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性在思想教育中的運用
時間:2022-12-18 08:56:10
導語:社會服務性在思想教育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方向引導和服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功能,而為工作對象提供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幫助和支持,保障工作對象獲得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條件和資源,協助解決面臨的困難和困境,促進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社會工作方法進行的基本方式和要達到的工作目標。這就決定了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確運用社會工作方法,首先必須堅持服務原則,將其作為“第一理念”和規則。服務性原則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社會工作人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服務者的身份同大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以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為大學生解決各種實際困難和思想問題提供盡可能的幫助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將社會工作方法的運用過程當作為大學生提供服務的過程,用社會工作方法提供的服務化工作模式和操作力式,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現要求的方向發展。為此,需要遵循以下具體的要求:
第一,大學生心想政治教育者要實現從傳統的“施教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施教者,是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居于“上位”。而大學生則處于被教育、被支配的地位。教育方法上注重灌輸教育,忽視為學生服務,往往把學生當成接收思想政治觀念和倫理規范的容器,忽視大學生的內心需要和個體期望。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則要求教育者轉變施教角色,樹立服務意識,自覺將自己當作真誠幫助大學生發展成才的服務者,解決實際困難和心理困境的救助者,分享大學生成長進步喜悅的好友與親人,與大學生形成地位平等、關系融洽、心理相容的師生關系。社會工作的諸多方法的有效運用,特別需要社會工作者具有全心全意為工作對象服務的精神,特別需要工作者和工作對象之間形成良好心理關系。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教育者將自身的角色由居于“上位”的施教者向服務備轉變,自覺樹立服務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要求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需要提供全面的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擔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社會任務,具有特有的社會價值;同事也擔負著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方向引導和幫助的任務,具有特定的個體價值。兩者相互依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卻存在過分強調社會價值,忽視大學生個體成長需要的現象。為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社會工作方法,要求著眼于恢復兩者的平衡關系,善于從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出發。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選擇相應的社會工作方法。
第三、要求為大學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社會工作方法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時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要求。為此要求教育者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尊重和關愛大學生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改進教育方人和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真誠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這是服務性原則的核心要求。服務性原則運用的意義:
首先,這一原則有助于鞏固和提升近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出的服務意識和理念,并通過社會工作方法的有效載體和手段,將其具體化。
其次,有助于創造社會工作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良好環境,相對于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偏重于教育主題向教育對象“施教”的特點,社會工作方法則側重于為教育對象的自主和自覺提供服務或創造條件。服務性原則提出的要求,可以引導教育者通過對學生的積極的服務,調整師生關系,創造社會工作方法順利運行的環境和條件,確保社會工作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服務性原則能有效地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大學生為本,就是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全心全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服務,將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提供物質的、制度的、關系的、精神的優質條件和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性原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和原則,無疑能將以大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過社會工作方法運用的形式落到實處,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
作者:張狂靜李可心單位:長春科技學院
- 上一篇:檢驗檢疫局安全工作計劃
- 下一篇:檢驗檢疫局業務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