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痛經的中西醫治療進展分析

時間:2022-07-12 10:18:34

導語:原發性痛經的中西醫治療進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原發性痛經的中西醫治療進展分析

摘要:原發性痛經是婦女常見疾病之一,是指盆腔和生殖器無明顯病變的前提下在行經期間發生的腹部疼痛。對于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各方醫家仍有爭論,但痛經本身從中醫學角度出發,是由氣血不通和氣血不榮所導致的沖任失調而致疼痛。目前臨床上痛經患者多以實證為主,其證型主要為氣滯血瘀、濕熱瘀阻、寒凝血瘀,虛證者以氣血虛弱為主。現代醫學實驗證明,原發性痛經與下列因素有關:血管加壓素、雌激素、遺傳因素、神經及神經遞質、催產素、前列腺素、β-內啡肽、免疫、精神等。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患有原發性痛經,并且呈現遞增趨勢,嚴重干擾女性身心健康,因此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備受矚目。目前現代醫學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首選藥物多為口服避孕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維生素、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因其見效快,被廣泛使用,但通過對調查發現大量使用上述藥物,不良反應是顯而易見的,尤其以胃腸反應、水鈉潴留最為常見,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開始受到重視。中醫治療優勢如下:中醫對痛經采用辨證治療的方法,具有靶向治療作用,而且其特點是可以聯合推拿、艾灸、敷臍等療法,是使效率大幅增高,且無不良反應。綜上,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通過如下幾種方法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進行論述:中藥湯劑治療、中成藥治療、中醫外治法等方法,并探討其在原發性痛經的治療優勢。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中醫;西醫;治療進展;中藥湯劑;中成藥;艾灸法;針灸;耳穴

痛經(dysmenorrhea)好發于青春期女性,于行經或經期前后呈痙攣性疼痛,疼痛部位于下腹部,或痛引腰骶,甚伴有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等癥狀,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為“經行腹痛”[1]。臨床上將痛經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發性痛經(primarydysmenorrhea,PD),指盆腔和生殖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痛經,且初潮或其后不久開始,也叫功能性痛經;另一類是繼發性痛經(secondarydysmenor-rhea),由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等[2]。1978年即有調查分析,我國13萬婦女,33.19%月經來潮伴有痛經,其中75%為原發性痛經[3],我國女大學生痛經比例更為顯著,55.2%伴有不同程度痛經,15.9%為癥狀嚴重者[4]。可見原發性痛經為我國婦女常見病、多發病。原發性痛經的治療,目前以口服避孕藥和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居多,因其止痛迅速。但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存在藥物抵抗及不良反應。因此,非藥物干預療法,受到研究者關注,以緩解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1傳統醫學對PD的認識

傳統醫學對痛經認識更加豐富,認為主要由寒和瘀導致沖任失調,胞宮經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發為疼痛[5]。王道全[6]認為痛經主要由于婦女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且本身氣血虛弱,正氣不足時,寒濕凝滯,血液瘀阻,氣血失暢,胞宮經絡血液循環滯澀,致使月經排出困難,不通則痛,發為痛經。楊家林[7]重視臟腑理論,認為肝與痛經的發病最為密切,女性本身易受情志所擾,肝主疏泄,肝郁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提出痛經可見虛實夾雜之證,實證居多,虛證少見。

2傳統醫學對PD的治療

2.1中醫內治。2.1.1中藥湯劑。古人傳承下來的經典即為中藥湯劑,可以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就診時間及舌苔脈象的不同,靈活調整藥味及藥量。例如溫經湯[8]、氣滯痛經湯[9]、少腹逐瘀湯[10]、活血化瘀行氣湯[11]等方藥臨證加減治療各證型的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效果顯著。唐同秀[12]提出重視脾胃以治療痛經,重在肝、脾、腎三臟相互協調,以中醫經典八珍湯為基礎,根據個人證型及伴隨癥狀加減,同時自制活血膠囊以配伍,連續幾個月經周期多可治愈。夏桂成[13]獨創“調周法”治療痛經,提出分期治療,行經期以內異位止痛湯活血祛瘀、調經生新;經后期陰長陽消,應用加味二甲地黃湯滋陰養血;經間期以補腎促卵湯疏肝通絡;經前期維持陽氣。邱莉等[14]采用少腹逐瘀湯為基礎方,配以白芍、白術、紅花、桃仁、煎汁口服,85例患者做為試驗組口服,75例口服布洛芬作為對照組。服用3個月經周期后檢測發現,試驗組治療后明顯改善痛經癥狀,血流變學、PGE2和PGF2α治療前后對比優于對照組,提示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發揮治療作用的原因可能是通過增加血流量和調節PGE2和PGF2α來影響血管舒縮功能。2.1.2中成藥。李萍等[15]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原發性痛經90例,總有效率88%(79/90)。唐英[16]丹莪婦康煎膏治療氣滯血瘀證痛經,總有效率86.67%(52/60)。董秀華等[17]對照觀察散結鎮痛膠囊治療原發性痛經83例,對照組以消炎痛口服,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治療組高于對照組。2.2中醫外治。2.2.1艾灸。黃少妮[18]運用三伏“天灸”治療陽虛質原發性痛經,在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在足太陽膀胱經進行貼敷,借助自然之陽氣,激發人體內在陽氣,療效更為顯著。王昕[19]運用“隔藥灸”治療147例寒凝血瘀證原發性痛經患者,選取神闕、關元穴,治療具體時間:每個月經周期連續7d,月經來潮前5d開始,治療及隨訪均為3個月經周期。結果治愈11例,好轉55例,未治愈81例,總有效率為44.89%(66/147),為隔藥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提供了可靠依據,效果顯著。明荷等[20]采用藥泥灸治療寒凝血瘀證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93.75%(64/68)。金珠等[21]選取隔藥溫和灸治療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患者60例,以補骨脂、肉桂、黃芩、菟絲子、艾葉、白芍等研成粉末作為藥餅,黃酒調和而成,取子宮、神闕、中級穴進行溫和灸,隨訪3個月,總有效率達93.3%(56/60)。2.2.2針灸。臨床上利用針灸治療痛經,多遵循“取穴少而精,操作簡便”的原則。有文獻統計[22]治療PD的35個經穴中,特定穴占24個(68.6%),其中包含三陰交、足三里、合谷。亦有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具有快速止痛效果,PD患者的VAS評分顯著降低。王國建[23]采用獨取手、足厥陰經腧穴針刺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并對比傳統辨證取穴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操作時間為:治療3個療程,1個療程為10d。結果治療組痛經改善明顯,總有效率90.0%(54/60)。林麗莉[24]針刺治療氣滯血瘀型痛經患者30例,選取30例口服去痛片為對照組。結果針刺組治療有效,經血中前列腺素F2α水平減少(P<0.05)。2.2.3耳穴。郭焱等[25]選擇34例原發性痛經患者,以少腹逐瘀湯聯合耳穴壓豆治療,選交感、內分泌、子宮、神門等耳穴處貼壓,具體臨證加減,按壓3~5次/d,總有效率97.05%(33/34)。陳辰等[26]治療女大學生寒凝血瘀證痛經應用貼臍法配合耳穴療法,藥用牛膝3g,黃芪3g,甘草3g,肉桂2g,牡丹皮2g,當歸2g,莪術(醋炒)2g,川芎2g。耳穴主穴:內分泌穴、盆腔穴、卵巢穴、子宮穴,次穴:脾穴、胃穴、肝穴、腎穴等,總有效率87.5%。趙晶等[27]選取耳穴子宮、內生殖器、內分泌、神門、皮質下、肝、脾、腎等貼壓耳穴,后用梅花針叩刺三陰交(雙)、關元、氣海穴,治療原發性痛經32例,總有效率90.6%(29/32)。2.2.4其他療法。王筱鋒等[28]探討火攻療法在原發性痛經療效,藥用紅花、沒藥、木瓜、羌活、乳香、川芍、延胡索等,白酒(50°)中浸泡2周,充分暴露八骼穴神闕穴,將紗布浸入藥酒,點燃紗布,然后迅速扣于穴位上,保持2~3s,治療有效率93.55%(30/32),效果較佳。綜上,中醫在原發性痛經治療方面有其獨特優勢,無論內治法、外治法均起到良好治療效果,中醫對原發性痛經治療方式多種多樣,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3現代醫學對PD的認識

現代醫學通過大量實驗表明,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與經期子宮內膜合成和分泌前列腺素過度增加、厭氧物堆積等的產生、子宮頸狹窄、子宮發育不良等因素相關[29]。主要分為10個方面:子宮內膜前列腺素(PGs)、血管加壓素(AVP)、催產素(OT)、β-內啡肽(β-EP)、神經及神經遞質、免疫、精神、遺傳因素、個體痛閾、其他因素。

4現代醫學對PD的治療

4.1一般治療。對于輕癥患者,尤重視心理疏導,對患者的焦慮及恐懼心理應給予安撫,鼓勵患者平時多注重鍛煉,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充足的休息,在醫生指導下制定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減輕痛經。4.2藥物治療。目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多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避孕藥、鈣通道阻滯劑、維生素等。但約20%~25%的PD患者非甾體類抗炎藥抵抗,并易發生胃腸道、內分泌代謝異常和水鈉潴留等不良反應[30-31]。4.2.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該類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減少PGs合成,從而減輕或消除痛經。該類藥物常用的有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雙氯芬酸、甲芬那酸、蔡普生等。該類藥物的總有效率能達到60%~90%[32]。月經來潮即開始服用效果較好,一般布洛芬200~400mg/次,3~4次/d,或酮洛芬50mg/次,3次/d。但由于該類藥物作用靶點無特異性,偶爾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相應反應,產生不良反應,常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上腹不適、隱痛、惡心、嘔吐、飽脹、噯氣、食欲減退、轉氨酶異常及頭痛、頭暈、耳鳴、弱視、嗜睡、失眠等神經系統癥狀。楊光等[33]調查60例非甾體類抗炎藥致不良反應,主要為消化不良及腹脹占41.67%(25/60)。4.2.2口服避孕藥。無排卵的增生期子宮內膜因無孕酮刺激,所含PGs含量低,不足以引起痛經。對于要求避孕的PD婦女,口服避孕藥可抑制排卵,從而預防痛經的發生。服用方法及劑量可根據所用藥物而定,如用屈螺酮炔雌醇,含屈螺酮3mg、炔雌醇0.03mg,在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服用1片,1次/d,連用21d,停藥7d后開始下一周期。王雪黎[34]觀察了96例PD患者,發現服用口服避孕藥對PD止痛效果較好,可有效緩解經期疼痛和不適。4.2.3鈣離子通道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可以阻止鈣離子從細胞內釋放,松弛平滑肌,擴張血管,緩解子宮肌層收縮痙攣,減輕疼痛。目前,臨床上常應用硝苯啶、心痛定等治療原發性痛經,起效快,效果良好。主要不良反應為血壓下降,心動過速,血管擴張性頭痛及面部潮紅等血管平滑肌松弛帶來的一系列癥狀。李妍[35]觀察了30例心痛定治療PD的患者,顯效率76.6%(23/30)。4.2.4維生素類。在臨床上,作為痛經的輔助治療也可選用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6通過促進鎂離子的流入細胞內,激活ATP酶,消耗大量ATP,子宮肌收縮乏力,緩解痛經。也有應用維生素K治療痛經的研究,為維生素K3可拮抗去甲腎上腺素和15-甲基PGFa的作用,子宮收縮減緩,緩解痛經。另外,維生素E進入人體調節雌激素的濃度,緩解痛經,維生素E也常用于痛經的治療。4.2.5鎮痛鎮靜解痙藥。直接作用于子宮肌層的β1及β1受體,抑制宮縮,直接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增加子宮血流,使疼痛消失。多度緊張的精神狀態會引起肌肉收縮,甚至痙攣,加重疼痛,鎮靜藥物具有緩解精神緊張的作用,臨床上聯合止痛藥物使用,效果更佳。常選用阿司匹林類、阿托品、氯丙嗦等。如阿托品0.5mg,PD發作時,或0.3~0.5mg/次,3次/d。4.3手術治療。對待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采用手術治療,但手術有一定的并發癥。目前最常見兩種手術方法,一是腹腔鏡子宮神經切除術(LUNA);二是骶前神經切除術(PSN),兩者均通過切除盆腔神經通路而達到止痛的目的[36]。4.4其他治療。各種物理療法常常也用于幫助PPD患者止痛。微波可以增強患者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強人體新陳代謝。經皮電刺激也可以減輕部分PD患者的痛感,機制可能是干擾了神經沖動的傳遞。

5小結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多發生于青春期和年輕女性,發病率為48%~89%[37-38],疼痛嚴重者導致曠工、曠課,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39],痛經導致的女工缺勤率在34%~50%[40]。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有較好的療效,且復發率較低,隨著對體質的不斷深入研究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原發性痛經的研究和治療將會更加透徹,治療方案將更趨規范化,療效將會更加確切。

作者:任晴 王昕 單位:1.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 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