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

時間:2022-11-04 02:35:18

導語:如何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并積累了寶貴經驗。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進而做到以史鑒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積蓄奮進力量。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

近代以來,沒有任何政黨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用百年時間就團結帶領人民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弱國,建設成為獨立自主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成就之一:發展生產保障革命戰爭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了“經濟建設為輔,革命戰爭為主”的指導方針,既發動人民群眾開展武裝斗爭,又注重發展經濟。例如,在陜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把勞動生產與軍事斗爭、政治斗爭結合開展,經濟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提供了堅實物質保障。成就之二:建立起比較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在“一窮二白”的發展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有相當規模與技術水平的現代化工業體系。2011年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全年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都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也保持較快增長,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的產量增速都超過16%。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突破了20萬家。成就之三: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新中國成立初期,科技極度落后,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成功試制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成功研制出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從無到有。改革開放初期,在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引領下,全國上下穩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重大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新型領域不斷實現科研突破。成就之四:對外開放主動有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大局。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2013年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20年全球經濟受肺炎疫情影響普遍低迷,但我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貨物進出口總額不降反增,達到32.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我國外貿全球第一大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引進外資方面,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資極為缺乏,利用外資的方式主要以對外借款為主,2011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達1160億美元,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二位。202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近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成就之五:經濟總量大突破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極為落后,1952年GDP僅有679億元,但1956年就突破1000億元。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長期保持較快增長,20世紀80年代末GDP超過印度,90年代初超過俄羅斯。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更是飛速發展,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超6萬億元。如此長時間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堪稱世界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更平穩有力。2020年面對逆全球化浪潮沖擊和肺炎疫情肆虐的“雙重擠壓”,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奮力奪取“雙勝利”,成為全球首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發展實施的重大經濟舉措

中國共產黨不斷在實踐中摸索,與時俱進更新發展理念,注重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有機統一,采取了一系列切合我國實際的經濟發展舉措。舉措之一:堅持不懈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及時穩固了新生人民政權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后,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幾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推動原有經濟體制不斷創新,特別是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并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此后,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強調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舉措之二:精準有效深化財政制度改革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財政工作,經歷了從保障革命戰爭供給與給養,到“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再到以城市為重心開展財政工作的歷史演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實行“統收統支”和“高度集中”的財政管理制度。這一時期我國財政收入達到一定規模,大致可以實現收支平衡,有力支撐起各項重大事業建設,取得難能可貴的成績。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想方設法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系,于1994年進行了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和稅制改革,既調動了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又加強了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1994—2019年,中央財政年平均增幅超過10%。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推行了一系列財政改革,既有力防范化解了重大風險,又激發了財政及其他領域的改革活力,為建設高水平的現代化財政制度奠定了基礎。舉措之三:穩中有進推動金融賦能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融業,既為經濟建設提供支撐,又為軍事斗爭提供后勤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嚴厲打擊金融投機,建立了為新生人民政權服務的金融機構,助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穩定。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深入把握金融發展規律,通過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金融立法、維護金融秩序等舉措,有效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進入新時代,我國金融改革全面推進,持續打造多樣化金融產品,不斷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金融監管得到全面改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顯著提升。舉措之四:毫不動搖鞏固發展國有經濟中國共產黨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公營工商業和金融業。抗日戰爭時期,為保障戰爭供給,通過統一領導與分散經營相結合、推動企業改革等靈活舉措,公營經濟得以發展壯大。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不斷從農村延伸到城市,逐步把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圍繞激發國有企業活力,著力調整政策幫助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調動生產經營積極性。新時代,黨全面加強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制定了“1+N”政策體系,為國有企業改革奠定政策支撐,并將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去產能的關鍵,通過國企混改和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等舉措,推動國有企業朝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目標邁進。舉措之五:堅定不移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立足實際保護私營工商業,并與公營經濟形成互補。抗日戰爭期間,創造性制定了公營經濟為主、多種所有制并存的靈活經濟發展方針。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私營工商業進行贖買,以和平方式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后,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和有益的補充,這是對私營經濟發展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認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給予政策支持,積極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發展的寶貴經驗

在百年輝煌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同中國實踐相結合,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積累了非常寶貴的成功經驗。經驗之一: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我國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黨的領導是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和保證。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我國基本和根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有效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時代新征程,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領導,保障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經驗之二:堅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2020年面對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國能迅速集中物力、財力、人力奪取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今后,無論是高質量發展還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們都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把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基本經濟制度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提升國家治理水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確保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經驗之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經濟發展與革命斗爭一樣,都必須走群眾路線。和平時期,經濟建設就是守江山,就是要守住人民的心。要時刻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在供給兩端精準發力,通過供給帶動消費升級,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同時,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依靠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覆蓋一些特殊群體,促進共同富裕。要堅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穩步精準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應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經驗之四: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是對中國共產黨以往發展理念的傳承、發揚與創新。我們要辯證地、整體地、有重點地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做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牢牢掌握創新這第一動力,圍繞體制機制革故鼎新,為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提供核心支撐。要積極處理協調好公平與效益、城市和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關系。要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嚴格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經驗之五:堅持擴大開放不動搖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追求更高層次的優勢互補是必然之舉。要不斷融入全球產業鏈,在國際分工中掌握關鍵技術。對廣西來說,當前要充分利用共建共享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落地的歷史機遇,更加主動與外部對接,建設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合作機制,推動廣西加快形成面向東盟更好服務“一帶一路”的開放合作高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

作者:楊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