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論文
時間:2022-05-20 10:06:00
導語: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狀況;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管理的中長期政策;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呈現下降的趨勢、歧視偏見、國家的就業政策、不健全的勞動力市場以及鄉鎮企業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降低、將“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的財政支出”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建立一些適合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技能培訓中心、“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將“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的臨時戶籍和檔案”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等,具體請詳見。
據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小組的研究,中國的勞動力80%在農村,農村約有5億勞動者,而農業資源僅能容納1.5億,加上近幾年的鄉鎮企業容納1.2億,外出打工經商0.5億和從事多種經營0.2億,農村尚存在1.6億剩余勞動力。由此可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隊伍之龐大,如果有一系列健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管理方案,那么它將促使這些勞動力資源發揮積極的作用,并能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對國民經濟駛入良性循環軌道和健康發展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狀況
1、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呈現下降的趨勢。
在對全國30個省(區、市)6萬多農戶、18萬多農村勞動力進行的抽樣調查,2001年,我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為18.6%;當年農村轉移勞動力占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為4.54%,當年返回到農業的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4%,增減相抵,2001年凈轉移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為3.14%,比2000年下降4.6個百分點。據此推算,2001年農村外出勞動力為8961萬人,當年轉移農村勞動力人數為1514萬人。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呈現出:中部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比重高于邊遠地區,山區、丘陵地區的轉移速度高于平原地區,省內轉移就業比重上升快于省外、鄉內轉移人數增加,主要向農業、工業、商業飲食業和服務業轉移,在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兼業性,轉移的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而且呈現下降的趨勢等特征[吳亞軍等,2004]。
2、歧視偏見、國家的就業政策、不健全的勞動力市場以及鄉鎮企業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降低等是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呈現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
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呈現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深蒂固的二元經濟結構。長期以來城里人對農村人都有歧視偏見,認為農民工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低下、文化素質差、生活習慣不好等等由于出身形成的尊卑貴賤觀念;另一方面則是一部分城里人認為農民工搶他們的飯碗而產生的反感和仇視。二是就業政策性偏見。農民工長期受戶籍制度、國家的就業政策等一系列限制,國有企業必須先安置下崗職工以維護社會穩定,而排斥農民工等。三是勞動力市場缺乏健全完善的中介組織。由于信息阻隔、渠道不暢,目前有8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不是通過政府或民間職業中介組織謀取職業,而是通過親戚、朋友等渠道尋求職業。四是鄉鎮企業萎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在減弱。在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發展迅猛,給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鄉鎮企業逐漸萎縮,其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也在逐漸降低。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管理的中長期政策
(一)從優化和儲備勞動力資源來看,應將“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的財政支出”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
1、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建設重點應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
農村剩余勞動力實質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財富、寶貴的勞動力資源。外企的進入就是沖著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而來的。從優化勞動力資源供給的角度看,要把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作為我國中長期就業政策的核心,這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百年大計[王勝謙,2005]。農村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決定了將以比人口自然增長率更高的速度增長。從我國長期的就業形勢看,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一只籠中之虎,它所帶來的壓力比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更大,我國中長期就業戰略必須把農村就業問題放在首位。雖然農村剩余勞動力非常豐富,但其文化素質、技能較低,但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智力因素日漸取代體力因素成為勞動的價值所在,沒有知識的勞動力,只能是經濟發展的負擔。所以,要使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不是負擔,“教育和培訓”是一國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加大對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不僅可以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從而保證經濟的長期增長,而且將對就業狀況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已成為各國就業政策的重要支柱。
發展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村后續勞動力自身的文化素質,為其職業教育打下基礎;發展職業教育是提高農村后續勞動力技能。現在已出現低技能勞動者就業難,大學生就業難,而高級技工卻供不應求的現象。出現這一怪現象主要是因為國家對職業教育投入不夠致使我國的職業技術院校以及在校生數量呈萎縮趨勢。
2、為適應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應建立一些適合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技能培訓中心。
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要求勞動力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授教育水平低,要其自身依據勞動力市場需求來調整和改進技能是很困難的,所以應建立一些適合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技能培訓中心。類同我們已建立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培訓中心一樣,持有下崗證可免費參加一系列的技能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技能培訓中心的籌建與開辦應有國家財政支持,凡是持有農村外出就業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可免費參加一系列的技能培訓。
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技能培訓中心如何建立?通過對目前經濟發展狀況和勞動資源需求的分析研究,本人認為:第一應在各大中型城市勞動就業中心開展一系列本地區需要的各種中高級免費技能培訓,以便外來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機會提高其技能,適應當地產業發展的需要。第二應在靠近農村的縣、鎮辦理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證的相關部門開展一些中低級免費技能培訓,以及對本地區農村勞動力本身擅長的技能進行更高級的免費專業培訓,便于向外有目的的輸送。第三在鄉鎮以各種形式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中介組織,逐步改進和完善包括就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技工需求培訓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及時準確的就業信息,以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主要通過親戚、朋友等渠道尋求職業的現象。
(二)從勞動力市場供給的科學性來看,應將“改變我國的用工制度,實行同工同酬”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正規部門的就業幾乎完全被城市居民壟斷,進程農民工沒有資格競爭這些工作職位,因為這是國家的用工制度。由此產生的后果之一是造成這些部門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后果之二是這些正規部門工資水平相對其效率而言太高,相對于社會勞動力供給充足的情況顯得更高,扭曲了要素資源價格,使得國有企業被迫紛紛采取減人增效及資金密集,加劇了城市失業。有不少工作并沒有什么技術可言,如果讓進城農民去干,他們要求的工資要低的多,也會干得好的多,企業的效益也會大大提高。比如長虹集團之所以數次挑起彩電
">“價格大戰”,原因在于它的員工中有一半以上總數達2萬多人的農民工,正是這些廉價肯干的農民工,使長虹集團的產品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國有企業。
(三)從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應將“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
提高農村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量可通過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和鄉鎮企業,以緩減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通過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農村非農產業轉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農村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實現了“離土不離鄉”的過渡發展模式,并為以后的“離土又離鄉”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鄉鎮企業至今已吸收了1.2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大減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因此,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調整鄉鎮企業的產品結構,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行業,鼓勵發展勞動密集項目,繼續增加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吳亞軍等,2004]。
(四)從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流動性來看,應將“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的臨時戶籍和檔案”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
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應結合城市戶籍、檔案制度進行管理。對素質較高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長期外出就業應在就業當地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相應的臨時戶籍和檔案。以便失業后再找相應的工種時,用人單位了解以前的就業簡歷,擇優錄取。這樣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外不僅可以找到自己擅長的收入較好的工作,而且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其具體的辦法可參照城里的下崗職工或大學生畢業后未找到工作,將其戶籍和檔案交到當地人才交流中心,以后再轉到新的就業單位。
三、結論
綜上所述,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外出就業管理體系。在這個管理體系中其核心主要是建立以下一些中長期政策。(1)從優化和儲備勞動力資源來看,應將“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的財政支出”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2)從勞動力市場供給的科學性來看,應將“改變我國的用工制度,實行同工同酬”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3)從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應將“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4)從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流動性來看,應將“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的臨時戶籍和檔案”作為一項中長期政策來貫徹實施。通過這些中長期政策的實施可促進農村經濟在務農、外出就業、回鄉創業都有新的經濟增長點。
- 上一篇:大學生在讀思想匯報
- 下一篇:勞動保障局落實科學發展觀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