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產業經濟增效研究
時間:2022-06-04 10:43:33
導語:高技術產業經濟增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背景
中國經濟在持續30年的高增長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GDP總量從1萬億美元增長到1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00美金,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1]。然而在龐大的經濟總量背后,高技術產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卻非常有限,以世界500強為例,中國和美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已經非常接近,然而中國的巨型企業大多為中石油、石化、國家電網、工商銀行等金融和能源類企業,美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大多為IBM、蘋果公司、英特爾、波音公司等技術型企業,這些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建廠,將產品生產全線轉移給第三世界國家,卻賺走了70%以上的利潤,這使得發達國家永遠占據市場的主動權,而后發國家由于在技術上無法突破壟斷,只能從事一些低端加工制造業的生產,在經濟上始終無法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由來。阿根廷、巴西、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曾取得過持續的高增長,但始終人均GDP在6000~15000美元徘徊,根本原因就是上述國家缺乏技術型人才,缺乏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空間,如今,中國人均GDP已接近10000美元,想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根本上還是要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基礎,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專利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2]。
二、實證分析
表一2007~2017年中國五大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量及產值統計從表一收集的信息來看,在2010年中國正式實行高技術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之前,五大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數量均值始終在1000~2000件之間徘徊,年產值始終沒有超過3000億元,對GDP的貢獻率一般停留在5%左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處于空白階段,在西方技術壟斷下,過分強調知識產權保護不利于制造業發展,隨著制造業體系逐漸完善,專利制度推行的正面作用愈發明顯,長期疲靡的中國高技術產業積極尋求技術突破,近年來知識產權保護的推行為專利申請和技術研發提供了動力和制度保障。自2010年后,中國主要高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數量逐年遞增,產值年均增長15%,對GDP的貢獻率從5%提升到18%,驗證了專利制度的推行對高技術產業經濟增效的正面作用[3]。
三、發展建議
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型國家發展的制度技術,這對于打破西方技術壟斷,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的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我們要在貫徹落實專利制度的前提下,對中小型企業給予適當的扶持和補貼,使專利保護能夠更加契合我國社會形態,因地制宜的制訂具有時效性和實用性的專利保護政策。
四、結論
通過對多家高技術產業在專利制度下發展的實證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專利制度有效保護了知識產權,有效促進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從數據觀察,專利數量的增加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第二,某些情況下,專利數量的增加可能會對部分技術產業產生多元化效應,還需要進行長期觀察;第三,專利數量的提升總體與經濟增長呈正比,但函數關系并非完全平行,實際市場環境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專利和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呈動態變化;第四,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在專利制度的保護下取得了一定發展,但對于國民經濟的總貢獻率還不到40%,具有較高的發展空間,專利保護制度要堅定不移的落實下去,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發揮市場自由競爭的優勢,為推動創新型國家和“中國創造”民族品牌的發展奠定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慧穎,魏延輝.專利制度與高技術產業經濟增長多效應關系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5,16(4):116-122.
[2]馮志軍,康鑫.知識產權保護、FDI與研發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中國區域高技術產業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5,29(3):98-105.
[3]李爽.專利制度是否提高了中國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性———基于專利保護強度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門檻效應”[J].財貿研究,2017,37(4):13-24.
作者:姚 琳 代 燕 單位:內江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城鄉居民體育消費現狀及特征
- 下一篇:蠶桑產業經濟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