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制度創建與經濟發展結合
時間:2022-06-13 11:16:00
導語:社保制度創建與經濟發展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眾所周知,一定時期的經濟基礎決定了這一時期對應的上層建筑的設置。也就是說,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收入的增長,必然會對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要為人民的生活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這就需要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而同時,一國社會保險制度建立的程度也會影響著人們生活工作的積極性,反過來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或推動或抑制的作用。綜合看來,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著既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的關系。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也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完善的目的和意義
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因年老、生病、失去工作、生育、殘疾、死亡、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時,國家給予的最基本生活保障。社會保障制度是對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利益關系進行統一協調的重要制度。它是通過對國民收入進行再次分配,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制定的一種生活保障制度。它作為每個國家的一種制度構架,是對資源進行統一配置的一種手段,同時對資源配置中市場失去控制時的彌補,也是為了糾正市場經濟表面上平等而實際上不平等而作的制度調節,其真正目的是通過對社會資源整體的調節和再分配來保障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從而讓每個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整個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成果。隨著社會不斷完善和進步,各種不同類型、不同作用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漸構建出一個系統完整的社會保障系統。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效率與公平的矛盾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主要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安置等不同形式的制度組成,它充分體現出協調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現代文明的成果,是維護社會公平公正、協調整體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二、傳統標準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根源,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派生物,上層建筑是為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一定時期的經濟基礎決定了這一時期對應的上層建筑的設置。也就是說,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收入的增長,必然會對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要為人民的生活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這就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不健全將對經濟運行、社會發展,甚至政治層面、道德層面、文化層面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都產生嚴重的影響,抑制經濟的發展。二戰后,歐洲各國鼓吹“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社會福利制度,一時間歐洲的高福利社會幾乎成為了其他國家人民眼中的天堂。而歐洲之所以得以建立如此高水平的社會保險制度,則是由于其在二戰結束后,經濟得以快速恢復的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希臘。希臘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眾為了爭取高福利的生活,選舉了做出高福利承諾的政黨上臺執政;而政治家們為了贏得選票上臺掌權,便不斷的提高希臘的國民福利水平。在這樣的不斷循環中,希臘人過上了令全世界人民羨慕的高福利生活,卻也在不斷的搭建著自己的債臺。美夢總會破滅。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升級,希臘不得不實施緊縮財政的政策,包括制定嚴厲的緊縮法案、大幅削減養老金標準等,使其社會福利制度嚴重縮水,讓普通希臘人的生活難以為繼,無助的人們走上街頭,罷工和抗議活動變得司空見慣,其經濟危機導致社會福利下降,已經演變成一場社會和政治危機。這樣看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以及社會制度的安全穩定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作為一切事務的基礎,在社會保險的實行中也不例外。只有強大的資金支持作為后盾,社會保險制度才得以發展和完善。
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關系
社保制度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讓人民享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抑或是醫療救助,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社會矛盾,尤其是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我國,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可以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從而維護了社會安全和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社會環境,從而有利于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快了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和建設的步伐,新修訂的《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應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國家確立了“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險原則,這就可以給多數的城鎮居民提供足夠的生活保障,使他們不至于陷入“老無所養,病無所醫”的艱難困境。而且,因為社會保險中有一部分的支出是要投入到失業或退休人員或者是喪失勞動力的人的身上的,通過這一項支出,有效的確保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可以滿足他們最低的生活需要,這樣就可以緩解失業給他們以及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有力的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團結。同時也可以讓在職職工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一定的安全感,不會過于擔心未來的生活籌劃,這樣更利于職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可以調節分配,改變消費觀念,最終拉動社會經濟增長。社會保險制度的實施必然需要一定的資金作為支,不論是通過征收社會保障費還是社會保障稅,都有助于對收入分配進行第二次調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過去那種“大鍋飯”的歷史早已遠去,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共同存在的分配制度方式承認了私有制度,但是因為每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并不是均衡的,因而會在收入上產生各種差距,最終導致收入分配不均,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公平和效率。而通過對公民征收稅費,有助于調節收入差距,通過不同的征收比率,或者對不同的項目征收不同的稅額,杜絕了平均主義或吃大鍋飯,有助于保障每個人的利益,也實現了收入的分配職能。同時,我們了解到,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居民更加傾向于將自己的收入存入銀行中,為將來未知的風險買下一個讓自己放心的保險。隨著存款數量的增加,人們對自己未來的擔憂也會逐漸變小,但是這樣做,無疑是限制了消費需求,在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這樣做是極不利于社會發展的。社會保險的目的,是為了使退休、死亡、失業、殘疾和疾病等原因所導致的個人所得的損失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
它改變了原來通過個人儲蓄來彌補損失的方式,因此人們不必像原來一樣將大筆的金錢存入銀行中,而是傾向于積累較少的金錢,所以在個人儲蓄方面人們會有一些改變。而它們共同的效果,就是可以使人們恢復消費信心,擴大內需,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任何事物都是存在兩面性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會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如果社會保險制度超前發展,勢必會對企業和個人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損害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如果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滯后,沒有能夠合理的滿足人們的需求,就會打擊人們的積極性,阻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導致社會保險制度不能成為調控經濟的一個有效手段,最終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相互制約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其實行的社會保障制度要與所采取的經濟手段相適應。從具體情況來看,通過分析比較,我們認為經濟發展對社會保障的制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約了社會保障規模的大小,如發達國家經過幾百年的探索發展,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較大成就,因而有強大的經濟做為后盾,逐漸建立起適合本國條件的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高福利的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落后,在國家財政支出方面存在困難,因此難以建立起健全的社會保障網絡。二是決定了社會保障的標準,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因而社會保障水平相應提高;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因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制約了社會保障政策,如資本主義國家采取效率優先從而制約社會公平;我們國家逐漸采取效率兼顧與公平協調更有利于社會保障的健康發展。四是如果社會保障制度過度超前,也會對企業和個人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損害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競爭力。如果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滯后,沒有能夠合理的滿足人們的需求,就會打擊人們的積極性,阻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導致社會保險制度不能成為調控經濟的一個有效手段,最終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之間存在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著社會保障的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發展,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合理運用資源和恰當分攤負擔及利益,兩者是同等重要。
四、目前對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議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必然要求是公平的,奮斗目標是逐步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這是個長期的工程,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中共中央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統籌協調做好各項工作,實現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這充分說明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任務。目前我們認為我國在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逐漸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應該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在擴大社會保障基金來源方面,我們必須發動全體人員積極參保,積極繳納社會保險費,做到廣覆蓋;同時鼓勵單位和企業積極進行捐贈。另一方面國家要在財政投入方面建立起一種合理有效的社會制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比例保持必要的投入力度,特別是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應該主要是財政投入。二是繼續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要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同時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快失業、工傷、生育、學生保險制度建設;根據新的形勢要求,建立起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救助方面,對城市所有居民要做到應保盡保,對農村要逐步建立全覆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城市低保、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在社會福利方面,要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發展殘疾人事業,根據新的人口發展趨勢,努力完善老年人的各項保障措施。在慈善事業方面,完善社會捐贈免稅減稅政策,加強對各項捐贈款項的管理,做到專款專用,使慈善事業惠及到更多的困難群眾。要充分認識收入差距過大造成的社會問題,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積極協調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充分發揮社會保障體系支撐市場經濟運行的穩定器和安全網作用。要從根本上理順我國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勞動關系的轉變、流動人口與固定戶籍人口的利益沖突、地區之間與城鄉之間發展失衡等復雜格局,社會保障體系就必須發揮應有的調節和保障作用。三是要發揮商業保險的重要作用。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都是以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實施的。而商業保險則是在這個前提上的補充,是根據個人或家庭的經濟情況,按照需要做到誰投保誰受益,多投保多受益,滿足更高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建立覆蓋城鄉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決定了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因此存在著不公平,而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達到相對公平。從這方面可以說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安全網。缺乏社會公平,經濟發展也難以持久。隨著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個人或家庭收入差距總體來說呈現出繼續擴大的趨勢,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勢必會影響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20世紀拉美地區有的國家由于只重視效率而忽視了社會的公平,導致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定發展到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結果是顧此失彼。所以說,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總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社會保障制度不但作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合理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還能夠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認識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規律,徹底認清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保險制度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建立起繁榮和諧的新愿景。
- 上一篇:工商系統和諧內部審計調查報告
- 下一篇:工商局協會服務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