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態勢及結構動向研究
時間:2022-01-17 08:23:52
導語:經濟發展態勢及結構動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展現出的活力和結構動向,對區域經濟協調性、平衡性和國民經濟的穩定性、持續性發展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和經濟動向。旨在為企業認清經濟發展態勢,主動適應新常態新變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和創新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發展態勢;結構動向;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各企業及組織機構也在通過積極地調整產業結構、組織結構等方式應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努力適應市場變化,尋求新的發展之路。在這個過程中,國內的經濟發生了一些過度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被稱為是新常態。在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新常態,自此,新常態一詞就成為中國各類經濟會議中出現頻繁的詞匯,也成為時下討論最激烈的話題。新常態在中國經濟發展變化中較為明顯,它的出現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讓中國經濟面臨著新的挑戰。研究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對于時下我國深化改革、謀求發展有促進意義,對于企業確定發展方向,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提升市場競爭力有著指導意義。
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主要特征如下:(1)國民經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較為勻速的中高速增,增速適宜,更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2)產業結構優化,第三產業獲得了較好的發展,且在向消費者主導的形式逐漸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縮小,居民收入普遍提升,經濟成果體現了惠民性;(3)創新驅動下社會經濟展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為社會提供了更多優質的就業崗位,人均收入有所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在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態勢也發生了變化。(一)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位居前列。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種快速增長的時間持續了30年。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中國經濟的凈值為10%。進入到新常態后,中國的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經濟凈值為7%,并列入世界經濟前列。中國經濟位列世界經濟前列的態勢為產業結構轉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二)中國經濟增速穩定、風險降低。進入新常態后,中國經濟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復雜的國際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也表現出相對低迷的狀態,但就國際經濟環境而言,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期,新型工業、信息化、現代化、城鎮化水平加快,經濟增速相對穩定,在世界經濟中表現相對良好,而市場開放的政策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相對于新常態之前高度發展階段,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風險有所降低。(三)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多元化。指出,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的陣痛期,在這一時期產業、組織、制度等都面臨著迫切的轉型需求。雖然結構轉型之路相對艱難,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明顯加快,產業結構趨向于多元化發展。在產業結構變化中,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最快,其中服務行業的比重超過46%,成為新常態產業結構中的新秀。(四)中國經濟市場活躍度提高。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加強了簡政放權,并通過一些市場開放性政策刺激市場活力,如對外開放政策等。通過宏觀調控和權利的下方,市場企業增量化、規模擴大化。僅2018年第三季度全國新增企業920萬,數量較上年增長60%。這說明新常態下市場活躍度明顯提高。
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動向分析
(一)結構與動向的主要驅動力。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結構得到優化,通過產業結構升級逐漸地向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在結構優化方面,政府提出堅持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堅持低碳、綠色、環保、循環、可持續為導向的產業轉型方向,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打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新常態下,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而管理創新成為優化科技創新、提升生產力效率的推動力。在一次中國經濟會議講話中提出,當前“唯改革創新者勝”。這說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動向要以堅持創新為動力,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通過“三創”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潮流,全面提升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優勢,實現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二)結構動向。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結構動向包括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改造。在結構升級改造方面,要關注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保護,重視可持續發展,建議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基礎,在產業升級中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結構升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減少資源及浪費、減少環境污染。中國經濟要關注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獲得更加健康、長遠的發展。這是新常態下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明顯區別。新常態下的產業將不再以環境污染和資源能源為依托,而是以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管理為依托,結構的全局性發展思路較為清晰。(三)創新動向。中國經濟的創新動向包括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動力創新,要將創新理念融入中國經濟的每個環節,應用創新思維解放生產力、開拓新思路。在經濟發展中三創思維要相互融合,通過創新的推動來提高產業凈值,促進中國經濟更加穩定的增速。
三、新常態下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
(一)經濟高端化。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高端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的科技含量提高。以制造業為例,傳統制造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等手段來提高經濟效益,制造企業忽視了產品的開發,產品結構單一、產品技術含量低。新常態下,政府鼓勵制造企業積極創新產業結構,加大產品開發的投資,通過產品創新來提高經濟效益。在這種背景下,制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經濟發展展現出高端化特征。(二)消費網絡化。新常態下,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國民的消費力有所提高,線上購物平臺的開發促進了網絡消費。目前,中國電子商務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一變化促使消費網絡化的發展。如天貓、淘寶、拼多多等線上平臺,它們的發展還帶動了物流業、交通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網上購物,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態勢之一。(三)第三產業擴大化。新常態下,中國的第三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近些年,以消費者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展現出蓬勃的升級,各行各業都提供了更多的服務崗位,專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第三產業表現出明顯的擴大化特征。服務崗位在產業結構中既對接消費者,又對接企業。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來了解市場需求,從而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及其服務類型,以爭取消費者的滿意。中國經濟中引入服務理念后,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綠色經濟理念引入經濟結構中后,第三產業與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地貼近,不斷地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中國經濟的這一發展態勢將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無限動能,刺激其他行業結構相綠色、環保方向發展。
四、新常態下發展國民經濟的建議
(一)繼續深化經濟結構改革。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雖然出現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同樣不可忽視嚴峻的市場考驗。在國際市場環境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受匯率、他國政策、國際經濟政策環境等影響,仍舊危險重重。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濟想要獲得更加穩定、長遠的發展,就必須正視各行業嚴峻的市場壓力,繼續堅持深化經濟結構改革。政府要將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城鄉結構改革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去,通過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來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努力協調區域結構,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當前,城鄉經濟結構要以第三產業為主,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鄉村發展農業合作和機體經濟,全面提升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村經濟,進而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在制造業方面,要應用科技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業,優化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驅動制造業競爭走向國際化。(二)重點關注民生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社會和諧發展、提高人民幸福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根本目標。現階段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為民服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要盡快地完善農村地權制度,加快衛生醫療體制、教育體制、養老服務體制的改革,為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養老保險服務,切實保護人民的利益,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社會和諧,降低經濟發展的風險,更加穩定地發展中國經濟。(三)轉變宏觀調控政策思路。新常態下,中國政府為了促進中國經濟平穩發展,應對市場風險和世界經濟沖擊,在政策上實施“簡政放權”。2015年3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年6月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市場體系建設匯總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2016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2016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簡政放權,并強調權利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指出當前政府應該做好市場環境秩序維護,維護公平競爭,擴大市場在資源分配上的權利。以上的政策表明,我國政府將轉變了市場宏觀宏觀調控的政策,將更大的資源分配權交給了市場,這為市場競爭提供了空間,無形中刺激了市場的活躍度。在政府簡政放權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經濟市場努力應對市場變化,積極調整結構,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的驅動下實現了初步的結構動向轉變,同時經濟也獲得了相對穩健的發展。因此,推動經濟結構升級,政府要將簡政放權的重點放在開放市場、開放資源和開放技術上,在經濟結構中充分引入創新機制,刺激市場活躍發展。
綜上所述,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和實現平穩發展的關鍵期。在新常態下,我國應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動搖,將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放在關注民生和改善民生上,以創新為結構動向,堅持深化改革傳統的產業結構及組織,應用創新思維來發展經濟,解決國民經濟中存在問題,提升全民創造價值的幸福感。為此,我國政府應該擴大市場經濟的作用,放寬、放松宏觀調控的政策,促進市場活力,并鼓勵企業通過創新來優化產業機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優化和擴大我國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結構性改革和調整,擴大崗業崗位,優化崗位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促進地區性經濟協調、穩健的增長,人民經濟水平獲得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侯鵬.經濟發展新常態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2]胡濤.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07):49.
[3]劉金全,馮堅福.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表象和微觀基礎[J].社會科學文摘,2016(09):56-57.
[4]陳明星,陸大道,龔穎華.經濟地理學視角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格局與類型劃分[J].地理科學,2016(07):965-972.
[5]李媛,陳常樂.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19):243.
[6]林毅夫.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需要克服的幾個誤區[J].河南社會科學,2015(05):1-3.
[7]李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11):7-12.
作者:于擁軍 單位: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
- 上一篇:新年期間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 下一篇:鄉鎮企業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