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級產業結構論文
時間:2022-03-04 02:22:05
導語:區級產業結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煤炭資源仍處于初加工階段
鶴崗市各區依然以資源的初加工為主,初級產品比重大(煤和洗煤比重仍然很大),精深加工和最終產品比重小。精深加工程度低,煤炭產品附加值不高,經濟效益較差。目前鶴崗主要有興安區的鶴翔焦化,東山的寶源和萬昌焦化、南山的征楠等四個較大規模的煤炭深加工的企業,與各區星羅棋布的小煤礦與洗煤廠相比,少得可憐。煤炭的下游產品開發不充分,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長,最終產品比重很低。
(二)尚未形成非煤的支柱產業
通過幾年的項目建設,各區都上了一些非煤產業的項目,對財政的貢獻日趨增加。但是多數企業規模比較小,技術含量低,總體實力不強,還難以成為支柱產業。諸如稻米加工企業是鶴崗接續替代產業中發展較為突出的行業,稻米加工產品中初級產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高。但大多數企業都在做初級加工,只有少數企業精深產品加工做的好,難以形成規模,發揮規模效益。其他的諸如機械加工、礦山配件、建筑建材、林木加工、畜牧養殖等,這些產業都處于起步階段,規模都還比較小,形成支柱產業還有待時日。
(三)高新技術產業支撐不足
各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少、總體實力弱、技術水平低,對全市傳統產業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動力和支撐能力還很有限。這些年來已經認識到了高新技術的重要性,鶴崗也提出了優先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高地的發展戰略。在項目建設上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績,如萬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正是利用高科技使稻谷經過深加后得到十幾種產品,比傳統的制米增值十幾倍。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新技術產業還沒有形成,對財政的拉動作用還沒有顯現。目前鶴崗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中應用不平衡的現象,在醫藥、農藥化工產業中表現比較突出,但其規模相對偏低,距高新技術企業標準尚有一定的差距。在煤炭能源等其它傳統產業中高新技術應用不廣泛,仍以原字號生產為主,除洗選煤外,缺少精深加工產業,沒有形成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格局,更沒有形成規模,技術含量低,高附加值產品少,導致企業競爭優勢不足,很難為鶴崗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面對以上各區產業結構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快六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當然,調整并不是摒棄原有產業,而是要充分認識各區的實情,把產業調優扶強,并在體制和機制上進行創新,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接續產業,做強做大支柱產業。
二、鶴崗市區級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與對策
(一)延長煤炭的產業鏈
根據鶴崗地方煤炭儲備情況,還能開采十余年,即使技術不斷進步,可開采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面對這彌足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再依靠煤炭初級開采來獲取效益已是絕不可取的做法了,所以必須加快發展煤炭精深加工產業,全面拉長產業鏈,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快速轉化。變賣原煤為賣煤炭精深加工產品,讓資源產生最大的附加值,把鏈條做細拉長,使工業結構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綜合利用轉變。
(二)大力發展非煤支柱產業
在發展煤炭精深加工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非煤接續產業。發展非煤產業,也要依托我們的優勢。全市有取之不竭的農副產品資源,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建設三江平原優質綠色食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根據這一部署,各區可以依據水稻、玉米、大豆等特色資源,以資源的精深加工為重點,以吃干榨凈為主攻方向,多業并舉。一是把稻業做精。目前,鶴崗市有一百三十余家稻米加工企業,分布于六區,全市年稻谷加工能力達到四百多萬噸,有的項目精深加工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目前在全省鶴崗市最有優勢的一項產業。在加工生產優質大米的同時,稻殼變成電,稻殼灰變成硅,米糠變成油,油又變成藥,碎米變成乳酸,油腳又變成了柴油,主輔換了位,效益提高了26倍。因此各區要整合稻米加工項目,力爭形成規模,發揮其規模效益,進而形成稻米深加工產業鏈條,以獲取更大的效益。二是把玉米業做長。鶴崗市是玉米大市,每年生產200萬噸。但玉米深加工企業只有幾家小型飼料廠,全部以原字號賣給外地市,而玉米全身是寶,飼料、酒精、玉米油、木糖等都是玉米的深加工產品。這些產品的價值則是原材料的若干倍。鶴崗玉米深加工企業目前也只有興澤公司在做,還沒有形成規模。因此,如何像稻米加工產業一樣做大做強玉米深加工產業,則是各區應該考慮的問題。三是把豆業做強。鶴崗市每年大豆產量是13萬噸。目前,工農、東山都有豆業加工企業,但都停留在初級產品的加工層面,榨油、做豆粕、豆皮、腐竹等。而大豆低聚糖、大豆異黃酮,酵母、大豆皂甙、蛋白質等深加工產品還沒有企業在做。所以鶴崗應依據此優勢把豆業深加工做大作強,力爭把鶴崗打造成更高層次的優質食品工業基地。
(三)打造區級特色產業園區
各區在抓項目的同時,還要注重產業的關聯度。各區不僅要一以貫之的抓項目建設,還要上升到產業層次。盡快實現由單一抓項目向抓產業轉變、由抓企業向抓園區轉變,由一般抓園區、抓產業提升到抓整體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轉變。要向產業建設轉變,僅僅依靠現有園區是不行的。現有的工業園區雖然集中了很多工業項目,但是產業建設則要依據工業的門類、產業關聯度、產業鏈條、企業配套等原則對項目進行整合,建設不同產業類型的工業園區,發揮規模經濟和產業聚集效應。根據各區的優勢,按照企業規模、產業關聯度、生態產業鏈等方面的要求,對園區進行歸類和調整,制定和實行不同的產業政策。這樣就能夠推動開發區和各個子園區的共同發展。政府要有專門的部門,對各區招來的項目統一規劃、統一安排,遵循產業規劃進園區,稅收歸屬不變。這樣既可以實行統一的優惠政策,避免惡性競爭,又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園,與市里的“一城一帶”相呼應,共同打造鶴崗的產業經濟。
(四)做強高新技術產業
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直接動力,是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優先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高地的發展戰略,就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區在招商引資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產業優勢,要把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招商的長遠努力方向,制定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的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與大專院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引進煤炭、糧食深加工等方面的產學研合作單位,建立產學研基地,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和研發支撐。
作者:張紅單位:中共鶴崗市委黨校
- 上一篇:三星公司產業結構論文
- 下一篇:城鎮化產業結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