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教育為本質談繪畫狀況

時間:2022-07-02 05:13:26

導語:以藝術教育為本質談繪畫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藝術教育為本質談繪畫狀況

思想觀念和語言形態的多元,是這個時代文化藝術的整體特征。繪畫藝術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從它最初的“工具性”,經過“形式主義”過渡到“觀念”的領域,逐漸發展到中國藝術獨立的價值觀念和話語權開始覺醒的今天。今天的藝術被稱為“思想的藝術”,它應該具有獨立的意識、完善的人格、批判的精神和創新的勇氣,用獨立的個性化語言形態和獨特的“創造力”來啟迪人的思想,批判社會現實,表現出社會意識在個人主義的大環境中覺醒。然而,當今中國的藝術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認為尋找問題的所在和解決問題的關鍵都要通過藝術教育來實現。今天的藝術教育大部分依然延續著陳舊的體制觀念,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藝術教育基于為國家意識形態服務,以蘇聯的現實主義寫實方式為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受西方現代和后現代思想的影響,學院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專業,但多數是受市場的影響,中國的藝術教育在擺脫了政治意識的束縛之后,卻又轉向了迎合市場的方向。藝術教育真正的目的和意義始終沒有解決,所以很多藝術院校的學生都有困惑和盲目追隨西方的現象,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去追捧那些在“商業藝術大腕”。

從教育的情況就可以反觀出中國藝術的現狀。我認為藝術教育應該是一種思想啟蒙和傳授繪畫技術相結合的教育。但當前的藝術教育中卻嚴重缺乏思想觀念的啟蒙教育,導致學生在知識結構和對藝術自身的認識上非常幼稚和薄弱,很容易隨波逐流,不明確自己的藝術定位,就很容易受到商業及市場中不良現象的干擾。中國當代藝術的話語危機向我們提出了歷史性的要求:只有建立起自己獨立的藝術學理論及其教學體系,才能使中國的文化及其藝術于世界藝術之林中彰顯出自己的聲音,樹立起自己的形象。藝術教育中的不足,很多是歷史遺留下來的,20世紀中國的歷史因素,決定了中國繪畫的形勢和現狀。長期以來,在求得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繪畫一直擔當著組織宣傳的任務,更在期間為政治集團充當著“工具性”的作用。這種長期對繪畫藝術的束縛和掌控導致了藝術自身發展的停滯甚至退步,在之后,藝術家開始通過作品對剛剛過去的歷史表達了懷疑和反思,代表了繪畫藝術在一個新時期的覺醒。隨著改革開放,封閉的國門打開,大量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和形式涌入中國,被政治束縛已久的中國藝術家從中借鑒、吸取了大量營養,他們通過利用西方現代主義的繪畫形式表達出自己被壓抑已久的情感和對新時期藝術的憧憬。滿懷激情的中國藝術家用十多年得時間,像“走馬燈”一樣將西方現代主義各流派的藝術走了一個遍,但這種外來的藝術畢竟不是自己傳統的藝術,它只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滿懷激情的藝術家在沒有找到中國藝術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的情況下,急迫的建立和發展中國現代藝術的一種沖動,也最終導致了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這個時期正處在鼎盛時期的中國現代主義繪畫嘎然停止,引起了文化和藝術界的深刻反思,在擺脫了政治權利束縛的新時期,應該建立起具有獨立的、個性的、具有創造性的本土的中國自己的藝術價值觀和評價標準,是新時期歷史賦于中國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批判現實是藝術的一種現實精神,通過對傳統的否定和對現實的批判,介入和干預現實,使人從真正的意義上獲得自身的解放,使社會保持良性發展。五四時期的反傳統運動雖然過于極端的否定了傳統文化,但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對傳統文化中不思進取和固步自封的現象造成有力的抨擊,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新中國成立后,十年動蕩的“”用政治權利將藝術作為實現自己個人利益的“工具”,拋棄了民主和科學,走向了一條絕對的同一道路,嚴重阻礙了文化和藝術的發展。唯有改革開放十幾年才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革命,這十幾年中的中國文化已通過對傳統與現實的全面思考而將現代化的進程提高到整體性革命的階段。人們抱著建立新的文化格局和新的藝術面貌的激情對傳統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因此,它具有一種建設性意義,它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非常明確的確立了人的解放。就藝術而言,人得解放是通過擺脫傳統的束縛以創造出新的藝術語言而展示出來的。

為此,藝術家們開始對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宗教、藝術與哲學等問題全面的重新審視與思考。不幸的是,在市場經濟異常繁榮的今天,批判和創新的精神,被消費和娛樂的物欲所取代,曾經的理想卻成為今天的笑料。在今天中國的藝術教育中必須重新樹立起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觀念,創建自己的評價標準。“中國本土藝術學”是相對于西方藝術價值尺度而提出來的。因為中國現代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都來源于西方,我們的繪畫以及各種流行的藝術形式,包括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聲光、影像等藝術形式也都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并且,這種移植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藝術的觀念、形式、工具、材料、包括藝術審美觀念和評價尺度,都是由西方藝術的審美尺度先定的提供給我們的。在我們當前的藝術教育中采用的藝術學理論及其教育體系,都是建立在從西方引進過來的這些觀念、方法和審美尺度之上的。我們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學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模式,全部是在國外全盤照搬過來的,最多再此基礎上加一點點變動,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受國外藝術思想觀念的左右,而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卻逐漸拋棄。

在我們接受西方的藝術觀念和方法的同時,同樣也接受了他們的價值尺度,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這種西式理論和價值標準來評價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并把這種西方藝術的價值尺度連同它的審美觀念傳授給下一代藝術從業者。長期以來,我們就這樣不斷地受西方的藝術觀念的控制來探討我們自己的藝術,重復的創作著西方意味的中國藝術,樂此不彼地教授著這種外來的思想理論和藝術形式,而忘記了創造的神圣使命和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由此造成的情況便是:中國藝術家對西方話語中心藝術審美尺度不假思索的無條件認同,對西方藝術潮流亦步亦趨的追隨和模仿。從而導致真正屬于自己民族的、獨立的、當代的中國本土藝術之魂始終蟄伏著沒有覺醒。中國藝術家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追隨與模仿已經走到盡頭了,中國藝術需要真正的創造力!中國當代藝術中存在著一種不成文的價值觀念,就是所有關于藝術的標準都是西方說的算。只要是西方發生的文化現象似乎都是前衛的,就是國際的,放之四海皆準。似乎只有跟隨西方文化藝術的腳步,才能彰顯出中國藝術的前衛。

在當代繪畫領域里我們總能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西方藝術家出個什么新樣式,一夜之間中國便出來一群追隨者,他們不在乎這種語言形式出現的動因,不在乎跟自己所表達的思想觀念是否相符,反正拿來就代表“新潮”。以至于畫面的形式語言跟思想觀念產生割裂,作品只剩下一堆怪誕的形式,一片混亂。這種盲目的“拿來主義”對一些年輕畫家和學院的學生造成了很大影響,認為只要我跟別人不一樣(不管通過什么手段),就是新潮。卻不知道繪畫語言的創新和個性,是需要對這個社會、對自身的生存環境的感受而來的。從新中國藝術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藝術始終處在政治權利的束縛之中,藝術徹底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嚴重阻礙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后,西方現代主義信息大量涌入長期封閉的中國,使長期受到壓制的中國藝術家從中攝取了新的營養,急于改變中國藝術現狀的藝術家們,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將西方現代主義個流派的藝術形式像走馬燈似地走了一個遍,各種西方藝術形式齊上陣,局勢混亂,這種急功心切、浮躁的心態最終導致了“中國現代藝術”的終結。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還是借鑒外來的文化體現時代的意識和精神,我們看到了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創新。不光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形式語言的創新,更是要對時代的意識和精神做出反應,才能體現出藝術的創造力。要改變當代藝術的現狀便要先從改變藝術教育做起,使中國的當代繪畫充分展現出創新的活力和獨特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