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產品的營銷狀況與戰略
時間:2022-10-31 11:52:00
導語:新時期農產品的營銷狀況與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目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呈現出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覆蓋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基本形成了以城鄉集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構筑了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費的生鮮農產品80%-90%是通過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力發展,對于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城鎮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發揮著積極作用。
農產品超市脫穎而出,對城市集貿市場造成一定沖擊。超市作為一種現代新型營銷業態在近幾年開始涉足農產品銷售領域,成為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里的新成員,與傳統的集貿市場在零售終端展開了激烈競爭。目前國內的大型超市遍布郊區、鄉鎮,以連鎖方式經營生鮮農產品,其農產品的銷售量和市場份額近兩年來大幅上升,發展勢頭迅猛,對原有農貿市場的經營業績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傳統農貿市場“唯我獨尊”的銷售地位正倍受擠壓。另一方面,各個地方政府也都在大力推行“農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使之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農產品營銷中介發展活躍,各種農產品購銷主體:個體戶、專業戶、聯合體不斷發展壯大。依托這些活躍在城鄉各地的農產品營銷中介組織,使得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和大市場實現了對接,改變過去產銷脫節的尷尬局面,有效地緩解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活躍,各省市都相繼出現了一批批農產品運銷大戶和農產品大王,他們的出現帶動了上游生產基地的發育壯大,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幫助農民致富,對地區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1)渠道層次過多,環節過長。我國農產品的主要流通形式是以多層中間商銷售為主的營銷渠道。以蔬菜流通為例,生產者(菜農)——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要經過多個環節。即使是目前的生鮮超市,大多數也只是市場中間商與零售商的合二為一,并沒有有效地減少流通環節。多層次的渠道模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過高,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必須獲取相應的利潤;流通時間過長,而農產品具有保鮮時間短、易腐變質的特征,時間越長損耗越大,使得交易成本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流通范圍受限。多層次的渠道模式也阻礙了信息的流通,從需求市場反饋回的信息無法快速有效地到達生產者,生產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情況下盲目進行生產,造成了資源極大的浪費。
(2)渠道組織過于分散。生產者、中間商、零售商無一不是參與者眾,缺乏組織和規模。從生產者方面來看,小農戶、小規模的小生產方式與現有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農產品生產者成為整個營銷渠道中最弱勢的群體,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成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生產者權益得不到保護,同時也沒有太大的積極性用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中間商方面來看,職能單一、組織分散,基本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企業集團。整個中間商層面的現狀是: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為數眾多充斥市場,成分復雜,大多數完全缺乏現代企業的營銷管理,對上不關心農產品的質量,對下不關心消費市場需求信息的反饋,使得農產品質量和資源配置失去市場控制。從零售商方面來看,分散化的零售點是符合消費者便利購買農產品的實際情況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零售終端的分散與經營規模化、服務規范化的問題。
(3)渠道交易活動傳統,缺乏創新。從交易方式看,大多數農產品交易仍沿用傳統的現貨交易,即買主現場看貨,實物交易,增加了物流負擔和農產品儲運損耗,限制了農產品交易的時間和地域范圍,使得交易效率低下。現代交易手段如網上交易、拍賣交易、期貨交易方式所占份額仍有待大力提高。從交易對象看,不僅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成交量份額很低,就連關系到所有家庭膳食的只需初加工的凈菜產品的消費也未普及。保守估計,農產品垃圾要占到家庭生活垃圾的2/3左右,于是每天大量初始形態的農產品運入城市,與此同時又有大量農產品生活垃圾從城市運出,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而在西方國家,只有加工好的農產品才可運入城市直接使用,節省了不少城市資源以及職業女性的家務時間。
3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的對策建議
(1)各級政府部門應大力培育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當前,要解決我國農產品“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就必須大力培育各類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營銷主體。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各級立法機關應盡快制定與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的生長與發育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各級政府部門應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對農產品營銷主體的成立、運作等給予優惠政策和大力支持;三是政府部門應在市場信息、法律咨詢、價格協調、糾紛調解、工商登記等方面為農產品營銷主體有效運作提供良好的服務;四是應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如建立農產品市場的信息、質量安全檢測、電子結算制度等基礎設施,為農產品營銷主體的成長與發育提供保障;五是各級、各地政府部門間應加強合作,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區劃,以主導農產品為紐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農產品行業協會。
(2)對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集貿市場進行拓展升級,以提高流通效率。
改造升級原有的渠道組織,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對當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載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進行拓展升級,具體措施有: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加強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組織軟硬件建設,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擴大批發市場輻射范圍,實現規模經營;批發市場在交易方式、管理模式、服務功能等方面要進行完善和發展,提高流通效率;集貿市場的發展則要繼續推進超市化改造,改變過去集貿市場“臟、亂、差”和“食品安全無保障”的狀況,促進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規范化。
(3)優化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提升營銷渠道績效。
針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存在渠道環節多、流通鏈條過長等問題,必須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進行優化。一方面,可以通過渠道環節的減少來提高流通速度、節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如美國78.5%的農產品通過“生產地→配送中心→超市、連鎖店→消費者”這一渠道通路完成其分銷過程,只有20%的農產品通過“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商→農貿市場→消費者”的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農民的集貿市場只占1.5%。這種渠道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結構值得我們借鑒。另一方面,渠道結構優化可以通過渠道系統的垂直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渠道集成化來進行。垂直一體化是由生產者和中間商組成的一種合體。水平一體化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渠道成員利用各自優勢聯合開拓農產品市場。渠道集成化是指同時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營銷渠道通路進入某一細分市場。
(4)加強各行為主體的誠信建設,規范農產品營銷渠道行為。
一方面,中國農戶是規模非常小的經濟個體,大部分農戶依靠非常小的土地規模進行簡單再生產,多數農戶的財富很少,因而其違約成本很低導致其容易選擇違約行為;另一方面,工商企業等營銷主體的強勢地位,使其在選擇違約行為時很難受到分散的、弱小的農戶的追究,從而更易發生違約行為。各行為主體沒有良好的信譽,就必然導致各行為主體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機會主義和更多的違約行為,從而勢必影響整個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因此,必須加強工商企業、專業批發市場以及農戶等各營銷主體的誠信建設,規范農產品營銷渠道行為。如強化合約管理,加大對違約行為的懲罰力度以保證正常履約,增強工商企業和農戶等營銷主體的履約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形成良好的互誠互信的市場環境,同時強化對合約的規范管理,實現從簽約到履約的全程監督。倘若出現違約,要加大對違約方的懲罰力度,如要求其全面賠償合約對方的一切損失,并在網絡上公示違約方違約行為信息,使其承擔由于違約所帶來的形象和聲譽損失,提高違約的機會成本——違約不僅需要賠償直接的經濟損失,還要損害其形象及信譽,嚴重的會導致其直接破產,由此促使契約雙方履約。
(5)構建戰略型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成員關系,實現多贏。
當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主要以傳統的營銷渠道為主,渠道成員間常常因目標利益不同而操作過程相同,從而在運作過程中容易產生一種誤解關系,隨著農產品的營銷競爭日趨激烈,這種誤解關系必然會影響到各成員的共同利益。因此,在渠道成員關系的發展中,要運用戰略管理理論和方法,通過明確渠道成員的戰略目標來協調各成員的分目標,從而使渠道成員間由傳統的交易型關系向合作和伙伴型關系發展,最后達到形成為共同長遠戰略目標而努力的戰略聯盟關系,以實現多贏。
- 上一篇:副校長教育管理發展述職匯報
- 下一篇:培養學生英語學習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