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檢查論文

時間:2022-02-18 01:46:00

導語:前列腺炎檢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列腺炎檢查論文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一種常見病,約占泌尿外科門診病人的25%,目前對其發病機制不很明確,治療效果不滿意,而尿動力學可對其下尿路癥狀作出客觀反映,為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選取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的CP患者20例,年齡20~40歲,平均28.5歲?;颊呔胁煌潭鹊南赂箷幉克崦?、尿頻、尿急、尿道灼熱及排尿不暢癥狀,所有病例均排除有腎、輸尿管疾病、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睪丸及附睪炎等疾病。20例患者的診斷均符合國際健康學會(NIH)慢性前列腺炎診斷標準[1]。

1.2檢測方法:采用丹迪公司的尿動力學分析儀和自制半臥位床,對20例CP患者進行尿流率、充盈性膀胱測壓、壓力―流率測定、肌電圖同步檢測、尿道測壓。膀胱測壓時用生理鹽水按50ml/min持續膀胱灌注,尿道測壓時生理鹽水灌注速度為2ml/min,導管退出速度為2mm/S。檢測前患者常規停藥一周。

1.3診斷標準:①最大尿流率(Qmax)以<15ml/S者為可疑下尿路梗阻,②膀胱出口梗阻(BOO)由A―G圖診斷分為梗阻區(O區),非梗阻區(N區),及混合區(M區),③不穩定膀胱,在膀胱充盈時出現自發或誘發無抑制的收縮波且壓力≥1.47kPa(15cmH2O),④低順應性膀胱:膀胱空虛靜止壓≥1.47kPa(15cmH2O),或充盈后壓力上升值≥1.47kPa(15cmH2O)或較少的膀胱容量增加伴迅速壓力升高,⑤在排尿期尿道外括約肌肌電圖不靜息或加強為外括約肌功能失調[2]。

2結果

本組20例病人,膀胱出口梗阻11例(55%),不穩定膀胱9例(45%),低順應性膀胱5例(25%),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7例(35%)。其中,不穩定膀胱合并膀胱出口梗阻6例,低順應性膀胱合并膀胱出口梗阻4例,不穩定膀胱合并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2例。

3討論

慢性前列腺炎(CP)的病因復雜,癥狀多樣,病程漫長,呈反復性發作,難以根治,近年來成為泌尿外科的主要難題之一,對CP患者的療效欠佳,原因是人們對CP的病因認識有爭議,尤其是對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是否有病原體感染意見不一,另外,人們對CP患者可能并發的下尿路功能障礙和精神、心理問題認識不足[3]。

本次尿動力學檢查發現CP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功能障礙,按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膀胱出口梗阻,不穩定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低順應性膀胱。眾所周知,前列腺包膜、前列腺實質、膀胱頸部平滑肌內均有豐富的α-受體,而CP患者的局部血流特征又表現為進出前列腺包膜和實質內的血流量增多[4]。這種局部充血現象會興奮α-受體,引發前列腺包膜,膀胱頸和前列腺內平滑肌收縮,造成膀胱頸壓和前列腺壓增高[5],引起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表現出排尿不暢、費力、會陰部酸脹等。要克服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則會繼發低順應性膀胱和不穩定性膀胱,此時患者會表現為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等。而CP患者中的會陰部酸脹會人為地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導致排尿不暢和尿流率下降,加上間斷或持續性的盆腔、肛周肌肉痙攣,則是造成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膀胱出口梗阻、不穩定膀胱、低順應性膀胱、及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互為因果,互相促進,本檢查結果支持這一觀點。

總之,尿動力學檢查對CP患者的下尿路功能障礙有深層次的了解,我們依據這些功能障礙進行了針對性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由于治療后多數病人拒絕再次尿動力學檢查,故根據自覺癥狀改善的程度來制定療效仍缺乏一定客觀性。同時,尿動力學檢查中應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儀器因素造成的結果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