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研究

時間:2022-05-07 11:02:13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研究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環境法治建設則是保障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為了追求西部區域經濟與環境法治建設的協調發展,本研究旨在厘清多元主體利益的博弈關系,即“環境沖突與環境主體的緊張關系”“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的契合與促進關系”“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損益邊緣化的補充關系”,通過分析西部區域經濟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中最難處理的問題,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西部區域;經濟;環境法治建設;關系

西部地區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點區域,西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求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的經濟增長,環境法治建設則是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手段,二者的協調關系決定了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程度,既要明確發展目標,又要采取合適的“協調”手段。經濟水平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總量持續增長雖然大幅度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凸現了生態規律的作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隨著生態利益的重要程度日益提高,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政府需要解決環境法治建設過程中暴露的外部性問題,調整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一、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的含義

西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資源和環境的支持;合理有效的環境法治建設不僅能維系資源,制約環境開發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過度開發,而且是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不是各自獨立發展的關系,而是多元、協同以及合作發展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質基礎,后者是影響前者的重要因素,二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協調發展、互進互補。

二、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主體關系

(一)政府與公眾的關系。政府是維護國家安全、消除社會隱患、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國民生產能力、優化社會結構以及研究社會現象的特殊機構,是國家公共行政權力的象征、承載體以及實際行為體,以全面保障社會公眾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服務目標[1]。政府是環境法治建設的一大主體,其面對環境問題的宗旨和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環境法律關系的走向。公眾指一定的人群,具有排己性與排他性。公眾在面對環境問題時一般存在三種態度,一是積極態度,持此態度的公眾愿意積極解決環境問題并為此放棄部分利益;二是消極態度,持此態度的公眾多為環境問題的制造者,不會為了環境利益放棄個人利益,環境外部性問題在此類公眾中最為明顯;三是獨立態度,持此態度的公眾對于環境問題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處于漠然狀態,特定情形下有可能向前兩種態度轉化,方向不定。在環境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政府與公眾按照環境問題的態度產生三種關系,一是順意關系,公眾不僅思想上積極支持政府的環境政策和方針,而且行動上積極配合政府的環境工作,能夠促進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逆意關系,由于政府制定的環境政策或方針觸碰到個體利益,使得一部分公眾對政府的各種政策持反對態度,也不配合政府的環境治理行為,阻礙了政府的環境治理進程。三是獨立關系,公眾對于政府的環境政策和方針漠然處之,在環境問題不影響個人利益的情形下,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政府行為;如果解決環境問題能夠帶給個人利益,則雙方走向順意關系,如果影響個人利益,則雙方走向逆意關系。(二)公眾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以營利為目的,是運用各種物質要素組織生產,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經濟組織。外部性環境問題更多體現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出于營利的目的,企業不可能在無強制約束的情形下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企業與公眾在此問題上基本處于對立關系。環境法治建設過程中,企業是環境污染的主體和監管對象。當環境權益受到損害時,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態度會積極起來,能夠積極參與和解決環境問題,比如,舉報企業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參與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公眾的積極參與會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違法行為起到制約作用,有助于環境執法行為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與企業在環境問題上的關系較為微妙,二者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政府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服務目標,一方面,政府需要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稅收收入解決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保護公眾的環境利益,采取各種手段制止或懲罰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這在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導致企業利潤下滑。可見,政府既依賴企業生產帶來的稅收收入,又要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且制約企業的不當生產行為,環境管理的“度”十分重要。

三、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的關系與問題分析

(一)環境沖突和環境主體的緊張關系與問題。環境沖突是主體與對立方一種對抗性的互動過程,既包括人與自然的沖突,也包括人與人的沖突[2]。在環境沖突中,首先是人口數量過快增長和認知水平受限引起的自然環境破壞,導致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例如人為因素導致的自然災害;其次是環境資源匱乏引起人類內部對環境利益的爭奪,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西部地區不僅經濟發展水平滯后,而且環境承載力脆弱,環境沖突與環境主體的緊張關系表現為不同主體的利益沖突,環境問題三大主體根據利益目標產生了大相徑庭的環境資源態度,當某個主體出現環境破壞行為且涉及其他主體的環境利益時,就產生了環境沖突。具體而言,一方面,企業是環境沖突的主要制造者,在市場失靈且企業缺少環境保護動力的情況下,利潤最大化的終極目標極易驅使企業成為犧牲環境利益的急功急利者,不僅損害了公眾的生存利益,而且企業不承擔相應的責任,公眾只能承受由企業的環境損害行為帶來的健康損害;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地方經濟增長率和政績,地方政府可能維護企業的經濟利益而放棄一部分公眾的環境權益,導致政府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過程中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因環境問題不作為再次侵害公眾的環境利益。(二)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的契合。與促進關系及問題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的契合促進作用表現在前者為后者奠定了倫理基礎與科技基礎,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經濟發展為環境法治建設提供物質基礎,環境法治建設必須依托經濟發展才能不斷提高,經濟是環境法治建設的源動力。伴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社會在帶來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豐裕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對立關系[3],還催生了人類的生態倫理道德意識,為環境法治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第二,環境法治建設為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人類生態倫理道德意識的覺醒充分體現在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博弈中,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環境利益對于長遠的經濟利益有促進作用,也需要國家運用強制力保障法律規范推動和促進社會經濟利益結構的重建。由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發展的迫切性促使西部地區容易出現重視短期利益勝過長期利益的現象,導致環境法治建設被忽視或者“紙面法治”,這不利于西部區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三)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損益邊緣化的補充關系及問題。環境資源是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環境承載力的重要保障,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城市聚集作用會加速城市周邊生態環境的惡化,究其原因,大城市擴容和小城鎮聚集需要更多的土地供給,只能大量侵占農田、濕地以及原有的自然環境,如同城市的肺葉不斷切除,導致城市的環境承載力越發脆弱。在西部區域的城市進程中,工業企業既是經濟支柱,也是城市環境的污染來源,隨著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逐步退出城市中心,遷至周邊區域或中小城市。現階段,西部區域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賴第二產業,工業也是破壞環境最嚴重的經濟形式,大量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這給園區的環境基礎設施提出極高的要求,稍有疏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環境損傷。此外,當各類垃圾和廢水的排放量超出城市的處置能力時,只能向城市邊緣擴散,導致嚴重的“垃圾圍城”現象。事實表明,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呈現邊緣化現象,且越來越嚴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律在于產業梯隊轉移,即小城市承接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不僅承接了經濟發展的接力棒,而且承接了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且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主要承擔了中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任務,由于西部區域環境法治建設方面缺少詳盡的環境問題處置辦法和規定,加劇了環境污染的問題,事實證明,缺少標準的污染者付費原則使環境法治建設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平衡多元主體的利益,緩解環境沖突與環境主體的緊張關系。環境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爭斗,緊張關系也源于不均衡的環境利益分配,比如企業經濟利益與公眾環境利益、經濟可持續發展利益與短期收益。隨著環境問題頻頻爆發和公眾權利意識的崛起,政府應重新審視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帶來的社會損失,重新衡量環境和資源的價值,調整政府工作重點,嚴厲懲處環境污染企業,將環境利益放在經濟利益的同等高度。具體來說,西部區域應當加快環境法治建設的進程,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增加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應當以環境法治建設為導向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支持新興清潔能源和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由此達到優化配置社會資源、減少環境沖突、緩解環境主體緊張關系的目的。(二)利用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的契合點。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之間存在契合與促進關系,找到二者的契合點才能付諸實踐和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的統一。雖然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資源豐富、人口稀少,但是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因此,西部區域的環境法治建設必須契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盡量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避免出現為了經濟利益犧牲環境利益的情形。環境法治建設能夠有效推動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實現資源與環境保護的預期社會目標,通過持續、公平以及合理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構建人與人、地區與地區、當代與后代的公平價值規范。合理有效的環境法治建設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又能促進新能源和新技術,還能引導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使西部區域走上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道路。(三)慎重衡量環境污染損益等邊緣化問題,合理承接產業轉移。環境污染損益邊緣化問題在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尤為突出,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要正確認識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區域環境法治建設應充分考量負面影響,慎重決策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式和產能,制定出既符合西部區域環境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又能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損耗的法律法規與辦法,達到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是符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多元主體的協同關系是利益博弈的結果,最終會形成相對穩定的主體關系。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法治建設協調發展中最難處理的問題就是多元主體利益的協調,只有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才能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龔文娟.環境風險溝通中的公眾參與和系統信任[J].社會學研究,2016,(3).

[2]張保偉.利益、價值與認知視域下的環境沖突及其倫理調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8).

[3]柯堅.環境法的生態實踐理性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周一沁 單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