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大學和中國遠教發展

時間:2022-03-14 02:23:00

導語:開放大學和中國遠教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放大學和中國遠教發展

一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歷程和趨勢

20世紀7O年代末,國家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對外開放的政策。1977年鄧小平復出,10月19日接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對英國的開放大學產生了興趣。1978年2月3El,鄧小平批示“同意”教育部和廣播事業局的《關于籌辦電視大學的報告》。1979年1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正式成立。1998年5月,原國家教委通過了《關于發展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提出了“統籌規劃、需求推動、擴大開放、提高質量”的發展指導方針。1999年1月13Et,國務院批轉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任務并作為《行動計劃》的重點之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大力發展遠程教育、職業證書教育和其他繼續教育。

完善自學考試制度,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絡,為適應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開辟更為廣闊的途徑,逐漸完善終身學習體系。”2010年7月,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把“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作為未來lO年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明確要求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力好開放大學。目前,全國已經形成68lifi(67+l腧網絡大學。從信息技術發展的角度,遠程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函授教育、多種媒體教學的遠程教育、開放靈活的遠程學習。函授教育足一種用通信方式進行教學、以自學為主的教育方式。它的特點是分散自學、通信輔導。主要代表有獨立設置的函授學校、傳統大學的函授教育、校外教育。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一直是起適度輔助的作用。多種媒體教學的遠程教育的特點是多種媒體教學的大規模工業化形態,主要代表有獨立設置的遠程教育大學和開放大學。

與函授教育和多種媒體教學的遠程教育的單向傳播、輔助方法、加強學習支持不同,靈活開放的遠程學習是建立在應用雙向交互電子信息技術基礎上的現代遠程教育,其技術基礎是電子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其特征和優勢是雙向交互,可以實現同步和異步交互,它已經成為了大眾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主要力量。總之,遠程教育已經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趨勢、教育資源逐步開放的趨勢、傳統面授教育與現代遠程教育相融合的趨勢、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升級與辦學層次趨高以及遠程教育國際化、全球化和遠程教育的多層次和多元化發展趨勢。

二遠程教育的模式

從國際遠程教育來看,遠程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國等國家的開放大學模式,…國家專門建立,有鮮明的工業化教育特征,應用教育技術和多種媒體教學,通常以家庭為基地進行個別化學習。二是美、俄和澳大利亞的雙重院校模式,具有flI傳統高等院校承擔遠程教育的共同特征。俄羅斯的函授教育在校人數多,師生分離,強調面授教學。在澳大利亞稱為校外教育和開放學習。在美國稱為開放與遠程教育。三是中、法、加的多重系統模式,在同一個國家既有獨立設置專門開展遠程教育的院校,義有舉辦遠程教育的傳統院校。在這三種模式巾,主流模式是英國的開放大學模式(單一院校模式),其巨大的成功和深遠影響,使世界很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紛紛效仿(如澳大利亞、美國)。三遠程教育的資源建設遠程教育必須搭建滿足各類人群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學習平臺。

在傳統的基于互聯網的遠程學習方式的基礎上,融合數字電視技術、移動學習技術和流媒體技術,建立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整合的長效機制,把全社會最優質的資源整合到學習平臺。探索建立網上社區大學、老年人大學、殘疾人大學等面向全社會成員的虛擬校園。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實現學習者個人學習與終身學的網上信息儲存、學分認證、學分兌換、學分消費和學習信用管理。依托學習平臺建設終身學習檔案庫,為終身學習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與管理服務。教育資源逐步開放。遠程教育資源原本足各個遠程教育機構自己開發和建設的,隨著互聯網在遠程教育中的普遍運用,以及各個遠程教育或資訊機構整合全球資源的要求日益強烈,于是便出現了區域問、國際間許多遠程教育的協作組織,彼此將教育資源向對方開放,實行資源共享,這正逐步成為全球性的發展趨勢。

從教師到“課程資源設計制作”,再到“課程資源發送與接收”,強調課程資源歸根結底是教師設計和創作的。遠程學習是基于資源的學習,因而資源站到了前臺,教師退居幕后。課程開發的組織模式是學科專家主導的分工負責模式,課程和多媒體教學材料創作設計中,均由學科專家起主導作用。教學設計人員主導的寫作模式是由教學設計人員、有經驗的教學人員、教育技術和媒體專家、教學評估專家組成的教學設計小組與學科專家之問進行協商,共同完成課程的設計和開發。集體創作的課程組模式是由組長(主持教師)、學科專家(主講或主編)、教學設計人員、教育技術和媒體專家、計算機課件和網絡教學設計專家、編輯、編導、美工、教學評估專家等組成課程組,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創作多種媒體課程材料的原型。這種模式起源于英國開放大學的課程開發實踐。

四中國遠程教育的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從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路徑看,我國遠程教育的主要建設者或主要競爭者有以下幾類:中國電大;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有實力的教育和科研機構;外國境外教育機構(設分校或教學中心);以贏利為目的的投資機構或投資人。從發展前景看,開展遠程教育的主要力量依然是電大系統。中國的廣播電視大學代表了中國人對開展遠程教育的探索和追求,這種探索和追求并非始于1979年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的正式建立而是從1960年北京、上海和廣州建立廣播電視大學就已經開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辦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的春雷響遍中國后,十年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廣‘播電視大學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上個世紀最后的年頭里開放教育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上了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的舞臺,它順應中國的國情,電大教育事業蒸蒸日上。但由于中國的國情和復雜情況,鄧小平的積極思維被打了一個大折扣,在中國興辦真正意義的開放大學其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教學運行機制等遇到深根蒂固的傳統教育思想和勢力的頑強阻撓、異化和反抗,不管早先的廣播電視大學教育還是后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中國傳統教育的深深的烙印。

一個多少有點令人尷尬的事實是,中國電大系統資格最老、規模最大,而辦學層次卻最低。國外開展遠程教育的開放大學均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8所開放大學有博士學位授予權,而中國電大尚沒有獨立的授予學士學位的資格,即國際上一般認為能號稱“大學”的起碼資格。這種多少有點簡單化的比較可能會立即引起“此類比較有無意義、有無必要”的爭論,或者以中國國情特殊為理由對這一事實不屑一顧。不過正視這一現實,而不管這一現實多么令人不愉快,并進行一番反思、總結和比較,或許對明確中國電大的歷史作用和定位,探討其未來發展的道路是非常有益的。

應當承認,中國電大在過去國家規定層次上的辦學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為以后辦成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帶來了希望、奠定了基礎。中國電大已經取得的成績包括:有一個覆蓋全國的世界最大的遠程教育體系、網絡;有一支相當專業化的隊伍,包括領導管理層、教師、研究及技術人員和輔導隊伍,并都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已開設了覆蓋十大學科的580個專業,并開發了幾千門課程和相應的教材、課件;已經開始應用世界一流的技術;有一張在本層次上辦學的優異的成績單;在國際上已有相當影響,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等。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部署,2010年教育部決定在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試點強調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目前已同意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北京電大、上海電大、江蘇電大、廣東電大、云南電大進行開放大學試點。自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人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三大戰略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辦好開放大學,特別是上海開放大學的掛牌后,可以說全國各省級電大紛紛行動起來,開始了創建開放大學的征程。

在向這一目標邁進的道路上,有一些門檻必須跨越,有一些重大行動必須采取,包括:以人大立法或國務院令的形式頒布中國開放大學章程,以法或令的形式規定其辦學理念、宗旨、目標、機構、管理等,保證開放辦學和終身教育的理念和實踐不會因為探索進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一些失誤、失策、事件、事故,或者領導及領導機關興趣的變化而中斷;中央電大和少數有條件的省、市電大集中一定資源,既分工又協作,逐步選擇和建立一些優勢學科和培養學科帶頭人,面向基層和諸多不利群體,提供研究生課程,以提升辦學層次和學位授予層次,擴大自身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影響;關于開放大學的建設,現在是電大系統內“興奮”異常,系統外基本悄無聲息。瀏覽各省級電大的網站,各電大都把創辦開放大學列為“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除中央電大和省級電大外,許多市級電大甚至縣級電大都提出要建設開放大學。

各級“開放大學”的籌建,國家要有路線圖,對“國家開放大學”的興辦要有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因為其是破天荒的大事,其過程一定要通過試驗、試點和示范,這個試驗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需要程序和步驟,不要搞一轟而起,成立時問不要搞一刀切,成熟一個就批準一個,據說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已決定先在全國范圍開展“5+1”的試驗,這個思路很正確,通過試驗、試點和示范探索、摸路,先把“國家開放大學”的“國標”搞出來。面對當下的開放大學熱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立法來保障開放大學的體制和機制,仍然用政策措施和行政手段來解決電大的辦學自主權等體制機制問題,如果沒有理論設計和研究成果來指導開放大學的建設,最后難免是新瓶裝舊酒,只不過電大換了一個“名”而已,并沒有開放大學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