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發(fā)明創(chuàng)造藝術

時間:2022-05-03 04:19:00

導語:魯班發(fā)明創(chuàng)造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魯班發(fā)明創(chuàng)造藝術

魯班,又稱公輸般、公輸盤、公輸班等,因是魯國人,所以人們常稱呼他為魯班。魯班生卒年月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4_4年的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工匠,也是杰出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歷史上關于魯班的記載和傳說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被后世很多行業(yè)尊為始祖。

一、魯班生活的時代背景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年至戰(zhàn)國初期,正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魯班所在的魯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經濟上也較為強大,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手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魯班就出生于魯國一個世代以工匠為生的家庭。他自幼便跟隨家人參加了許多土木建筑工程的勞動。家庭的熏陶和影響,使他對機械制造、手工工藝、土木建筑等方面的操作技巧格外留意,并認真地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和家人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同時悉心觀察他們的操作技巧口p4。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和長期生產實踐,魯班逐漸掌握了許多非常實用的技能和經驗,成為當時最為杰出最著名的能工巧匠。但是由于魯班一生偏重于技術發(fā)明的鉆研,也因為當時手工業(yè)者的地位不高,因此留下的語言文字極少,僅在如《墨子》、《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中有不成系統、只言片語的記載。作為古代偉大的發(fā)明家、建筑學家,盡管魯班存留于世的文字不多,但憑著民間口耳相傳的傳說和古籍中的記載,后人依然可以對魯班的歷史功績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魯班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改進

魯班被稱為機械之圣,在機械方面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卒L記•檀弓下》就記載了魯班發(fā)明機封的事情。機封是一種代替人力將棺槨放入墓穴中的工程機械,雖然因為時代原因沒能廣泛使用,但其技巧令人佩服不已。魯班還進行過交通器械方面的實驗,《墨子•魯問》中記載,他曾削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論衡•儒增》篇中也提到,魯班在其母親亡故時,曾經造過一輛能自動行走的木車馬為其送葬。雖然這二者均已失傳,但由此可見魯班在機械發(fā)明創(chuàng)造方面的水平之高。魯班生活的時代,正是楚越爭霸的時期,越國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屢敗楚國。楚國國君楚惠王為了達到稱雄目的,令魯班為其改進楚國軍事裝備以增加軍事力量。魯國本是楚國北部的小封國,實際上也是楚國的臣民。在這種情況下,魯班發(fā)明了一些非常實用的武器,比如鉤拒。鉤拒是一種舟戰(zhàn)工具,當敵船后退時能將其鉤住,敵船進攻時又能進行阻擋,使己方處于能攻能守的狀態(tài),非常有威力。楚軍與越軍水戰(zhàn)時,鉤拒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使楚軍占據了主動權。此外,魯班在長期的木工實踐中,很注重對于客觀事物的觀察與研究,并從中得到靈感而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明。相傳魯班便是觀察到草葉的邊緣生滿鋸齒而異常鋒利,從而得到了啟發(fā)并利用更為堅硬牢固的鐵片作為材料,制作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把鋸子,極大地節(jié)省了砍樹伐木時的工期和勞動強度。而墨斗的發(fā)明,也是魯班在觀察到其母裁衣服時用一個小粉袋和一根線打印出大概要裁制的形狀,而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墨斗的主要結構是一個纏著墨線的線輪和浸有墨汁的墨盒。

墨斗可以做長直線、配合墨簽和拐尺畫短直線和做記號,還能夠畫豎直線,是傳統木工行業(yè)中極為重要的工具。作為一名能工巧匠,魯班還對一些傳統的木工器具進行了改進。木匠在做活時常常會遇到直角,當時用以畫直角的工具是矩,用起來比較費勁。于是魯班經過鉆研后,將其改進成一把L形的木尺,這樣量直角非常方便省事。后人將這種L形的木尺稱為魯班尺,也就是至今木工行業(yè)仍在使用的曲尺。此外,當時想讓木板平整,大多使用刀斧之類的工具,不僅不容易達到平整的目的,而且費時費力。魯班通過實踐,發(fā)現用較薄的斧子刮制相對省力好用,于是照著斧頭的樣子造出一個薄片似的斧頭,又經過反復試驗,給這個斧頭加塊鐵片,裝上木座,便制作出來刨子這種工具。有了刨子,可以把不平的木頭刨得平整如鏡,而且省時省力。魯班還在機械制作方面進行過改造。鎖作為一種看守門戶的工具,早在周穆王時期便已經出現,其形像是一條魚,但那時鎖的結構非常簡單,安全陛非常低。魯班經過研究后對鎖進行了改進,將鎖的機關設在了里面,而外表則看不出來,使其形狀和結構都有了較大變化,必須借助配套的鑰匙才能打開,其安全『生和實用性都有了較大提高。而云梯則是魯班為楚國改進的一種攻城武器,他將之前的鉤授、樓車、臨沖等攻城武器的長處集中起來,發(fā)明出云梯這種武器。云梯底部裝有車輪,可以自由移動;梯身可以自由升降;梯頂端有鉤用以鉤援城緣;云梯還能夠依云而立,以瞰敵之城中。也就是說,云梯不僅可以從高處窺視敵^城中情況,還可以用它攀階而上,越過敵人的城墻攻入城內。但是魯班制造的這些戰(zhàn)爭器械,遭到當時著名學者墨子的反對,墨子主張制造實用的生產工具以造福老百姓呼s。魯班接受了墨子的思想,停止了在武器裝備上的制造,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木工、建筑、農用器具的制作上。而我們今天消防和搶險中所經常使用的云梯,便是在魯班所發(fā)明云梯的基礎上改進演變而來的。

三、魯班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的藝術性

魯班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改進的木工工具,不僅改變了此前工匠操作方面的落后局面,較大地提高了木工技術的工藝水平和制作質量。同時,相傳魯班還發(fā)明制作了箱、柜、凳、床、椅、桌等家具,對于后世家具的制作和設計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貢獻。他發(fā)明的飛鵲,即木鳶,也成為后世風箏的雛形,其獨特的藝術性使其作為一種民間工藝品延續(xù)至今。而據宋李叻等人編撰的《太平御覽》記載,魯班曾將《禹九州圖》刻于洛陽城石寶山東北的巖石上。這是關于我國以石為基的立體石刻地圖最早的記載。而《歹子•新論•知人》篇中則記載了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傳說魯班在雕鳳凰時,當鳳凰的冠和爪還沒有雕成時,看見它的身子有人說像鵝瑪,看見鳳凰的頭則說像鵜鶘,以此來嘲笑魯班的笨拙和鳳凰的丑陋。魯班并不灰心而是繼續(xù)努力。鳳凰刻成后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贏得了眾人的稱贊與佩服。從這兩件事中,可見魯班個人藝術思想的豐富和技巧之高超聊。

此外,魯班還參與過許多土木工程的建造,“因人之材木,以構宮室臺榭”,從中積累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建筑工程師。傳說正是魯班發(fā)明建造了在路旁或花園里避雨遮陽、供人休息用的亭子。繼而在此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發(fā)明了可撐可收、可以遮擋風吹雨淋日曬、方便隨身攜帶的傘。傘的發(fā)明極大地方便了出行,不但在廣大勞動人民中廣泛使用,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也逐漸演化成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權勢的象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傘還成為戲曲、歌舞、雜技等藝術中常用的道具,在其實用價值之上更增添了獨特的藝術眭。另外,在《事物紀原》、《物原•寶原》、《風俗通義》等古籍中還記載了魯班根據水螺的啟示發(fā)明了輔首這種門飾。輔首又稱門輔、門環(huán),是中國古代含有驅邪意義的傳統門飾。其形狀有最簡單的圓形,也有較精巧的虎、螭、龜、蛇、饕餮等形狀。這種采取動物圖案,以其首銜環(huán)的發(fā)明,既便于來者叩門,有守門之意,也巧妙地蘊涵了裝飾作用于其中。除此之外,魯班對于脊獸、金磚、橋、窗欞等的發(fā)明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些建筑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無一不是擁有精巧的裝飾作用,其中都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藝術I生極高,對后世建筑方面的影響很大。可以說,魯班的發(fā)明涉及了眾多的行業(yè),包括建筑、木工、機械、軍事、農業(yè)等方面,因此而成為許多行業(yè)供奉的始祖,魯班的名字實際上也成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