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事件的經濟詮釋
時間:2022-11-21 05:45:11
導語:群體性事件的經濟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翟翌工作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群體性事件是指由社會矛盾引發,危害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具有一定規模,造成一定社會影響的事件.從公民表達權利角度看,群體性事件也是法學問題.我國目前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群體性事件多發"但因各級政府缺乏經驗等原因,群體性事件法律解決機制存在較大的缺陷,主要表現為:立法和制定政策時常未考慮該決策發生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執法中不注意策略,加劇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司法階段未真正建立能有效解決公民訴求的中立機構等.正如法經濟學代表人物波斯納認為:經濟學對法律進行規范分析是一個有力的工具一川"法律經濟學運用了眾多的經濟思想流派來分析法律問題.0=2>本文擬在對群體性事件法律解決機制的立法、執法、司法3個階段進行經濟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其各階段存在的問題,力圖為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治理探索出應對方法.
一、立法階段群體性事件法律經濟分析
這里的立法0是廣義的立法,不僅指人大立法,還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機關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行為.為了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首先要在作為源頭的立法上減少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法律產生,經濟學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認識哪些立法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哪些立法不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法經濟學認為,立法傾向于使利益集中的少數群體受益;使利益分散的多數群體遭受損失.假設某市人大或政府將頒布一項立法或政策,這項立法或政策草案會給該市50萬市民每人造成20元人民幣損失(全體市民的損失是50萬x20元=1000萬元),但會給該市5個特殊企業帶來總共300萬元人民幣的收益(總收益是300萬).那么,作為損失方的市民和得利者的少數幾個特殊企業,會分別如何對待這個草案呢?普通市民:雖然總損失高達1000萬元,但市民反對草案的力量卻很小,原因是損失平均到每人身上只有極少的20元,這對于個人來說并不太大,因此,他們反對該草案的積極性低"少數特殊企業:得利者是5個特殊企業,不是數萬、數十萬人.少數的得利者更易為了集中的利益聯合在一起,為使人大或政府通過該草案,他們將會比那些分散受損的市民更愿意提供對該草案的支持.于是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公共范圍越大,愿意提供用以影響該公共產品價值的力量就越小.此外,信息成本0的概念增強了結論的說服力:分散的受損的市民,每人只是可能0而非確定0損失20元,因此,他們不太愿意花費太大精力去搜集與此有關的信息.現實生活也體現了這個原理:在日本這些發達國家,農民占總人口比例小,這些國家的農業政策往往是提高農民譽糧價格,特別保護處于少數人的農民人口的利益.而在非洲貧困國家,農民占絕大部分,國家農業政策則往往是降低糧食價格,收買少數城市工人和城市精英的人心,以得到他們的支持.0川273再如,我國人大選舉制度中,農民4人投票權約等于1個城鎮人口的投票權分t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農民占大多數,城鎮人口占少數.立法政策如果是剝奪多數人的利益而給予少數人利益,即使不公平,也不會遭受多數人的反對;而若是剝奪少數人利益以給予多數人的立法,則可能遭到強烈的反對,即使該項立法可能是正當的.因此,將該原理運用到群體性事件處理中就是:立法如要避免產生群體性事件,就要注意立法策略.第一,盡t少采取剝奪少數人的利益,將其轉移給多數人的立法.這樣的立法和政策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比如我國目前的征地制度,以大多數人公共利益0為由對農村土地進行征用,就是典型的剝奪少數人利益,轉給多數人(公共利益)的立法.這樣的立法易引起少數者的不滿,導致群體性事件.第二,人大立法和行政機關制定政策時應注意策略,盡t采取從多數人處取得利益,而給予少數人利益的立法.這樣的立法不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第三,當必須制定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剝奪少數人利益轉給多數人的立法,如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征地時,應合理補償少數人的損害,因為合理補償.的資金本質上來自多數人的公共稅收.這符合從多數人處取得利益,給予少數人的立法不易產生群體性事件0的原理.這樣,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立法的效應被不易產生群體性事件的補償效應所抵消,最終不易產生群體性事件.曹如法國即規定,以公共利益為名征收公眾土地之前,必須給予合理、公正補償.
二、執法階段群體性事件法伸經濟分析
在執法階段,亦須重視經濟分析,避免引發群體性事件或加劇其后果.
(一)重復博弈與一次性博弈從博弈論看,群體性事件走向失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重復博弈.在重復博弈中,同一個博弈被重復多次.而在群體性事件中的執法對峙,往往只是一次性博弈,群體性事件參與者易孤注一擲.政府和群眾各自一次性占優策略均衡選擇導致了整體的最壞結局:政府和群眾雙方都想通過一定的合作和妥協來改善各自處境,但由于一次性博弈中欺編和違約都不會遭到報復,囚徒困境似的不合作通常難以避免.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不信任,往往導致群眾采取極端行動.在重復博弈中,情況則改變了:對于任何一個參與者的違法行為,對方總會有機會給予報復.曹如,在經濟壟斷的卡特爾組織中,成員之間都采取-以牙還牙.的策略:所有成員從一開始就合作,對于每個成員來說,只要其他成員是合作的,則他就把合作繼續下去.但只要有一個成員背棄合作協議一次,其他成員就從此再也不與其合作了.這樣一來,采取違約或者欺編的一方就可能永遠喪失與他人的合作機會,將會遭受長期的慘重的損失.由于在無限期的重復博弈,報復的機會總是存在的,所以,每一個參與者都不會采取違約或者欺編的行為,這樣囚徒困境合作均衡是存在的.0=4夕拓群體性事件在行政機關執法階段導致失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群眾的權利訴愿渠道不足,不能通過正規法律渠道表達其利益的需求來和政府重復博弈,于是往往通過群體性事件這種極端的一次性博弈方式來解決矛盾.因此改革的方向應該是:疏通民意表達渠道和公民參與渠道、法律救濟渠道,切實依據憲法保障公民言論自由權.
(二)從博弈論看群體性事件預防機制的重要性假設我很強壯而且脾氣暴躁,如果不按我的意思去做,我馬上就會發火.我的這個脾氣盡人皆知,結果大家都小心冀冀,生怕惹我生氣,都順著我.我因此得到了好處.我的這個壞名聲具有了威攝力,我可以不通過武力就能使別人順從.于是為了維持這個可以給我帶來利益的壞名聲,我故意變得脾氣攀蹂.我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專橫的人,我這樣的人從不聽任別人的擺布.我慢慢地將-隨意擺布我.的定義擴大,-不順從我的意志.、-不按我說的去做.也等于-隨意擺布我..因此,一旦實施了這種策略,我就再也不能根據每種情況自由地選擇其他的最優應對措施,為了維持我的這種威攝和利益,我只能越走越遠..=.]140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常以為聚集的力t大,借此對抗黨政機關,也采取這種博弈策略,而一旦開始這種策略,就不能示弱退縮.通過威恢步步升級來迫使政府滿足其要求,這樣群體性事件就不可回頭的逐漸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集體上訪一靜坐一示威一游行一堵馬路一沖擊機關一暴力和焚燒.因此,行政機關應注意把握好解決的時間,盡早、盡快地解決群體性事件,越早解決,行政機關付出的成本和承擔的風險就越低.這就要做好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和早期處理.但在實際中,行政機關卻往往忽視了這點.譬如在((深圳市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實施辦法6中,雖該辦法名稱上有預防和處、0兩詞,且預防0在處置0之前,并且雖然引言部分強調預防0為主,但全文少有具體如何預防和早期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具體措施;且在篇幅上,講預防和早期防治的篇幅較少,僅詳細規定在出現嚴重群體性事件后的解決方案,有本末倒置之嫌"
(三)需求的剛性、彈性和嚴格執法的利弊片面強調嚴格執法,以為通過強大壓力就可解決群體性事件,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往往可能導致群體性事件更多的發生,事與愿違.加大對群體性事件的執法力度,要分2種情況具體對待:假如該群體性事件所訴求的利益缺乏彈性,是必不可少的剛性需求(如人對食物的需求),加強群體性事件的執法就會造成該利益價格上漲,但由此引發的需求量的減少(或者不減少)小于價格上漲的幅度,于是總收益將上升,那么,群體性事件將會增加;如果該群體性事件的訴求利益具有彈性,是可有可無的,則加強對群體性事件的強制執法將導致收益減少和群體性事件的減少"比如,征地和拆遷這類關系到人民切身利益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即使加大壓制程度,其大幅減少其發生的可能性也很小.由于群眾的需求并不會減少,而由于政府的禁止,組織和領導群體性事件的危險增加了,群眾愿意給予領導者更多的利益以彌補其組織群體性事件的危險,發起群體性事件的領導者的總收益上升,他們有可能更加活躍地組織群體性活動.嚴格執法只會在需求具有彈性的情況下才會奏效,所謂需求具有彈性0是指對群眾而言重要性較低的利益,由于政府的嚴格執法和禁止,就可有效降低群眾對這種群體性事件的需求.政府如果要通過嚴格執法來降低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首先要弄清這種需求是剛性需求還是彈性需求.如果為了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只注重于強制執法,則可能舍本逐末.
(四)增加群體性事件參與者決策成本和外在成本群體性事件的成本主要包括2類:一是外在成本,即群體性事件與個體參加者利益不一致而給他們造成的損失"當群體性事件的結果和個人參與者的利益一致時,個人為之負擔的外在成本等于零;當兩者不一致時,個人承擔的外在成本就大于零.可見,隨著群體內不一致的人數和程度的增加,外在成本的總量也將增加.另一類是決策成本,指在該規則下通過某項集體行動方案(即做出決策)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集體決策的形成需要參與者之間不同程度地討價還價.隨著人數的增加,討價還價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將成倍增加,從而決策成本也將成倍的增加.決策成本和外在成本之和叫做相互依賴成本.最優集體選擇規則的成本模型的結論是:理性經濟人將按最低的相互依賴成本來決定集體選擇的規則.0〔嗚]43,減少群體性事件,就要增加參與者的決策成本和外在成本,增加他們的相互依賴成本.最終達到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目的.在群體性事件中,一般只著重國家機關懲罰組織者和骨干分子,但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這是不夠的,在強化政府執法的同時,還可從群體內部出發,通過私人的追償來增加組織者和骨干分子的成本.如果違法者被繩之以法的比例只有5%,那么,這種對群體性事件處理機制的效果就顯得很蒼白,這種效果稱之為負強化0".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提高處罰有效性,可通過群體性事件中其他參與者對組織者的私人民事追償來實現更有效的法律貴任,以打擊群體性事件中的骨干分子,增加他們的成本(我國目前無此專門民事貴任制度和相關判例).在2006年11月引起全國法律界展動,首起團體自助游0組織者責任的判決:駱某家屬訴梁華東0等案中,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法院的做法啟發了筆者.筆者認為,其中的民事貴任原理可以運用到群體性事件中,參與者因為群體性事件遭受損失時,可向組織者追究民事貴任".這樣至少有2個好處:第一,增加群體性事件組織者和骨干分子的民事成本,使他們在試圖組織一場群體性事件之前,除了思考政府對其懲罰以外,不得不去掂t其他盲從的參與者的民事追償,加大其成本,有可能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第二,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后,可以轉移政府的壓力,因為一旦群體性事件發生了諸如人員傷亡的嚴重后果,社會大眾往往把貴任歸在政府的頭上.該項追究制度可通過利益受損者的追償來減輕政府的貴任,將行政貴任轉換為部分民事貴任,在減輕政府貴任的同時,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實際上,群體性事件造成的損害不僅是政府的貴任,部分是群體性事件的組織者混淆視聽、無理鼓動造成的)"此外,還可以嘗試建立除了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以外的,因群體性事件而遭受損害的其他社會大眾對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的專門民事追償訴訟,進一步增加群體性事件的制造者的成本.
三、司法階段群體性.件法伸經濟分析
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國司法公正性問題,司法未能成為社會定紛止爭的學報(社會科學版)2(X)9年最后解決器.要解決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在于我國真正建立司法權威.作為一種缺乏彈性的需求,人們對公正和中立裁判者的需求是永恒而不會減少的,當一種產品停止生產,市場上(不論是合法還是非法市場上)馬上就會出現該產品的替代品,比如群體性事件.,群眾不相信司法能最終公正解決他們和政府之間的糾紛,在這種情況下的群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就相當于準非法市場..在這個市場0中,他們傾向通過慕力的群體性事件來和政府進行博弈.因此,要鍛造一個獨立、公正、受公眾信任并能有效解決政府和群眾糾紛的司法系統,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司法改革,擴大法院案件的受理范圍,建立對抽象行政行為和規范性文件的審查機制.群體性事件的治理是一個綜合問題,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需同時處理好立法、執法、司法3個法律解決機制環節,才可能真正做到預防好、處理好、化解好群體性事件.
- 上一篇:開展對蘇經濟技術探索
- 下一篇:市場經濟的法律建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