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摩擦對經濟發展影響思索
時間:2022-05-31 03:18:00
導語:金融摩擦對經濟發展影響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市場結構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在傳統的凱恩斯主義(Keynesian)和貨幣主義(Monetarist)的分析框架中,就已經承認金融市場作為交易媒介的重要作用。伴隨著數次經濟危機的出現,以及信息經濟學的發展,金融摩擦論得以發展。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失效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在存在金融摩擦的經濟體中,金融市場的缺陷使得金融體系中的價格發現機制在配置資本和引導投資價值方面出現扭曲,從而阻礙了宏觀經濟的發展。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和各個金融子市場之間的運行機制受到眾多非市場因素的影響,這將可能導致市場信號及其產生機制出現扭曲,引起金融資源的低效甚至錯誤配置。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國金融市場的缺陷而導致功能失效。同時,與其互為因果、相互并存的是資源配置中不可忽視的金融摩擦因素。
一、金融摩擦的作用機制
(一)企業融資與金融市場
金融摩擦簡單來說就是由于信貸市場的缺陷導致的企業融資能力受到限制。在企業的融資過程選擇及其變化規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業的內源融資積累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有資本等融資條件,決定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方式選擇。然而,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擴張這兩大企業成長核心推動因素中,都需要利用大量的資本投入。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企業僅僅靠內部積累是難以滿足全部資金需求的,當內部資金不能滿足需要時,企業就必須選擇外部融資。單純地依賴于內源融資和自有資本的積累將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企業的成長,但是企業的外部融資卻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這些自身具備的融資條件,使內源融資與外部融資成為企業融資選擇中的一對難以權衡的矛盾。因此,獲得外部融資成為企業成長過程中必須克服的障礙。在現實條件下,由于信息不完全、交易者非完全理性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導致的金融市場摩擦的存在,金融市場是有缺陷的,因而導致各種融資方式之間的差別。自從信息理論興起后,許多經濟學家把信息不對稱理論應用于對金融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在信貸市場的分析和應用方面,這一理論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示。在企業融資渠道的選擇上,信息不對稱問題產生于企業必須借助外部融資才能獲得發展。根據企業融資的非對稱信息理論,在金融市場上,資本的需求者在企業經營方面比資本的提供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他們就有可能利用這種信息優勢在事先談判、合同簽訂或事后資金的使用過程中損害資本提供者的利益,使資本的提供者承擔過多的風險,即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和道德風險。由于資本市場運行的內在缺陷,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有助于企業克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進而減少企業外部融資的成本,增加外部融資成功的可能性,使普遍存在的企業外部融資需求得到有效供給,從而促進企業發展。
(二)金融摩擦與信貸約束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金融自由化進程的金融創新活動,推動國際金融市場有了巨大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投融資的效率,并使得直接融資比例在企業融資總額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在融資過程中,金融中介事先對資金的使用者進行甄別并通過合同的簽訂對資金使用者的行為進行約束,事后則對資金使用者進行監督。一個典型的結果是,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不愿為資金需求規模小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如果一國經濟中金融業(尤其銀行業)比較集中,中小企業的融資就會特別困難。由于單位貸款處理成本隨貸款規模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機構一般更愿意貸款給規模大的大型企業,所以它們往往會忽視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這就很難與中小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很難解決存在于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平的上升(下降)。上述結論中的許多方面已經被國外的一些經驗研究所證明。首先,一些研究證明在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與銀行規模之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關系(Strahan&Weston,1996);其次,一些對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的銀行合并的研究證明,大銀行對小銀行的吞并或大銀行之間的合并傾向于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Peek&Rosengren,1996);再次,在銀行業比較集中的地區,中小企業即使能夠順利獲得貸款也必須付出較高的代價(Meyer,1998)。由于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這些特點,使得在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出現信用緊縮時,這些企業的外部融資將存在普遍的困難。20世紀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實踐中,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地區的經驗就說明了這一點。大量的研究發現,摩擦的大小對應著市場的失效程度,因而與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性顯著。RobertG.King&RossLevine(1993)以及ThorstenBeck,AsliDemirgü-Kunt&Levine(2000)發現,信貸水平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差異與國家間的人均產量差異有相當緊密的聯系。RafaelLaPortaetal.(1998)發現,宏觀經濟指標與合約實施以及債權人保護等潛在的制度差異息息相關。AbhijitV.財經視線FinanceEconomyBanerjee&EstherDuflo(2005)在微觀層面上對于貧困國家的信貸約束及其導致的資本錯配進行了實證。在對泰國進行的詳細調查中,RobertM.Townsend(2011)將觀測到配置不當與微觀家庭面臨的信貸約束程度建立了聯系,表明這些家庭的信貸約束是如何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得以放松,從而最終帶來整體經濟的更快增長。
二、金融摩擦對經濟的影響
(一)金融摩擦與行業差異
Buera&Kaboski(2008)對于許多不同的國家分別測度了國內各行業規模的差異,發現普遍存在規模的行業不平衡性。這種觀測到的行業規模差異反應了微觀層面上的行業生產技術差異。這些技術差異與金融市場的影響存在交互作用,因此,金融摩擦對于規模較大的行業(如:制造業)和規模較小的行業(如:服務業)所產生的影響程度不同。表1列出了美國和其他OECD國家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行業規模的加權平均數。其中,“工廠(公司)”指代的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地點”,因此,一個企業可能會有多個工廠(或公司)。表1對于規模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測度方式:“公司(工廠)平均雇員數”和“企業平均雇員數”。第一列的數據來源于2002年美國統計年鑒,第二列的數據來源于OECD2002年的經合組織工業和服務結構統計數據。無論是“公司(工廠)平均雇員數”或是“企業平均雇員數”,平均規模在不同行業中的差距十分明顯。在美國統計數據中,制造業的公司(工廠)平均雇員數幾乎是服務業的3.4倍;而考慮企業平均雇員數時,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相對規模差異更大。對于OECD而言,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雇員數之比也達到了3.5。從表1中可以看出,制造業的金融依賴遠遠超出服務業的金融依賴,因此,當面臨金融摩擦時,規模較大的行業(此例中即制造業)所經受的沖擊更大。金融摩擦扭曲了生產要素在企業間的分配。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場上,面臨綁定抵押品約束的企業的邊際生產率實際上高于資本租金,但是由于金融摩擦導致的信貸配給的存在無法達到最優的生產狀態。由于本身存在較大的規模和融資需求,制造業中的工廠(公司)對于金融摩擦更加敏感。
(二)金融市場與行業規模及相對價格
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場中,當廠商進行是否進入市場的決策時,不僅僅與其生產函數有關,還與其財富水平有關。因此,金融摩擦扭曲了廠商的進入退出決策機制:具有較高的生產率但是缺少資金的廠商,由于無法在金融市場上順利實現融資,只能將進入市場的時間推遲;直到他們能夠通過內部融資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維持可以盈利的產量水平。而缺乏競爭力但是資金充足的廠商卻會一直在市場上存在下去。金融摩擦的程度越高,均衡中供給的外部融資資本就越少,廠商的財富水平對進入或是退出市場決策的影響也就越大,最終將導致市場中存在的廠商的生產水平差距較大。這會進一步產生兩種后果。首先,從事生產活動的廠商的平均生產力下降。信貸約束的存在導致均衡工資較低,產生較低的機會成本和利潤空間。更多的廠商將進入市場,其中包括了生產力較低的廠商。因此,第二個后果是,金融摩擦會催生過多規模過小的企業。這種理論已經被實證驗證了其真實性,盡管結果的顯著性并不是很強(JamesR.Tybout2000)。存在金融摩擦的經濟市場中最末端的廠商大多數選擇在小規模的服務行業開始創業。這是由于服務行業的生產技術決定的進入水平對于資金的要求較少。制造業的規模過于龐大,對于融資要求過高,使得廠商很難進入市場,更不用說在市場中存活。因此,在均衡經濟中,制造業的廠商數量將會減少。同時,金融摩擦將促使制造業市場與服務業市場上最終商品的相對價格增加。這種狀況下產生的結果是,進行生產制造業的廠商規模相對于服務業而言變得更大。在生產函數中,對于給定的產量水平和要素價格,廠商的生產規模是由生產力即生產函數本身,以及抵押約束界定的:生產力相同的廠商由于處在不同的財富水平下,可能選擇不同的產量。金融摩擦這種對于廠商規模分布的離散程度的促進效應與其對于廠商生產力的離散程度的促進效應相互結合。最終整個行業中,廠商的規模分布將會隨著金融摩擦的加劇變得越來越分散。這一理論與Tybout(2002)對于欠發達經濟體中呈現的“雙峰”分布基本一致。
(三)金融摩擦與經濟發展
金融摩擦對經濟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其會妨礙資本積累。金融摩擦對于制造業和服務業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了制造業的投資品的價格高于服務業。與數據得出的結論一致(HsiehandKlenow2007),這種較高的投資價格幾乎能夠完全解釋資本產出率的下降。實際上,有兩種效果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均衡利率的下降,因此,儲蓄的回報率也隨之下降。所以,總的儲蓄率存在下降的壓力。另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工資和資本品租金的下降,增加了受到約束的廠商進行內部融資的回報。這兩種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得在均衡價格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維持不變。
三、結論
總體而言,金融摩擦是引起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本質原因是,金融摩擦扭曲了資本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同時扭曲的還有他們的進入/退出市場的決策;金融摩擦降低了行業的TFP以及總體經濟的TFP。盡管內部融資能夠減輕金融摩擦導致的分配不當,但大型的行業更加難以避免受到金融摩擦的影響。
- 上一篇:建設部綜治宣傳任務通告
- 下一篇:區政府非法采挖海砂河砂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