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

時間:2022-04-01 09:30:07

導語:精準扶貧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準扶貧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

【摘要】2020年,中國進入全面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這是一個關鍵時期。如何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這要求我們要在新時代的精準扶貧中做出更多嘗試。

【關鍵詞】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發展路徑

精準扶貧已經取得很多成果,我們要在新時代做出更多的努力,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態度和著眼長遠的戰略眼光,完善推進穩定脫貧的機制,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一、在精準扶貧中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一些駐村干部分享會上,可以發現駐村工作隊和群眾共同發力,結合當地實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經常開展技術培訓,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耐心細致做好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教育引導和思想工作,積極解決問題,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實施精準扶貧有助于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二、貧困農村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缺乏產業支撐。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是根本。鄉村發展缺乏支柱性的產業,必然面臨窘境。村民想致富但沒項目,引不來投資。支柱性產業不是賣一些水果、推廣當地特色產品那樣簡單,如果缺少規劃,肯定發展不起來。有了支柱產業,才能自己造血,最終擺脫貧困。如何在深度貧困區找到一個“短、平、快”的產業項目,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致富奔康,是各級各部門聯系幫扶的一大難題,也是農(林)業專家及技術人員把脈問診的重要課題。2.勞動力大量外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外流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化進程中高收入的吸引下大量外流,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兒童。有的甚至全家進城,老房子無人居住。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相比,年輕人一旦進入城市,只要能生存,就不想再回去。相關調查顯示,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為57歲,最大84歲。一旦高齡勞動者感到力不從心,就會出現“拋荒”“粗放經營”“廣種薄收”甚至“只種不收”等消極現象。如何幫鄉村留住人氣,如何讓年輕一代回鄉村,這是值得每一個駐村干部思考的問題。

三、推動貧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強化思想幫扶。精準扶貧,除了經濟幫扶,更要在思想上幫扶,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缺乏脫貧動力的“精神貧困”“思想貧困”嚴重影響我國扶貧脫貧的政策效應,不僅阻礙脫貧攻堅的順利進行,也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從實踐中可以發現,在不少貧困地區,一些過去潛伏深層的問題和矛盾,不僅逐漸開始凸顯并且成為影響和制約扶貧脫貧的重要因素。因此,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提升脫貧質量,必須認真分析解決“精神貧困”“思想貧困”問題,必須更加重視“精神扶貧”和“思想扶貧”,才能提升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才會提升扶貧脫貧的內在質量和水平。2.推動經濟體系建設。要充分認識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建立經濟體系。加大政策引導,規范產業發展。首先,完善產業規劃引導。一方面,要規劃扶貧產業的布局和結構,創新發展思路,將產業扶貧放在縣域的經濟發展規劃之中,并與縣域優勢產業相融合、相輔相成。同時,應科學規劃支柱產業發展,并大力引進和發展二三產業。另一方面,要進行產業更新,新老產業更替方面的協調規劃要實事求是,著眼實際情況的同時還要具有長遠的發展眼光,結合縣域自身的地區特色,引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發展。其次,因地制宜出臺區域產業政策。進行產業扶持要選擇發展前景較好、發展潛力大的產業,同時也應與地區特色以及地區優勢相融合,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最后,堅持在金融方面進行創新。要根據扶貧產業的特點,探索出新的信用貸款方式和模式,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最大程度地發揮金融機構在扶貧產業中的作用,引導扶貧產業快速發展。3.加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投入。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涉及民生。道路、電力、飲用水、住房和人居環境等是保障現代生活水平的基礎性條件。而越是在偏遠、貧困地區,這些條件就相對越差,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則會造成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無法保障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并且會進一步引發其他生活與發展條件的匱乏和不足,包括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無法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實現人的現代化,使貧困地區脫貧更加困難。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人居環境的改善是貧困地區徹底脫貧的基礎性條件,是關系到人的生存生活質量和發展質量的關鍵性要素,也是使貧困地區穩定脫貧、不再返貧的重要保障。4.利用“互聯網+”助力脫貧。處于精準扶貧的攻堅克難階段,駐村干部一定要了解當地的短板和弱項,補短板,強弱項。可以利用“互聯網+”模式發展鄉村經濟。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脫貧思路的創新愈發顯得重要。可以嘗試利用“互聯網+”來助力農民脫貧,使幫扶網絡化、多樣化。5.重視發揮傳媒宣傳作用。集合傳媒的力量打造精準扶貧媒體聯盟,把政策宣講送到田間地頭,把黨的聲音傳播到群眾心里。加大精準扶貧工作宣傳力度,報道扶貧工作先進典型,宣傳扶貧政策,運用融媒體讓貧困戶的農產品搭上媒體快車,助力精準扶貧。

四、結語

近些年,精準扶貧取得很多成果,我們要探索新的途徑去解決鄉村經濟發展問題,不僅要扶貧,還要扶志,這應該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曹光四,張啟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化的新視角[J].調研世界,2015(5):9-12;

[2]熊啟靖,過建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土地產權制度改革[J].農村經濟,2017(6):59-63;

[3]司曉麗.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題淺析[J].商業經濟,2017(1):11-12.

作者:胡玉琴 單位:疏附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