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

時間:2022-09-07 09:03:42

導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

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兩種不同解讀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種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在前一種解讀中,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特色”;在后一種解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理解或界定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前一種解讀是目前學術界比較常見的觀點,而后一種解讀則是比較少見的一種觀點。這兩種解讀的差異是明顯的,但無論是哪一種解讀,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既然我們要創立和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那么當然首先必須弄清楚它的研究對象。

眾所周知,在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和學科中,是包括關于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過去人們往往把這部分理論叫做“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或者是“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等。毫無疑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它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關于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從這個角度來說,它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理論屬性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但是,僅僅這樣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是不到位和不充分的。我們在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相同或相通之處的同時,更應該充分認識它們之間存在的重大差別。

二、對兩種不同解讀的進一步分析

從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既有共同點,又有明顯的差別。共同點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會主義的。套用《資本論》關于研究對象的表述,那就是二者都是研究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或者套用一般教科書的表述,二者都是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但是,它們在研究對象上的差別應該是一目了然的,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而是“中國特色社會義”,具體來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或者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無論哪一種解讀,都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種解讀面臨的問題是,經濟學理論可以有國別特色嗎?關于這一點,人們的觀點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在許多迷信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人看來,正像世界上只有一種物理學一樣,世界上也只能有一種經濟學,而這個經濟學就是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并且它是世界上唯一科學的經濟學,所謂“中國經濟學”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在于社會科學畢竟不同于自然科學,把社會科學等同于自然科學并認為只存在一種社會科學理論,是不符合社會科學實際的。事實上,經濟學理論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流派,例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就不同,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經濟學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因此,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世界上只能有一種經濟學。顯然,只有承認社會科學理論多元化的必然性,只有承認創建一種不同于現有各種經濟學理論的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可能性,我們才能進一步討論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解讀也是說得通的。但是,這種解讀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它仍然是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種線性發展和延伸,而未能充分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所蘊涵的巨大理論創新含義和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這種解讀面臨的問題是,一個特定的國家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有沒有自己特定的發展規律?它能否構成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就是說,以一個特定國家的生產方式或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而形成的理論能否稱之為學科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學呢?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究竟是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發展規律還是揭示社會主義的一般發展規律?進一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和討論。初看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如同“英國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一樣,是不太合乎經濟學理論常規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產生以來,幾乎從沒有將某一特定國家的經濟作為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按照政治經濟學理論界通行的理解,政治經濟學是以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作為研究對象的,而不是以某一特定國家的經濟運動作為研究對象。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問題在于,馬克思是如何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呢?難道脫離開一定國家的具體經濟過程就可以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嗎?顯然不能。事實上,馬克思在前引那句話的后面緊接著指出:“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在《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這個人的全部理論是他畢生研究英國的經濟史和經濟狀況的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表明,《資本論》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理論,主要來源于馬克思對于英國經濟現狀及經濟史的研究。當然,在研究現實經濟材料的同時,馬克思又是通過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和繼承來創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

很明顯,這里涉及國家與社會經濟形態的關系問題以及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問題。概括地說,政治經濟學所要揭示的是關于特定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規律,但是,“社會經濟形態”一方面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另一個方面更多的是通過理論抽象所得到的范疇,它的實際運動總是存在于一定國家的經濟運動過程中。因此,從來不存在脫離開以一定國家的經濟運動作為考察對象而得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換句話說,政治經濟學總是通過對具體的國家經濟運動的研究,進而得到關于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的一般理論。這一點對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來說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也是政治經濟學發展史的客觀事實。由此可見,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和范疇有什么獨特之處的話,那么首先第一條,就是第一次明確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定為一門學科即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研究對象。這一點至少在中國經濟理論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相對于已有的相關認識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認識上的突破。其創新性首先表現在,這個概念非常明確地重新突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即通過對一定具體國家經濟過程的研究,進而揭示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的運動規律。這里實際上涉及另外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即究竟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及其發展規律問題。眾所周知,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起源于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并在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過程中得以逐步充實和發展。由于現實社會主義都是起源于不發達國家,而不是起源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且表現為一個個國家的現象,而不是一種超越國家的現象,因此,現實的社會主義一開始就面臨著究竟如何對待和處理具體的實踐同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關系問題。到目前為止,人們總是把現實的社會主義理解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和實現,也正因為如此,在現實社會主義實踐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們對于社會主義的認識較多地受到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和觀點的重大影響,例如實行單一的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等。從列寧到斯大林,再到,雖然他們都對落后條件下究竟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他們都沒有能夠突破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規范性認識和規定。筆者認為,離開或背離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就不存在科學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始終是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基礎和指導。但是,社會主義的實踐表明,從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現實可行性和可能性的角度來看,完全囿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規范性理論和規定,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方式和過程同社會主義的目標混為一談,是不正確的。正是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鄧小平同志開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對于社會主義的理解不斷深化和升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觀點。之后,中國共產黨各屆領導人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觀點,并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發展。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根本上來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產物,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理論概括。假如我們承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不僅具有中國特色,而且同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社會主義相比確實具有很大的差別,那么,我們就不應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僅僅理解為只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因為這樣的理解雖然強調了它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屬性,但是,這種理解淡化甚至掩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巨大差別,從而大大地削弱或淡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的獨創性和普遍性價值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范疇和理論的巨大創新價值和意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所蘊含的巨大理論創新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更為重大的差別在于,這兩個范疇和理論體現著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以及社會主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方法論。具體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但另一方面又更加突出了社會主義的實踐性、創造性和民族性,貫徹的是一種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徹底的唯物主義方法論和理論指導性與實踐創造性并重的思想方法,體現著從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以及一般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的邏輯。而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則更多地貫徹的是一種從理論到實踐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說,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理解為社會主義的終極標準,更多地體現著將理論運用于現實的邏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多地采用一種規范的思維方法,更多地側重于說明社會主義“應該如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則需要更多地分析現實的社會主義究竟如何鞏固和發展,發展的形式、道路和規律是什么等等問題。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提出,是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的巨大創新。指出:“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實際上已經非常深刻而明確地揭示了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之一,即“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我們既不能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更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經濟學尤其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因此,我們需要創建一種既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不同于西方經濟學的新的經濟學理論。只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才能夠滿足這樣一種需要。否則,如果僅僅把它理解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那么,它無非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線性發展和進一步延伸,而不可能是具有原創性的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當然,這樣的理解,決不排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一步堅持和運用,更不排斥對于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也不排除對于西方經濟學中的有用成份和中國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借鑒和吸收。

綜上所述可見,只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研究對象,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才能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鮮明理論特性和巨大的理論創新價值,也只有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我們才能真正創建出既不同于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更不同于西方經濟學的全新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論原則是,一方面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但決不照搬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另一方面它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方法和原則來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作者:邱海平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