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品在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問題
時間:2022-09-06 10:09:35
導語:金融產品在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多種金融機構對農貸款支持余額年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戶發展生產、擺脫貧困提供了有效的幫助,但是也存在涉農金融產品種類不足、貸款量小等問題,極大地阻礙了農村改革發展和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1金融機構和產品服務農村經濟現狀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全面放活,國內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支持農業發展金融體系。按照提供貸款的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字號的金融隊伍,如各種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這類主體提供的支農金融產品主要是支持新農村建設,如農田水利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等,主要發揮著金融支農的“主動脈”作用。一類是地方隊的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小微金融機構,主要發揮著金融支農的“毛細血管”作用。在農村金融產品方面,各類金融機構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實際,積極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擴大農村各類小額信用貸款和貸款擔保的覆蓋范圍,涌現了農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小型農田水利質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涉農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農業專利權質押貸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集體林權抵押貸款、“信貸+保險”產品等在全國范圍內通行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產品,取得了良好的金融支農效果。另外,隨著扶貧開發的深入,金融機構還創新開發了光伏扶貧貸款、扶貧托管貸款、“富民生產貸”、讓利貸等一大批信貸產品,培育了“金融+產業+貧困戶”“金融+來料加工村+貧困戶”“金融+目標價格保險+貧困戶”等扶貧模式,突破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制約。截止到2015年末,除了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及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外,全國已經設立3000多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1652家,涉農貸款公司314家,農村新型資金互助社2316家,開發出金融產品二三十種,累計存款余額達到6112.3億元,是2010年的2.1倍;涉農貸款余額5347.6億元,是2010年的2.6倍。
2農村金融產品支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開展小額信貸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較少
目前,在國內只有少數金融機構提供涉農信用貸款,包括中國農業銀行在內的商業銀行以營利為目的,不愿將資金投入期限長、見效慢的農業項目,紛紛“回城”;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內涉農政策性銀行,功能較為單一,主要是為農業開發提供貸款支持,無法為農業生產貸款提供金融服務;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基于追逐利潤和風險控制的企業經營理念,更主要是為農業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提供信貸支持,對普通農戶的小額貸款支持一般不開展;即便“土生土長”的農村信用社,由于各地情況不同,放貸業務下限也不同,在部分地區,3萬元以下的涉農貸款基本不再受理,大部分農業貸款需求仍得不到滿足。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貸款,從銀行貸不出來,農村各類經營主體只好尋求其他融資途徑,主要是向農資經銷商賒賬、向親朋好友借錢、民間借貸等三種方式解決。其中,民間借貸不規范、利息高,容易引發債務糾紛。
2.2貸款期限短、利率高阻礙了農戶的借款積極性
當前,除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性貸款及對農業龍頭企業貸款的年限較長外,各金融機構提供的涉農金融產品貸款期限一般時間較短,多在1~2年時間,有的金融產品貸款期限只有半年時間。當前農業生產,如種養殖業等,一般基礎性設施投入較大,收回成本多在兩年以后,而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到期后,多數農戶不得不拆西墻補東墻,匆匆忙忙將貸款還上,導致農戶繼續投入資金乏力,有的甚至資金鏈斷裂,不得不終止相應的農業生產投入,半途而廢。另外,當前國內各類金融產品的貸款一年期利率一般在8%~10%之間,與城市小額貸款相比,利率提高3~5個百分點,過高的利率導致許多農戶想貸而不敢貸,望而卻步。
2.3有效抵押缺失,聯保體缺乏實際擔保能力
當前,除了政策性農業貸款外,農村金融產品信貸大多數實行聯保聯貸形式,即需要貸款的3~5戶農戶或農業企業聯合起來,互相擔保,按照聯保聯貸的產品設計形式,每個聯保農戶,在法律上都對聯保小組內每個借款人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當一戶農戶出現貸款還不上情況,其他農戶要共同為此農戶償還債務。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旦農戶出現還不上借款的情況時,其他聯保農戶往往相互推諉,拒絕承擔聯保責任,而在強制執行時,由于農戶只有宅基地和住房等財產,但基于基層穩定的考慮,一般都不能執行。
2.4信貸風險防范能力較差
辦理貸款手續時審查不嚴,金融機構在辦理農戶小額貸款手續過程中,根據村委會和農戶提供的信息得出的信用評級,然后憑借借款人的身份證明和印章辦理借款手續,表面上看,通過信用評級、借款人申請-審核等程序,手續非常嚴謹、完善,但實際上因農戶貸款證一旦轉借他人、被他人盜取、騙取,就形成冒名貸款,極易形成貸款風險。貸后貸款管理滯后。涉農貸款后,一般可以自由支配,有的甚至拿了貸款去放高利貸,或者高消費,而地方金融機構貸后一般不再檢查貸款的用途,導致還款風險壓力加大。
3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之路
3.1創新農村金融信用貸款產品
鼓勵各金融機構加入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來,加大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明確貸款對象、貸款用途、產品設計等業務要點,在貸款期限、額度、利率、擔保、風險等方面加大創新和支持力度,盤活農民土地用益物權的財產屬性。有效增加農業生產的中長期信貸投資,延長農村金融產品貸款期限,切實為農戶提供符合農村實際且能貸、好貸的貸款產品。針對農戶的農業生產,可推出“苗木花卉經營貸款”“種子化肥經營貸款”“農民合作社貸款”“糧食收儲貸款”等小額金融貸款產品;針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小額貸款,可推廣“貸易達”“倉貸通”“銀企通”等信貸品種,推出土地整治貸款、水利建設貸款、興農蔬菜大棚建設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社區通貸款等“銀行+合作社+農戶”模式貸款。
3.2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建議通過打造“一庫一系統+村民自評”模式,規范開展對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定工作,將信用評定結果與貸款授信結合起來。對信用等級較高的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的正向激勵機制。特別是對農戶和經營主體的家庭成員基本情況、房屋面積、種值養殖、機具設備、經營收入、生產支出、信貸需求等信息逐步評定起信用等級,并加載到人民銀行征信數據庫,為開展信用互助業務試點提供準確、可采納的信用信息,解決了農民合作社信用互助征信難等問題。
3.3開展農村各類產權抵押貸款
目前,國內大部分農村還沒有開展農村各類產權的抵押貸款業務,導致大量財富積壓于民間,老百姓守著不動產無法像城市居民那樣進行抵押貸款,缺錢花。因此,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農村各類產權抵押貸款業務,豐富抵押方式,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水權、林權、農業設施、大型農機具及農村房屋等抵押貸款業務。特別是農村房屋抵押貸款,潛力很大,由于房屋價值高、易處置,銀行對這種業務便于推廣。
3.4完善農村金融貸款風險防范機制
加強對貸款客戶的識別以及建立風險防范措施,強化貸前調查工作,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戶貸款貸后管理責任制。成立融資擔保基金和擔保公司,建議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縣級融資擔保基金,有效緩解當前農村可抵(質)押資產匱乏,農民創業致富信用貸款融資擔保難等問題。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擔機制和風險準備金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報道質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爭取開展“保險+期貨+農產品”試點。
作者:楊茜茜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徐薇.我國農村金融產品創新體系構建研究[J].對外經貿,2013(06).
[2]丁志國,張洋,覃朝暉.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政策效果[J].農業經濟問題,2016(01).
[3]張樂柱,曹俊勇.農村金融改革:反思,偏差與路徑校正[J].農村經濟,2016(01).
- 上一篇:農村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及影響
- 下一篇:房地產經濟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