不斷奔馳的各式各樣的小汽車,穿梭在每一個大街小巷,一切都顯得如此祥和而富有生氣,在王朔的作品當中用了許多優美的文字給我們描繪的是一種令人心馳神往又安靜祥和的都市生活,沒有硝煙,沒有壓力,人們盡情地享受著生活和陽光的洗禮,在小說當中我們隨處可以看見這樣的描寫,但是通過電影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這種語言描寫用影像的形式代替,生動的形象讓情節更加絲絲入扣,拍攝出來的現場感能夠給人很逼真的感覺,仿佛身臨其境。除此之外,著名的女作家池莉的作品也經常被搬到大銀幕上。她的作品主要強調的是對人性的思考,作者擅長將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通過敘事性的表現形式描繪出來,讓生活中繁瑣枯燥的細節變得生動有趣,引發讀者的思考。比如在作品《來來往往》當中,有一幕是男主人公康偉業和女主人公林珠在分手前一起共進晚餐的畫面,作者詳細地描述了當晚女主人公林珠身上穿的那一套黑色的禮服,在視覺上給讀者帶來了很強的沖擊感。具體是這樣描寫的:當天晚上林珠身著一身黑色束腰的禮服,在指甲上面涂抹了濃烈炙熱的朱紅色的指甲油,那紅色仿佛她心上由于痛而流淌的鮮血,紅得那么濃烈那么難過,凄涼的顏色在白皙的手指上面顯得格外耀眼,格外讓人心痛,飄忽在林珠這一身黑色的禮服上面。這樣的描寫形象生動地在人們的腦海當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另外一個方面作者在作品當中反復通過對主人公裝扮的描寫,運用色彩的對比來給整個劇情帶來了許多暗示,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因此在進行這部作品的拍攝的過程當中,可以形成很好的畫面效果,通過實體的表現形式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真諦所在。通過對王朔、池莉的小說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實際的電影拍攝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巧妙地將小說中對于人物或者景象的細致描寫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改編的影視作品當中我們看到的是還原與小說本身的再現,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刻畫的同時還能夠起到很好的具體描繪的作用,這也是電影升華文學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在進行電影改編拍攝的過程當中,造型師和服裝師們都能夠很好地運用自己的專業水平來演繹故事情節當中演員的著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加真實詳細并且直觀地體現作者的用意,僅僅從這個角度上看,敘事性語言的空間畫面感實際上是推動電影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文學能夠為電影創作帶來深刻的定位
在當代的作家當中,王朔的作品經常被演繹到電影銀幕上。為什么他的作品如此深受導演們的歡迎呢,究其原因在于透過王朔的小說作品,能夠十分真實客觀詳細地描繪和反映出20世紀80年代背景的風貌,詳細地描述了特定歷史時期北京城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精神風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很神秘、很親切的歸屬感,尤其是小說當中大量地引用了許多詼諧幽默的語言,讓整個故事情節顯得更加生動有趣和富有靈性。在王朔的小說當中通常都是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組合而成為寓意深刻并且富有很強的可讀性的畫面,這樣的表現形式吸引了許多導演的眼球,他們力圖透過電影的方式能夠真實地還原當時所處年代的社會風貌,這也是為什么著名的導演馮小剛鐘情于將王朔的作品搬到銀幕上的重要原因。因此這種類型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后往往能夠成功地吸引大量觀眾的目光,并形成一定的社會效應。
二、文學作品在電影制作上的表現形式
實際上影視和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的藝術,無論在表現形態還是在藝術特征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并且能夠很好地按照各自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描繪形式各自經營著自己的藝術發展道路。電影藝術表現形式在最開始的時候其創作的源泉來自于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和升華,并且大多數都是在原作權威的地位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創作的初期擁有大量的觀眾群體。然而正由于憑借著原作顯著的地位和良好的口碑,因此很多電影作品將那些著名的文學作品一改再改,比如說法國文豪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就被世界各國的導演改編了不下二十次。著名的作家王安憶曾經說過,文學對于電影的發展實際上具有雙重性,它可以讓電影能夠擁有很好的素材,但是在另外一個角度上,文學作品很多時候都被電影本身所束縛了。在某些時候它給我們的觀眾呈現出的是一種比較淺薄的感受,越來越多的名著被翻拍成了電影,因而很多時候造成了許多青少年對于名著的印象被電影所取代了,最后留下的是一個平庸化、大眾化的直觀印象。20世紀末以來,隨著電影文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和豐富,人們也越來越注重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性,希望透過電影能夠更好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換句話說,文學作品可以成為電影制作的源泉所在,形象生動的視聽效果給觀眾帶來的不僅僅只是視覺上的盛宴,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我們對原著、對文學作品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如何能夠更好地利用好文學對于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筆者認為我們一方面要追求創新,另一個方面還應該要忠于原著,做到最真實地還原,比如說電影《駱駝祥子》的編導并沒有經過反復的推敲和對原著當中的主人公投入十足的揣摩,在此基礎上融入了自己對祥子不夠客觀的理解,將原著當中墮落的形象進行了改變,破壞了整部作品的內在邏輯關系,讓影片的內涵價值大大縮減。
三、電影發展的探索道路
長期以來,電影在立足于文學作品原創的同時,也不斷地在追求電影道路的發展創新,試圖通過特有的方式來實現電影在個性化領域的延伸。比如說電影《集結號》《功夫》《黑客帝國》等影片在立足于原著十分震撼的故事一o14團雹圜皿哪情節的基礎之上,通過強而有效的聲音和畫面效果,給觀眾帶來的是一場場如癡如醉的視覺盛宴,這也是這些作品取得高票房十分重要的原因。近年來電影制作的新趨勢在于通過大場面大制作的形式,力求讓觀眾在影院當中體現一場又一場震撼感十足的視覺盛宴。電影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特技使文學作品當中的場景得到再現,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與文學之間存在了一定程度的疏離關系,然而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電影作品都能夠實現弧線的延伸和擴展。影視最重要的特點在于通過畫面和震撼的音響效果讓觀眾的感官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禮,因此在電影制作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我們要立足于原著,但是也可以在允許的范圍內做一些適當的夸張,從而讓畫面更具有美感,文學不能夠直接將作者要表達的景觀直觀地展現出來,但是卻能夠實現無微不至的思想傳遞,這也是影視作品不能實現的功能目標。文學作品運用文字組合成了許多暗喻的色彩,讓情感在字里行間流露得淋漓盡致,究竟如何在電影當中巧妙地融入文學的情懷,而不是僅僅依靠語言和場景是電影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不斷深思的問題。著名的小說家莫言曾經說過,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實際上是兩個相互共同但是又是風格獨立的個體,因為每個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當中可以不時地融人自己的想象,甚至還可以創造出許多不一樣的閱讀感受,然而文學作品一旦被改編成為電影作品,那么無論是小說主人公的長相還是性格都已經被限制了,觀眾沒有足夠的想象空間。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實踐工作經驗以及對電影發展的揣摩,認為我們在進行電影制作的過程當中應該要很好地利用好人物的心理活動描摹,而并不僅僅認為通過演員的語言就能夠很好地傳達文學作品的內涵與精神價值,同時也需要演員們深刻地去揣摩原著,在舉手投足以及延伸流露或者是肢體的表達上彌補電影敘事的缺陷。
四、結語
本文結合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文學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展開了探討,具體分析了文學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分別是文學能夠為電影的制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并能夠實現電影制作的精準定位,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文學在電影制作上的表現形式,最后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中國電影的發展探索之路。然而由于筆者所學知識以及閱歷的局限性,并未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夠憑借本文引起廣大同仁的關注。
- 上一篇:司法局執行力提升意見
- 下一篇:穆青人物通訊細節藝術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