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宗教論

時間:2022-08-25 01:22:00

導語:社會主義的宗教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的宗教論

社會主義的宗教論”這一概念,是對宗教理論的合理概括,是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歷史定位。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條件。

一、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的變化和民族、宗教問題日益突出的新形勢,是“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形成的時代基礎

對宗教問題的觀察與思考,始終著眼于國際格局的新變化,著眼于世界政治經濟的新發展,著眼于國際斗爭和沖突的新特點,這為“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形成奠定了時代基礎。

(一)著眼于國際政治變化發展的大環境來觀察和思考宗教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出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曾一度被兩極格局所掩蓋的民族、宗教問題日益突出起來。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民族、宗教問題推行霸權主義,干涉別國內政,更加劇了這些矛盾。正是基于上述判斷,提出了“民族、宗教無小事”的著名論斷,要求全黨要高度重視宗教問題,做好宗教工作。

(二)著眼于國際經濟發展的新環境來觀察和思考宗教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化是實力的競爭,發達國家在統一的國際市場中,在資源、資金、信息、人才等主要生產要素方面占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主導位置,這就使各國各地區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水平進一步出現差異。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更趨艱難,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敏銳地把握到這一點,并把它和民族宗教問題聯系起來,指出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也給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的滋長膨脹提供了條件。這就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世界宗教問題的理解。

(三)著眼于現實的國際斗爭和沖突來觀察和思考宗教問題。綜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地區熱點問題,絕大多數都與民族、宗教問題直接相關:波黑沖突交織著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之間的敵視與對立;阿以沖突和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息息相關;泛伊斯蘭主義、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深深影響著西亞、中東、中亞的民族糾紛等等。正是根據上述客觀事實,提出了“沒有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的正確解決,就沒有國家的團結、穩定和統一”的重要論斷,這對全黨進一步認識宗教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二、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宗教工作的新實踐,是“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形成的實踐基礎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內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和擴大,又經歷了1989年的政治風波。面對如此復雜的形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地分析我國宗教的具體情況,成功地處理了我國的宗教問題,為“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

(一)對我國宗教的狀況和宗教工作的形勢作出了科學的判斷。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宗教仍將長期存在,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一個根本性的觀點。同時,也認識到,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宗教存在的根源、宗教人士和廣大教徒的政治立場、政治面貌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從實踐中得出的科學認識為最終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論斷提供了認識基礎和理論基礎。

(二)加強宗教法制建設,從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證宗教政策的貫徹執行。長期以來,我國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基本上都是依靠政策進行的,有很大的隨意性。為了推動對宗教事務的依法管理,1994年1月31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和《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頒布宗教方面的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宗教法制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此后,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作為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成為了各級宗教工作部門的自覺行動。國家宗教事務局陸續制定了一些部門規章,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制定了地方性宗教法規和政府規章,從而在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證了黨的宗教政策的貫徹和實施。這也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宗教工作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三)防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分裂破壞活動。多次強調,要警惕和反對任何利用宗教分裂人民、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和行動,嚴防境內外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和宗教極端勢力利用宗教破壞祖國統一。他多次到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廣西、云南等地視察、指導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告誡全黨在全面正確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時,要堅決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分裂破壞活動,有效地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四)支持宗教界開展對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提出,要繼續鼓勵和支持宗教界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宗教界的對外友好交往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國各宗教已與世界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宗教界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活動也逐漸加劇。因此,又提出:我國各愛國宗教團體還應當經常保持警惕,自覺地抵御這種滲透。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形成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人民群眾爭取社會主義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指南。“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基本理論直接來自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它分析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立場和方法也源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形成的理論基礎。

(一)關于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根源。“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存在和發展具有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的基本思想,并將它運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指出,宗教的存在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將會長期存在并發生作用。他又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消除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但宗教存在的其他社會根源和自然根源、認識根源的消失,則需要經歷一個極為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就全面闡明了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

(二)關于宗教的社會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在階級社會中,一方面,宗教為剝削階級所利用,成為其麻醉人民精神、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作為一種“外衣”、“紐帶”,在被壓迫者的革命斗爭中也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繼承了宗教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的思想,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還會受到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和國際上一些復雜因素的影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發揮宗教的積極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極因素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關于宗教的消亡及途徑。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只能自然消亡,這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歷史過程。只有經過若干代人的努力,人類徹底擺脫任何貧困、愚昧和精神空虛的狀態,建成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都能夠自覺地以科學態度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再也不需要向虛幻的神的世界去尋求寄托,現實世界的各種宗教反映才會最后消失。“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繼承了這些思想,指出,宗教最終走向消亡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我們解決宗教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消除宗教賴以存在的根源,就宗教論宗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他的這些論述與上述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

四、中國共產黨處理宗教問題的成功經驗是“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形成的歷史基礎

我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在處理宗教問題上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構成了“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歷史基礎。

(一)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持這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確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新中國成立后,這一政策進一步完善,并寫進了憲法。

“”破壞了這一政策。改革開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恢復。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這一政策。他在全面闡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反復強調要保持這一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以團結宗教界和信教群眾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思想信仰上相互尊重”,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與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法寶,與宗教界建立統一戰線,是黨的一貫政策。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提出共產黨員可以和某些唯心論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在新的歷史時期,總結我們黨與宗教界建立統一戰線的歷史經驗,首次概括出我們處理同宗教界朋友之間關系的原則是“政治上團結合作、思想信仰上相互尊重”。這一原則是對黨的統一戰線理論的新發展,得到了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衷心擁護。

(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建國以來黨在宗教問題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關系進行了積極探索,曾經提出過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的觀點。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宗教工作的成功經驗,提出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科學論斷,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的宗教論”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宗教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當代中國宗教實踐相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