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成因及經濟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06 10:16:00

導語:次貸危機成因及經濟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次貸危機成因及經濟影響論文

摘要:2007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震蕩,雖然我國受其直接影響較小,但間接影響不可忽視。本文論述了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對我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進行了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次貸危機;成因;影響

一、次貸危機的成因

美國次貸危機之所以發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合力作用形成,主要原因有一下三點:

(一)美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波動是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在經歷2000年至2001年短暫的經濟衰退后,特別是9•11后,美國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促使了美國經濟的連續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至2004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近5年的新高,至4.2%。經濟的持續增長為美國次貸市場迅速膨脹提供了非常優越的宏觀環境,由于人們普遍持經濟增長向好預期,次級抵押貸款經營機構也放松了次貸準入標準。經過了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周期,2004年以后,美國經濟開始步入下滑周期,經濟增長的逆轉帶來了連鎖反應,次級抵押貸款所積累的風險逐步展現,并在世界范圍蔓延。

(二)房地產市場萎縮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直接誘因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美國房地產持續了十幾年的繁榮,住房銷售量不斷創下新記錄,房價也以每年增幅超過10%的速度攀升,1995年至2006年美國房價翻了一番。受房地產上升態勢影響,美國次貸規模不斷擴大。從2006年中期開始,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降溫,房地產價格出現下滑,2006年三季度至2007年7月,美國房價下跌超過10%,房屋銷售銳減,2007年5月美國成屋待售房屋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超過400萬套。隨著美國房地產形勢逆轉,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開始表現出來。

(三)寬松的市場準入及對金融衍生品創新認識不足埋下了次貸危機的種子

2001年至2004年期間,美聯儲實施低利率等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成了信用條件達不到優惠級貸款要求的購房者的首要選擇。利益的驅使及放貸機構間競爭的加劇,迫使次級抵押貸款經營機構不得不加快產品創新,催生了多種多樣的高風險次級抵押貸款產品,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不查收入、不查資產,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證明的情況下貸款購房。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直接影響

我國經濟受此輪美國次貸風波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因為我國內地金融系統相對獨立,資本項目下人民幣仍不可完全自由兌換,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不會立即傳遞到我國。由于次級貸款屬于結構性產品,目前主要存在于歐美市場,我國參與的程度較低,我國政府及機構的海外投資的直接投資損失亦比較輕微。

(二)間接影響

首先,在國際范圍內出現持續信貸收縮的條件下,部分“熱錢”可能被迫退出我國市場,從而對資本市場構成資金面的壓力。但鑒于目前QFII資金在A股市場的比重很小,A股的流動性損失應當不大,而且我國資產重估的支持力主要來源于貿易項下的順差和國內銀行的信貸創造,熱錢退出的影響不會是方向性的。

其次,美聯儲通過直接注資和下調再貼現率等措施緩解了減息壓力,后續的政策操作將可能對我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產生影響。目前評估美國次級房貸風波對我國的最終影響尚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如果美國樓市出現“軟著陸”或經過暫時回落后出現反彈,美聯儲就可保持當前的貨幣政策,我國亦能贏得時間與空間進行匯率改革和宏觀調整。但是,如果出現美國樓市繼續大幅度下跌的局面,美聯儲很可能再次采取放松銀根的政策。這樣將對我國的匯率改革和宏觀調控十分不利:在美國放松銀根的同時,對人民幣匯率施加更大的壓力,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向我國,我國的外匯儲備繼續大幅增加,金融和經濟領域的流動性更加過剩,股市和樓市的價格繼續大幅度上漲,泡沫迅速膨脹。最后在外界壓力之下,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國際資本從我國撤出,經濟出現降溫,資產泡沫破滅,當年的日本就是前車之鑒。

三、對我國經濟的啟示

(一)重視和研究住房金融市場的風險產生機制和影響力

住房市場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和高風險性,其產生的機制與影響力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緊密相聯,美國次貸危機就是由過度借貸造成的,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松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后緊的貸款產品。而且次級貸款危機發生前,美國樓市和金融市場并沒有太多的征兆,風暴好似一夜襲來,所以要格外注意房地產業的虛假繁榮。目前我國居民財富的增長是建立在高額房貸的基礎上,因此,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對金融市場以至整個經濟發展的可能產生的影響應當提前引起高度的重視。可以說,金融市場所存在的潛在風險,在房地產市場發生逆轉時會面臨巨大的挑戰,而這種逆轉可能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干預影響;也可能是房地產市場本身周期性變化規律的影響。因此,準確測定住房金融市場的風險,評估政府政策對住房市場的作用,以及合理權衡金融機構的風險與收益,是降低住房金融市場風險的有效方法,這也應當是向市場上推行新的金融衍生產品時所應采取的方法。

(二)政府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

政府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以分散市場風險,避免風險集中于銀行體系。雖然我國金融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幾年,但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仍然是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股票市場還不太規范,企業債券市場剛剛起步,所以,市場風險主要集中在銀行體系,這非常不利于我國構建和諧的金融和經濟發展環境。可喜的是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問題所在,這兩年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和各種監管法規的出臺使得股票市場蓬勃發展起來,已逐步走向規范化,越來越能夠配合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和企業債券市場的建立,直接融資渠道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融資功能,逐步分散市場風險,保證我國的經濟和金融業和諧發展。

(三)加強金融監管,提升衍生產品的風險管理能力

在這次美國次級債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金融體系中的多個環節都存在著監管缺失或監管漏洞,這對我國金融監管者來說,是個重要警示。這次危機對于我國未來的監管應當是一個重要的教訓: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金融監管的重要性,市場不是萬能的,監管起著重要作用。金融創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是把雙刃劍,必須在趨利避害中尋求利益最大化,金融監管部門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提高自己的監管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李黎.淺析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及傳導機制[J].當代經濟管理科學.2008.(8).

[2]魏禮軍.次貸危機予中國經濟的啟示[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08.(8).

[3]李梓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