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經濟經營效率提升論文

時間:2022-06-01 11:42:00

導語:農村合作經濟經營效率提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合作經濟經營效率提升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定義;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類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農民合作組織目前存在的問題;綜合評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建設健全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模式對于提高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經營效率和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組織性質的分歧、組織形式的區分、關于組織范疇的維度、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興趣、合作組織缺少法律法規的支撐、學術界從多方面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理論界大多從經濟學意義探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具體請詳見。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新農村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組織形式也由過去單一意義上的合作社發展到今天新型的組織形式。同時,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也逐漸形成了比較明晰的思路,這就是十七大報告在論述統籌城鄉發展時指出的: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從這個意義上,建設健全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模式對于提高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的經營效率和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和新發展,學術界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旨在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現有研究的共識和不足。

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定義

從現有文獻資料的總結來看,目前學界對于農村經濟組織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常用的有農村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中介組織等諸多稱謂。此外,對于名稱的內涵界定也有著不同的研究。

首先,組織性質的分歧。有學者認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民自己聯合、民主管理、團結互助的非營利性的一種經濟形式。但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民聯合自助,約定共營的一個企業形式的法人經營共同體,各“合作人”是具有私人財產和分戶經營的單位。王禮力等則進一步認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民為增進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組織,存在著組織和農戶之間剩余利益的分配。而潘勁等則認為,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介于社會團體和合作企業之間。

其次,組織形式的區分。多數學者的研究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進行了區分。現行《憲法》第8條第一款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由此可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有著本質上的區分,前者呈現出了農村區域一般特征,是以集體所有制經濟為基礎的;而后者是農民自愿加入,是私有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

再次,關于組織范疇的維度。有學者通過區分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較系統地論述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概念,即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指有關農業以及農村二三產業中經濟關系和從事經濟活動的合作經濟組織,該組織采取自愿加入原則,實行民主管理,具有獨立財產權。目前,學術界廣泛研究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多集

中于農業,還未涉及農村中的二三產業的合作經濟組織。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類型

各地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和運行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組織類型和組織模式。按照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組建和運作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主體,張學鵬等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分為政府主導型、能人主導型、公司主導型和專業合作社四種形式;劉德春將其種類分為農民協會、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組織。總的來說,通過不同學者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類型劃分,雖然有名稱和形式的差別,但是都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于加強農村產業化經營模式進行了肯定。

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興趣,大部分學者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歸納為連接政府、市場和農民之間的橋梁。陳永平指出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具體含義:宗旨是為全體的組織成員服務,為組織成員謀取更大的利益;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效率,提高合作經濟組織在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組織規模的擴大,是為了使合作經濟組織更加富有生命力,在市場競爭中更加具有競爭優勢。也有學者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進行了多方面的歸納,張屹立等認為,非政府組織擔任了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社區以及農民之間的溝通和農村社區社會資本凝聚的作用。此外,徐頑強等認為,研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視角應從本質上出發,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應該是連接農業資源和市場的紐帶。

四、農民合作組織目前存在的問題

現實表明,盡管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具有若干鮮明的制度優勢,但在全國范圍內仍發展不足,存在不少的問題。目前,學者們主要從外部制度供給和內部自身結構兩方面對農村經濟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從外部制度供給來看,部分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導向作用,法律地位不明確。夏英指出,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外部環境,在兩方面存在較大局限性:一是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不完善;二是合作組織缺少法律法規的支撐。有學者從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方面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表現為明顯的行政主導態勢,行政色彩濃厚,合作屬性淡化,不能有效維護農民利益。張曉山則進一步指出了政府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消極因素所在,主要包括對合作資金的管理不規范;部門利益影響組織資源的整合;單純下指標,定任務,影響組織運行效率。從內部自身結構來看,當前大部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內部管理松散,發展機制不完善,缺乏嚴密的組織結構。同時,由于農民長期生活在“小農經濟”的習俗環境中,其自身存在一定的思想和認識局限性,忽略了對財產的權利意識和參與管理的義務,缺乏人本理念。另外,一部分學者也指出,現行合作組織的服務、協調能力不強,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生產和進入市場的能力有限,且具備一定的封閉性和排他性,難于適應市場資源配置的要求。

由此看來,學術界從多方面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從外部環境而言,學者們主要從市場經濟、法律構建、政府角色等視角分析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面臨的問題所在。從內部結構來看,學術界主要關注的是組織的結構、成員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但是,從研究目標來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還屬于政策性研究,僅僅是從政策制定層面展開對現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問題的分析,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

五、綜合評述

綜上可見,學術界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以下方面初步達成共識,但現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研究的視角上,目前理論界大多從經濟學意義探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而從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法學等視角研究的成果較少,不利于人們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全面把握和了解;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規范分析為主,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第三,在研究內容上:一是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定義,嚴重影響了人們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本質特性的認識,制約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政策層面的研究;二是現有研究偏重對浙江、江蘇、山東等發達地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研究,欠發達地區及落后地區研究較少;三是關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生和發展的研究大多從自身內部結構、外部環境等微觀層面展開,而沒有將其放到整個農村社會系統中考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足。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村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村其他社會要素相互關聯,所以我們必須將其放到整個村社會系統中去考察研究,理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村基層組織、鄉村政權組織等之間的影響關系;四是現有研究大多集中探討某一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如農民協會組織、股份合作制組織等,個性研究未能有效上升為共性研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內在規律性的研究尚不深入。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永平.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化發展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11.

[2]王鳳青.對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