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策略
時間:2022-12-05 04:18:42
導語: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岳士工作單位: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文物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于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并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新鄉地區位于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遺留下來了輝煌的歷史,如享譽中外的“牧野大戰”、氣勢恢宏的“共城遺址”、膾炙人口的史學巨著———《竹書紀年》、雄偉壯觀的潞王陵……這些文化遺存不僅是厚重歷史的標識,更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象征,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城建史的重要資料,對其加以保護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文物又作為一個地區延續民族文化靈魂的血脈,昭示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鄉地區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1處;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新鄉新普查文物點達5000多處,全市館藏文物達3萬多件。可以說,這些豐富的文物資源對于進一步研究中原文化歷史,發掘文化底蘊,打造文化旅游名片,提升經濟發展軟實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便利條件。倘能夠真正對新鄉地區現有的文化遺存加以研究發掘的話,必將為新鄉的歷史抹上絢麗的色彩。
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
如此看來,我們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文物,那么這二者能否兼顧呢?客觀上說,在一定時間內,發展經濟與文物保護存在著矛盾,但從長期看來,二者又是彼此相互依托,相互推動的。一方面,只有在不斷發展的經濟基礎之上,文物保護才有可靠的資金和技術保障。用句最通俗的話說,文物保護是花錢的事,沒有錢,文物保護將成為一句空話;另一方面,文物保護制度的完善,文物保護工作的落實,也有利于提升地方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除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之外,文物由于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開發和保護還關乎一個城市的形象,對文物品牌的良性利用也會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文物的“用”處是多維的,只要我們善于“用”,文物的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在現實工作中,許多人在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認識上存在誤區,將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對立起來,甚至錯誤地認為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就是城市的現代化,而傳統建筑、文物在某些人眼中則成了經濟發展的障礙。一些歷史街區、古老建筑等民族文化遺產被破壞殆盡,消失在自詡為文明的現代人面前。城市的發展有時也需要賦予精神和靈魂,賦予文化內涵的。大家不妨試想一下,我們南太行沿線城市的旅游業為何不能像南方很多城市的旅游業那樣長盛不衰、具有生命力。在筆者看來,很多城市的自然山水景觀都差不多,可謂千篇一律。關鍵就在于我們的南太行沿線的城市旅游業缺乏人文氣息,缺乏對本地歷史文化深層次的發掘。另外,從國內外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來看,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以及城市現代化并不是“水火不容”式的對立,在歷史文化名城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基礎,關鍵在于政府怎樣將歷史文化融入經濟發展戰略、納入經濟發展規劃和體現在經濟建設中。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新鄉市文化系統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立足自身發展實際,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實踐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文物工作管理體系,發現、搶救、發掘了大批的絢麗多彩的文化珍品,開展了相當規模的考古發掘工程,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文物陳列博物館———平原博物院,建設了一支專業干部隊伍,所有的這些都為進一步發展繁榮文物事業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中原經濟崛起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新鄉市文物事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著一些與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還不太適應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實際工作中,對文物的保護和發揮文物的作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管理和分工協作等方面的關系還沒有處理好,文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文物宣傳工作還不到位,建設單位和廣大群眾對于文物鉆探、發掘工作缺乏了解和支持,有法不依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三是文物稽查和執法工作相對滯后,建設單位破壞文物的事件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制止和處理;四是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基礎工作還不夠扎實;五是文物保護經費不足,考古發掘項目大多為配合城市建設的搶救性發掘,在一定程度上也錯失了一些保護、修復和研究珍貴文物的機會。
對策及建議
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如何實現文物保護與發展經濟和諧共贏呢?筆者認為應考慮以下措施:(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要辯證地思考經濟增長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完善有助于發展經濟,文物是具有多種社會功能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當然也是發展旅游經濟的重要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物也是生產力。所以,保護文物將是促進我市發展、壯大旅游經濟的基礎性工作;同時,經濟的發展則為文物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二)健全法制,確立標準。要在深入開展宣傳、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的同時,因地制宜,逐步完善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配套的文物保護法規體系,走和諧共贏道路。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利用罰款、違規行為社會公示等方式,提高違規違法破壞文物的單位和個人的損失成本,從而逐步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發展的法制化軌道,使文物資源得到永久持續的保護與傳承。(三)改革機制,完善政策。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和諧共處的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文化、城建、司法等部門,應形成合力,齊抓共管,綜合利用法律、經濟等多種政策手段,妥善處理發展經濟與文物保護的矛盾。在配合做好城市建設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對文物保護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組織結構,調整和影響市場主體,完善保護文物的機制。(四)教育公眾,加大宣傳。從國內外的一些經驗來看,保護文物必須通過政府大力宣傳,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因為只有人人都具備了文物保護意識和文物法制觀念,才能形成健康的社會公德意識,為政府出臺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營造和諧氛圍,最終對官員、單位和個人都形成輿論壓力。文物宣傳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可在《新鄉日報》、新鄉人民廣播電臺、新鄉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紹新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與重要文物保護點的資料及錄像,使全市人民了解新鄉文物事業的發展情況,了解新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熱愛新鄉、建設新鄉的熱情,為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共同努力奮斗。(五)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文物管理和經濟建設工作水平。要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必須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工作隊伍。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高度重視隊伍的思想建設,教育廣大干部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高尚的職業道德,自覺遵紀守法。同時還要組織廣大干部學習和掌握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注重培養兼通經濟建設和文物保護的復合型人才,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科學化、規范化。
總之,文物保護和發展經濟對于一個地方來說,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著眼于綜合效益和長遠效益,并用以指導和推進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精品范文
10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