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村金融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增長論文
時間:2022-12-29 04:48:00
導語:發展農村金融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增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金是經濟發展的血液。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大量有效資金的投入。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本要素配置制度,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經過不斷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的農村金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功能、商業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的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從總體上看,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發展相對滯后,農村金融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金融中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有必要對農村金融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體系;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難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村金融機構不健全
1.農業銀行收縮經營范圍,對農村地區的貸款減少
由于進行市場化的改革,農業銀行的經營戰略進行了調整,撤并大量的基層分支機構,把經營核心轉移到金融資源聚集的城市,對農村的放款大幅減少。
2.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較為單一
農業發展銀行是面向農村的政策性銀行,但是農業發展銀行主要從事糧棉收購貸款發放,其他業務拓展緩慢,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較小。
3.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不佳,難以發揮支農主力軍的作用
在商業化改革導向的影響下,農信社貸款結構同樣表現出日趨嚴重的“非農化”和“城市化”傾向,再加上省、市、縣聯社壟斷格局的形成以及內部人控制的“體制鎖定”,完全有可能再度限制農村內部金融競爭的發展與滿足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金融需求“主力軍”作用的發揮。
4.郵政儲蓄銀行業務亟待快速進展
郵儲銀行自成立以來,由于制度設計上的先天缺陷,使得郵儲銀行在開辦以來,就成為了農村資金的抽水泵;另外郵儲銀行面對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業務利率高、審批嚴、授信額度小,削弱了郵儲銀行為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
5.其他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大客戶的資金需求
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小型金融機構資金規模小、在融資上難度較大,匯兌、結算比較困難,無法滿足貸款大戶的資金需求。
(二)農村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和農村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領域不斷擴大,需求結構不斷升級,需求項目不斷增加,需求整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地區,農戶和企業能夠享受到的金融服務,主要是來自于正規金融機構,但是這些金融機構提供的主要是傳統的存、貸、匯業務,而信托投資、咨詢、理財、資本營運、外匯業務、票據業務、網上銀行等業務在廣大農村地區難以開展。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適應農村經濟社會和農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的問題仍然突出。必須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進一步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可持續的有效資金投入,創新和完善涉農金融服務新機制新體制,不斷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讓農民得到更實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發展。
(三)缺乏財政及貨幣政策對農村金融的正向激勵
農業作為一個弱質產業,受自然環境和市場的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的周期長、生產效率低下,使得投入的資金不能較快地形成投資收益,制約了投資主體的投資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完全通過市場進行調節,必然導致農村資金的非農化,因此國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介入是必要的。而我國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的絕對額由1978年的150.66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5955.5億元,增長了38.5倍,但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卻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8年的9.54%。支農資金比率偏低、支出結構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通過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經濟,從而實現政策目標。但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不健全、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的調整、農村信用體系的缺失都導致了貨幣政策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
(四)農村金融保障體系不健全,不利于農村金融風險分散與轉移
1.農業保險亟待建立
農業受到來自于自然環境和市場兩方面的風險,使得農業成為低收益、高風險的行業,亟待保險的支持。但是我國的政策性保險的政策支持不足,目前農業保險主要屬于商業性保險。考慮到農業的雙重風險和低收益,商業性的保險機構不愿涉足農村地區。農業保險化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和信貸風險的作用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既抑制了農村金融有效需求的產生,又阻滯了農村金融有效供給。
2.貸款擔保體系不健全
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有效信貸投放不足,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擔保問題。我國目前農村信貸擔保體系不健全,信貸擔保中介組織發展滯后,政府對信貸擔保的政策性支持不足,農村有效抵押物的缺乏等,使得農村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增加,惜貸現象嚴重,最終的結果就是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因此加快構建農村信貸擔保體系應成為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一項重要任務。
(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落后,制約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金融生態環境是農村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農村金融運行的支持,是農村金融商業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我國目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總體較差,主要表現在金融法制環境不佳、信用體系缺失、風險防范不健全、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落后等。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與農村金融的發展不相適應,阻礙了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及支農作用的最大發揮。
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一)構建多元化競爭性的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合理的分工協作,為農村經濟提供多層次的信貸支持
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三農”要求的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各有定位、功能互補、適度競爭的多層次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1.發揮農業銀行的國有商業銀行作用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應當充分發揮農業銀行在農村地區的主要作用。農業銀行應當發揮國有商業銀行資金充裕的優勢,網絡優勢、人才優勢,制定符合農村實際的信貸管理方案和信貸政策。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重點支持農業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資金需求較大的企業進行信貸投放,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量和占比,為“三農”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2.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功能
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的銀行,應體現政府政策意圖、成為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金融機構分工的基礎上對農業發展銀行重新進行職能定位,明確農業發展銀行的支持重點,強化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的支農功能,承擔起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
3.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發揮支農主力軍的作用
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入推進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和自我約束。農村信用社應當按照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牢固樹立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拓寬服務領域,改善服務方式,增加服務品種,增強服務功能。
4.加速發展郵政儲蓄銀行的業務
從滿足廣大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基礎金融需求,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角度出發,郵政儲蓄銀行的農村網點要從服務“三農”的大局出發,農村網點要通過完善功能,充實業務,加強與政策性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全面合作,進一步加大郵儲資金支農力度,進一步擴大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滿足度。
5.拓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
加強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的融資渠道,鼓勵民間資金等其他資金的進入,降低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拓展小型金融機構的業務種類,使得小型金融機構能夠在農戶、農村小企業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
(二)創新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各類金融機構應該深入研究農村金融的發展規律、農村經濟的發展特點、農戶和農村企業對資金需求特性,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開發貼近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為農戶和企業提供安全、便利、質優價廉、多樣性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質量,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多元化需求,為農村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創新業務管理流程,不斷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優化業務流程、簡化信貸手續、降低信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推出一系列包括貸款、承兌、貼現、信用證、理財、咨詢、網上銀行等綜合性服務產品;加強各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進行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金融機構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三)完善農村金融的政策體系,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
要合理運用財政杠桿,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等,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引導和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信貸投入,促進農村金融的健康持續發展,支持農村經濟增長。加大財政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支農信貸投放的杠桿效應。將財政資金采用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減少政府的直接投資,提高資金的周轉使用效率;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對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利息收入的營業稅等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降低金融機構的營業費用;適當放寬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的呆賬核銷條件;設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完善財政支持下的風險分散機制。
(四)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的保障體系,完善農村金融風險分散與轉移機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體系,能夠分散與轉移農村金融風險,進而促進金融機構的發展,使金融機構可以持續增加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放。
1.建立農業保險機構
建立以農業保險為主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專門機構,完善政策性保險機構的發展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簡化理賠程序,逐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和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涉農保險,建立支持農業保險的政策體系,將農業保險納入農村政策扶持體系。對農業保險業務稅費予以減免優惠,允許其在稅前列支農業保險準備金,對經辦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機構適當減免所得稅。
2.完善貸款擔保體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信用擔保中介組織,建立政府扶植的、多方參與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可以嘗試建立地方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資金共同組建農業擔保公司或擔保基金,為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融資提供擔保。針對農村貸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現狀,應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積極探索和開展農村抵押擔保制度創新。建立對“三農”信用擔保機構的成本與風險轉移、分擔和補償機制,幫助其健全風險準備制度,并適當減免相應稅費,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有效增加涉農信貸投放。
(五)構建良好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并不完全是由于農村金融的不發達而引起的,但是如果農村金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必將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支持農村經濟的建設。完善農村金融運行的法律環境,健全法律法規的建設,提高執法的力度,確保農村各經濟主體利益;加快推進農村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服務的自動化水平和效率;提升農村各類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風險防范及風險控制的能力;加快農村征信體系的建設,提高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保護貸款人和守信農戶雙方的利益,實現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施文藝、李衛斌.新農村建設的金融體系探討[J].特區經濟.2009(7):162-164.
[2]冀賀強等.金融抑制背景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4):61-63.
[3]成思危.改革與發展.推進中國的農村金融[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徐忠.金融多元化.農村金融改革繞不開的主題[J].西安金融.2007(1):12-17.
[5]任輝.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北方經濟.2006(04):72-73.
[6]莊榮盛.新農村建設亟需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J].上海農村經濟.2007(6):12-15.
- 上一篇:網絡人機矛盾與思想政治教育透析論文
- 下一篇:非專業計算機課程的分層教學透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