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經濟帶對外開放水平策略
時間:2022-05-22 10:47:00
導語:提升經濟帶對外開放水平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以加快西江黃金水道建設、打造西江經濟帶為核心內容的西江戰略,與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形成“江海聯動”的協調發展格局,有效地推動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及廣西經濟社會的發展。西江戰略實質上是廣西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戰略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開放合作一直都在強調要發揮廣西的“沿海、沿邊、沿江”的優勢,西江戰略的提出完全符合廣西對外開放戰略的要求與需要,打造西江經濟帶是廣西開放合作由外及內、由海及陸的必然趨勢,將加快形成廣西“江海聯動、內外兼修”的區域發展戰略新格局。廣義的西江經濟帶涵蓋從左江到右江、紅水河、柳江、桂江、賀江等河流或支流,惠及廣西14地市,范疇覆蓋全區土地面積的92%及全區人口的89%。廣西西江經濟帶是我國南方開發軸帶重要的一部分。西江經濟帶核心經濟圈是珠三角、北部灣和大西南三個經濟圈交匯節點,它既是廣西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基地,又是廣西融入“珠三角”的前沿陣地;它既是北部灣經濟區產業的后園基地,又是北部灣經濟區“4+2”核心城市成員。西江經濟帶的建設規劃雖然還沒有正式公布,但是西江黃金水道的建設早已展開,可以說西江經濟帶的建設戰略已然實施并在近年來取得較快發展。西江經濟帶具有一系列極為有利的擴展對外開放的條件,在面臨巨大機會的同時也要面對很強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西江經濟帶的建設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采用合理的經濟發展策略,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以促進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精心選擇、培育主導產業
不平衡發展理論證明,由于資金和其他生產要素投入有限,后發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產業同時投入和同步發展,而必須首先建立某些產業的競爭優勢,以此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經濟的發展必須依托于特定的主導產業,西江經濟帶的發展也必須精心培育某些主導產業,作為西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西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沿海,但是西江經濟帶具有自身特有的大量優勢,在綜合優勢理論的視野之下,西江經濟帶的主導產業應該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一)應繼續發展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化學化工等重工業就外生優勢來說,西江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進入和成品運出的運輸成本,與此同時西江的區位優勢帶來了巨大的原材料資源,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于鋼鐵化工產品越來越大的需求,則為這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化工、鋼鐵這些重工業產業在西江經濟帶的柳州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所以西江經濟帶具有發展重工業的外生優勢和內生優勢,綜合優勢最強大,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最強。
(二)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和外向型加工工業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我國的基本要素稟賦優勢,發揮這一稟賦優勢是贏得綜合優勢的重要途徑。西江經濟帶以大西南為腹地,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具備充分的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要素優勢。桂林、柳州、玉林等城市的外向型產業在廣西對外貿易中占據著相當的地位,也積累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經驗。而廣大東盟國家和東南亞,甚至遠達非洲的很多國家,都為這些制造加工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在服裝、家電制造與裝配等行業領域,珠三角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技術和經驗優勢,西江經濟帶能夠在承接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和外向加工型工業上,贏得巨大的綜合優勢。
(三)建設多功能的內河港口,大力發展物流業務,發揮西江黃金水道的優勢物流業的發展對整個西江經濟帶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一方面,西江經濟帶具備發展物流業的外生和內生優勢;另一方面,西江經濟帶的地理區位對物流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加快公路與鐵路建設,特別是連接西江經濟帶和周邊省市的公路與鐵路建設,從而促進西江經濟帶交通樞紐地位的確立,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業的發展。
(四)依托于西江經濟帶和整個大西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及特色產業要充分利用桂西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大量從事農產品加工熟練工人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包括桑蠶加工、畜牧產品精深加工等;要充分利用西江經濟帶以及整個大西南豐富的礦產資源,促進冶金產業的發展;以西江流域的自然風景優勢為依托,促進旅游相關產業和產品的開發;充分利用廣西以及大西南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人文產業和文化產業。
三、構建核心城市
國家競爭理論說明,產業群的建立是提升國家經濟競爭能力,創造競爭優勢的核心環節之一。產業群的建設能夠降低交易成本,集中產業信息和資源,提升產業創新和科研能力,并且促生良好的產業生長環境,從而急劇的提高產業的競爭力。西江經濟帶的發展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建構核心城市。只有構建核心城市才能夠形成產業群,聚集豐富的資源,最終發揮規模效應和分工優勢。建立核心城市不是要把某個城市作為核心,把其他的城市作為衛星,而是要把整個西江經濟帶凝聚成為一個資源密集的、統一的核心,要把西江經濟帶作為一個統一的區域經濟實體。西江經濟帶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整體,其經濟發展必須依托于區域內部城市間的合作,以及城市與腹地之間的經濟效應。南寧、柳州、梧州和貴港這幾個西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必須在產業布局和資源布局等各方面通力合作,形成區域經濟城市群。南寧作為廣西的首府,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應該發揮南寧的金融和技術與人才優勢,充分發展金融行業和第三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南寧的人才培養基地作用,發展南寧的教育體系,使其為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各類人才。柳州是中國西部的工業重鎮,已形成以汽車、機械、冶金為支柱產業,制藥、化工、造紙、制糖、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并存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柳州應重點建設陽和工業新區等工業園區,繼續發展建材、冶金、汽車、機械、造船、化工、農產品加工等產業。作為廣西的老工業基地,梧州不僅有種類繁多的優勢產業,也有豐富的林產、礦產資源,具備成為加工制造基地的優勢。梧州應建設有色金屬、電力能源、林產林化、以造船業為主的機械制造業、制藥業、紡織加工等六大支柱產業。這些產業形成后,和臨港碼頭相結合形成臨港工業和臨港經濟。貴港港口是全國內河主樞紐港,貴港應構建與西江經濟帶港口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工業體系,著重培植和壯大輕工、機電、造船、電力、冶金等工業主導行業,大力促進工業企業向大型化、集團化、外向化方向發展。同時還要主動參與西江經濟帶產業分工合作,推動以港口貿易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發展。只有通過城市的產業分工和城市之間的通力合作,西江經濟帶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區域競爭整體增長和對外開放的總體要求。
四、做好對內對外開放兩篇大文章
國際性的產業結構轉移、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轉移為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西江經濟帶的對外開放,必須實行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相結合的策略。西江經濟帶要善于抓住歷史機遇,運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外資和國內其他地區的投資應成為西江經濟帶資金投入的兩大重要來源。國際經濟體系不僅為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市場,同時還提供了各種新技術和經驗。西江經濟帶一方面須加大從發達國家的產業引進,包括外資的引進、利用和技術的引進、學習;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加大出口力度,尋找海外機遇和市場,促進出口。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和資金轉移為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剩余、技術以及遣散的勞動力資源。西江經濟帶要積極運用這一趨勢,主動承接珠三角、長三角等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拓寬對內招商引資渠道,不斷引進新的技術和人才,千方百計加大對內開放。因此,西江經濟帶要同時做好對內對外開放兩篇大文章。
五、實施走出去戰略
發展西江經濟帶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實行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還要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西江經濟帶的對外開放現在正處于起飛的初始階段,引進來工作取得了迅速的發展,而走出去工作,特別是勞動力和資金的走出去工作仍然相對落后。積極的實施走出去戰略,能夠為更大的引進來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市場,能夠加大西江經濟帶的對外交流,樹立更加良好國際形象,擴大在國外的經濟影響力,從而使西江經濟帶的對外開放走向更深的一層。西江經濟帶的走出去戰略,不僅包含產品的走出去,還包含資金、技術以及勞務等各方面的走出去。走出去戰略的對象不僅包括東盟國家、南亞國家以及中東和非洲國家,還包括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走出去的戰略選擇要有針對性,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應該側重勞動密集型商品以及勞務的走出去;對于東盟國家、南亞國家而言,要堅持產品與技術的走出去相結合;對于中東與非洲國家,則不僅僅要有產品、技術和勞務的走出去,還包括資金的走出去。要積極地在中東與非洲國家開展工程承包業務,將資金、技術、商品和勞務的輸出相結合,擴大西江經濟帶的經濟影響力,同時促進西江經濟帶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因此,發展西江經濟帶,同時要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結合。
六、加快制度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的工作對于提高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優勢來說非常重要。政府是區域經濟形成和創造競爭優勢的基本外在環境,政府的職能在于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并保障這一機制的良性運行。簡單說來,政府的職責在于保護市場機制,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相關的指導和服務。西江經濟帶地處我國西部地區,改革開放程度不夠深入,包括市場機制在內的經濟運行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不可否認的是,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不夠徹底,市場機制的運行容易受到政府部門的干預而導致市場體系的不透明,市場運行障礙多。在舊的觀念和體制之下,政府過去強調自身的“管”的職能。要提高西江經濟帶的競爭優勢,就必須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政府必須主動轉換自身的職能,將其職能界定在保障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和提供相關服務之上。在保障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和提供相關服務之外,不同城市之間的政府還應該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通過城市之間的產業和行業以及其他經濟要素布局的合理化,來提高整個西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水平,避免重復建設和內部的不良競爭以及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城市之間加強合作的同時,政府應該注意加強宏觀調控,注意經濟區域的回波效應,避免形成區域內部的結構性不平等和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引導增長極的擴散效應,促進區域內部經濟的平衡和健康發展。無論是從轉變政府職能、保障市場機制,還是提供各種服務上來說,西江經濟帶的各城市政府都負有重要的責任。與此同時,各市政府還必須摒棄狹隘的地方主義和城市壁壘,加強城市間的通力合作與共同謀劃。
七、“江海聯動”促進沿江振興
“江海聯動”中的“江”是指廣西西江經濟帶,“海”是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江海聯動”是指充分利用西江流域“黃金水道”的優勢與北部灣的產業和政策優勢,通過調動與整合江海地區的各種資源,發揮各自綜合優勢,以產業和企業合作為突破口,做強北部灣這一增長極,做大西江流域這一增長帶,實現通“江”達“海”,促進沿江沿海地區經濟社會整體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北部灣經濟區要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西江沿江工業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沿江先進工業對沿海的帶動輻射作用,著力放大沿江核心城市先進制造業發達等優勢,把沿江的產業鏈向沿海地區延伸拓展,加速推動沿海產業的振興。另一方面,西江經濟帶中技術水平較低、環保壓力大的產業逐步向北部灣沿海轉移,當北部灣沿海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時,其在海洋高新技術領域將處于技術領先地位,并出現向西江沿江地區輸出技術的趨勢,最終形成沿江與沿海產業之間的互動發展。
八、小結
在重大的歷史機遇與嚴峻的時代挑戰并存的歷史背景下,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西江經濟帶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問題所在。西江經濟帶的建設要善于發揮自身優勢并避免和彌補自身的不足,著眼于充分運用外生優勢和積極創造內生優勢;既要著眼于眼前利益,更要從長期利益出發;既要促進市場體系和市場制度的完善,也要加快政府職能和行政體系的改革;不僅要實現資金和其他生產要素的積累,更要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僅要強調經濟的增長,還要突出制度的改良。在進行產業、行業的政策選擇和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對外貿易和內部改革、市場制度和行政機制轉變的戰略選擇中,都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在當下與長遠之間、對內與對外之間、數量與質量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創造和諧,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 上一篇:市建造垃圾管理事項
- 下一篇:局長在市直林業系統表彰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