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表演藝術理論對策

時間:2022-07-23 10:32:50

導語:電影表演藝術理論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表演藝術理論對策

對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的電影表演藝術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人們無不敬仰的總理。曾關懷過千千萬萬的人,也包括張瑞芳同志在內。

因在重慶的地下黨時期,她的組織關系是由副主席直接領導的。親切的關懷、教誨與偉大人格,曾強烈地激勵著張瑞芳的心扉……“今天請你吃螃蟹,因為你拍了一個好戲。”新中國成立之后,張瑞芳成為專業電影演員。拍的每一部影片,不管好壞,幾乎都看過,而他鼓勵張瑞芳的,多是她能投身到現實生活中去,表現社會主義時期的新人形象的戲。

盡管她在表演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總是鼓勵她說:“有點樣子了,你應當再努力下去。”當她為演這樣的戲感到“吃力不討好”的時候,又對她說:“演古人比演當前的人容易,因為沒人見過他們。演現實生活里的人,因為人人都能看出來他像不像……”1962年,影片《李雙雙》剛剛拍竣之后,由于在喜劇藝術處理和技術質量上還存在不足,它并沒能得到專家或權威們的贊揚。但影片卻得到和鄧大姐的喜愛。五六月份,第二屆電影百花獎評獎時,總理說:“今年的‘百花獎’我投《李雙雙》一票。”后來,《李雙雙》獲得了第二屆“百花獎”故事片大獎,同時還獲得其他5項獎。同年秋天,張瑞芳隨團攜帶著影片《李雙雙》第一次訪問日本回到北京,鄧大姐約她到他們家里去吃飯。一見到張瑞芳就說:“我今天不是請你來吃飯,而是請‘李雙雙’來我家吃飯”“,今天請你吃螃蟹,因為你拍了一個好戲。”吃飯時,總理又告訴張瑞芳說:“李凖的小說原來是寫婦女辦食堂的,現在電影是寫李雙雙推行記工分的,情節變了,但人物性格沒有變,依然個性鮮明、生動活潑,可見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李凖要不是生活底子厚,這個電影怎么能出得來……”張瑞芳覺得自己沒能達到作者對角色的希望,表演得很不痛快,這個人物應當比自己現在的處理更瘋點、更傻點、毛手毛腳一點。當肯定她拍了一個好戲的時候,張瑞芳立即問:“是不是因為正好配合了八屆十中全會以后的農村政策了?”說:“你不能完全這么看,這個影片在藝術上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你的表演也有新的東西。”總理之所以喜歡李雙雙這樣的人,是因為她胸襟坦蕩,一心為公。由于有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審美品位,能從電影中看出“李雙雙”質樸的美、心靈的美、性格的美。在生活里,他也鼓勵張瑞芳要敢講話、講真話……“《李雙雙》影片有什么問題?……把我都搞糊涂了。”1973年4月14日晚9時,在北京人大會堂上海廳,接見了即將離開北京的以廖承志為團長的中日友好訪日代表團。全體出國人員共54人,既有民主人士,又有專家、教授和勞模。

而張瑞芳是其中唯一的電影界代表。這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見到,也是一生中在“”的特殊年代第一次參加這種特殊的接見。

7年不見總理了,張瑞芳發現一向光彩照人的面容明顯憔悴,臉上也出現了她從未見過的老年斑,炯炯有神的眼睛也顯得有些暗淡、疲乏。她哪里想到總理此時已得了嚴重的疾病啊!她心里有著千言萬語,眼睛定定地望著,當總理來到自己的面前時,張瑞芳感到一陣心酸。

在“”中,她在失去自由的25個月里,幾次在睡夢中來到中南海西花廳,見到了、鄧大姐……沒想到這次,就在3天前的晚上,鄧大姐派車來接張瑞芳到他們家里去,那晚正巧接待外賓,沒能等到總理回來……此刻,也打量著張瑞芳,連她染頭發都注意到了,甚至對她未來有限的演藝生涯,也很關切。

在大家座位前轉完了一周,回到中間沙發上落座。

在2個小時的談話里,針對大家的思想實際,明確地談出了自己的觀點。

最使張瑞芳難忘的,是用相當長的時間談到了《李雙雙》這部電影。不無氣憤地說:“《李雙雙》影片有什么問題?是作者有問題?是工分掛帥?為什么要批判?它錯在哪里?把我都搞糊涂了。”總理問了在座的許多人,回答得都不令他滿意。

輪到張瑞芳這位當事人了,她不能不出來講話。她說“:1962年放映的時候它是好的,如今看來它不符合樣板戲總結出來的‘三突出’創作原則。按‘三突出’的創作原則,李雙雙算不上是英雄人物,因為她階級自覺性不高,只能說她有樸素的階級感情。她作風簡單,時常和人吵架。

她學習文化只看識字課本,她沒有學習《毛選》……”對張瑞芳的回答也不滿意。他沉默了一會兒,口氣緩和地說:“李雙雙做了很多事情,都是為公的嘛,只是她的丈夫的思想有點中間,要歷史地看這個影片。整個影片的傾向是好的!現在,連李雙雙的歌也沒人唱了。”其實,曾被郭蘭英唱得風行一時的“歌唱李雙雙”這支歌,也會唱的。這次,在“”實行法西斯專政的情況下,公開為影片《李雙雙》恢復名譽,目的不僅僅是為一部影片平反,而是對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的關懷和鼓勵。會后,華羅庚、鄭鳳榮、林麗蘊、邢燕子等同志都奔走相告,無不感到歡欣鼓舞。盡管當時大家的日子還不好過,但張瑞芳她們感到不應當消極,因為,始終是和我們站在一起的……“戲很好,你的善子給我的印象很新鮮,出乎我的意外!”1963年1月到1965年8月,整整兩年零8個月,張瑞芳都在創造著同一個角色———在朝鮮話劇《紅色宣傳員》和根據這個話劇改編的電影《李善子》中,扮演朝鮮農村姑娘“李善子”。

此間,直接關心著這次創作。他熱心地支持和鼓勵張瑞芳等創作人員的積極性,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令人感動。

1963年4月25日上午11時半,時在上海開會的給張瑞芳打了電話,了解話劇《紅色宣傳員》的演出情況。“你們的戲演得如何,聽到反映說不錯嘛。”在電話中說。張瑞芳在電話中“暴露了自己的思想”“:在舞臺上我演善子沒問題。我覺得在銀幕上我顯得年齡太大了,不如年輕的演員扮演更感動人。”在電話中說:“你是不是分三個階段呢?一開始很熱情積極,后來擔心年紀,演出以后又有了信心?”張瑞芳回答說:“不是。我不擔心舞臺而是擔心銀幕。舞臺和觀眾有距離,電影雖然可以用攝影幫助,但這個角色又不宜加工過多。”繼續鼓勵說:“這么說,還是得要我給打氣了。”在電話中還關切地詢問其他電影藝術家如趙丹、黃宗英、陳鯉庭等人的近況及創作情況,還詢問了張瑞芳的丈夫、導演嚴勵和孩子們的情況。這使張瑞芳內心感到十分溫暖。還關心地問張瑞芳的身體還好吧?她在電話中回答說:“年紀大了,休息不好,嗓音有時聽來吃力。”總理驚詫地問:“年紀大了?”張瑞芳說:“我已經滿44歲了。”總理說:“那還早呢。”當總理得知張瑞芳正在寫市人代會上的發言稿,讓她談演現代題材問題、還要印出來時,總理說:“下午別寫了,好好休息,晚上演戲。”4月25日晚,與中央和上海市有關領導來看張瑞芳她們演出的話劇《紅色宣傳員》。

閉幕后,觀眾熱烈鼓掌,以為總理要上臺接見演出人員。但總理沒上臺,他有事,先走了。陳家康同志上臺來,悄悄告訴張瑞芳:總理很滿意。陳丕顯、曹荻秋同志傳達總理的話,說不能來看大家。大家既興奮,又有點失望。當晚12點半鐘,給張瑞芳打來了電話,說明沒有上臺的原因,是忙著到那里開會。在電話中贊揚道:“戲很好,你的善子給我的印象很新鮮,出乎我的意外,和過去別的角色不一樣,年輕有了,朝鮮味也有了,是像個年輕娃娃;只是過于注意了這一點,在有些地方就使你語言感人的長處發揮不出來了。還可以放開些。譬如第四場,你堵水口子大家搶救你回來,我等待著你感人的語調,可是沒等到。語言的感情不夠。……”張瑞芳依然認為“在舞臺上我還有信心,在電影上不一樣。”讓她回憶一下演《國家至上》的時候,那是1940年,她真的是個小姑娘。

總理鼓勵道:“現在是經過藝術加工后得到的,最感人的是第六場暗轉后,四場、三場也好。

三場語言受了拘束,還可以繼續努力。”當得知張瑞芳她們已演了22場時,總理夸獎說:“主席也問你們的戲了,同去的人都說好”,“你們演出的水平是高的,只是感到有些地方還不十分調和。”為此,建議張瑞芳:“你還是應當去朝鮮一下,向他們學習。

我們已經和金首相談了,你們去要真的好好學習。好好做一下調查研究,學習他們的青山里精神。

(鄭)君里說要看你們的,你們不能泄氣。如果他明天回來,我打電話給他。如果我回到北京他還在,我看過人藝的演出(話劇《紅色宣傳員》)后再找他談談。把意見轉告你們。”還在電話中關心地問張瑞芳:“你們沒有點心吃嗎?”張瑞芳說:“有的人來得及在后臺吃了,我每天回家后才吃,把點心帶回來……”最后,在電話里語重心長地說:“過了6月,你們下半年就可以去朝鮮了。在莊稼長出來的時候,生活一下,多多向他們學習。

在工作和生活里學習政治。”張瑞芳在電話中表示:“是。我們盡量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回來。”伴隨著“”前政治舞臺上的陣陣風雨,在的直接關懷、愛護和大力支持下,話劇《紅色宣傳員》雖然出演了,然而,電影《李善子》拍成后卻在的刁難和阻撓下,被無辜地鎖進了倉庫。對于鄭君里、張瑞芳等電影藝術家來說,這不能不算是一件非常遺憾而又令人痛心的事情……離開我們已經34年了。

生前對張瑞芳的關懷與教誨,促使她想得很遠很遠,并激勵她不斷前進。而留在她心里的是對更深的敬仰與永遠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