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探討
時間:2022-09-30 09:23:54
導語: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本質。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本質是指保護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各因素,是一個有機的總體,它們按照一定數量和結構組合起來,并且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是為了達到經濟不僅持續增長而且能夠高質量、健康的發展,最終目的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將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控制在生態環境能夠自我修復的能力范圍內[1]。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1)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沒有得到破壞,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人民滿意度增加。2)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壞,但是這種破壞的范圍是生態環境能夠自我修復承受的,而且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也是提高的;此兩種都為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是協調的。1.2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人類的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依賴大自然提供的勞動資料,如土地、林木、礦產等。保護好生態環境就能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高質量、大量的勞動資料[2]。相反,如果生態環境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影響發展穩定和速度。因此,最基本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能夠保障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還能促進經濟穩定健康的發展。同時,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能否良性循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濟的發展無疑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尤其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生產模式更是對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導致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水資源和大氣的污染等。然而快速發展的經濟條件又可以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提供資金支持,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2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資源的過度消耗,導致環境的破壞。中國的人口數量居世界第一,而人均自然資源數卻非常有限,不均等的人口數量和自然資源導致了在經濟發展中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影響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是造成生態環境和經濟不能協調統一發展的主要原因[3]。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又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制約了經濟的健康發展。2.2經濟的轉型期,環境污染仍不可避免。經濟發展的起點較低、經濟增長方式、技術和管理水平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比較落后,經濟的增長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依賴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索取,高能耗、低產出的發展模式導致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存續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在經濟的轉型期仍將對環境造成污染,經濟的結構轉型需要時間,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2.3資金投入不足,環保意識不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的修復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的投入,目前由于生態環境破壞的速度遠大于環境保護的速度,再加上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不夠,環保機制不健全,環境破壞的處罰力度不足,這都制約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存在市場秩序混亂、交易費用太高、產權市場缺失、行政干預過多等問題,難以真正有效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環保激勵機制。”同時,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4]。
3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幾點建議
發展生態經濟是今后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要吸取國外發展經濟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后果的深刻教訓,我國的國情也不允許投入太多的資金去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同時,經濟發展一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就可能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從而導致環境保護失去經濟的支撐,更加不利于環境的治理。因此,可以從發展知識經濟、循環經濟及技術創新的角度來避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不協調。3.1發展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為依托,以信息經濟為核心產業,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實現經濟活動向知識化轉變的經濟。”當前,發展知識經濟主要依托創新科技和高新技術,提高所需自然資源的生產利用率,降低資源的消耗量,利用新技術開發新能源,從而減少傳統資源的損耗,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知識經濟的首要素是人力資本,培養和引進高新技術人員是發展知識經濟的重點。目前,以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知識經濟是低污染或無污染的,實現了自然資源的低消耗,從而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知識經濟是實現生態經濟發展的保障。3.2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大大提高自然資源的配置率,使廢棄物的生產和排放最小化,從而減少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實現有害廢棄物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形成資源清潔生產、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為一體的生態設計方案,從而達到自然資源的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利用,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5]。因此,以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為基礎的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經濟發展的必要舉措。3.3鼓勵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是衡量經濟持續發展的尺標,不發達的科技水平會嚴重制約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制約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當前經濟發展領域依然存在許多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技術。因此,應該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大鼓勵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鼓勵扶持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制定資源與環境利用的技術標準和準則,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大力推廣節水、節能、節材的新技術,降低產品的資源消耗量;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同時堅決摒棄技術落后、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
4結語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系,優化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最大負荷力,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翠.論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J].商業經濟,2011(8):25-26.
[2]張棟,程曉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資源之維[J].中國發展,2013,13(4):20-23.
[3]邵忍麗.循環經濟與生態文明[N].光明日報,2013-10-27.
[4]秦書生.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綠色技術[J].科技與經濟.2010(3):82-85.
[5]陳池波.論生態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7-102.
作者:葛和香 單位:和平縣和源長盛營林有限公司
- 上一篇:企業經濟管理相關問題思考
- 下一篇:新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維護工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