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回顧論文
時間:2022-09-22 11:00:00
導語:國有企業改革回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今后國企改革總的來說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新體制,基本完成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任務,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實現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國有資本管理體制基本完善,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現代企業制度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今后國企改革總的來說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新體制,基本完成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任務,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實現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國有資本管理體制基本完善,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一
從1978年底開始的國有企業改革,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2年,主要是放權讓利,探索兩權分離。第二階段是1993年起到現在,明確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不斷深化改革、完善新體制。
1978年前,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存在著權利過于集中的嚴重缺陷。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明確指出,應充分發揮中央、地方和廣大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充分發揮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讓地方和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并確立了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形式,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利益關系的國有企業改革方針,在企業內部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在企業領導體制上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做出了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決定,同年7月國務院又頒布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五個管理體制改革文件,刺激地方政府、企業員工和經營者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國有企業的盈利意識和發展意識,為逐步適應市場競爭初步奠定了基礎。但這一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仍居主導地位,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仍受指令性計劃的控制,因而這一改革對解決國有企業生機與活力問題的作用也是極其有限的。
198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又登上了新臺階。在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上,首次明確提出要使企業成為具有“四自”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實踐中,出現了承包經營責任制、租賃制、資產經營責任制、稅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試點,探索搞活企業的多種經營方式。1986年國務院提出,要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給經營者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企業經營承包制的普遍實行使企業初步完成了從面向計劃到面向市場的轉變,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并大大刺激了國有企業增產增收的積極性。但是,承包制也有重大缺陷,一方面承包過程中政企不分,另一方面承包制只有激勵沒有約束,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了,但所有權不能約束經營權。實踐告訴我們,國有企業改革不能以承包制為方向,必須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實行制度創新。
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并要求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要求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四自”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主體,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了微觀基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僅較好地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還進一步確立了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使國有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問題也得到比較徹底的解決。
2002年11月,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上,十六大提出建立出資人制度。并于2003年成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同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促進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使現代企業制度趨于健全。2007年開始進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之后,國務院相繼出臺了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有關的配套管理辦法,標志著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加強和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的階段。
中國國有企業經過多年改革和制度創新,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為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較強贏利能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國有經濟也不斷向能發揮自己優勢的重要行業和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并且站穩了腳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支骨干力量,主導著國民經濟的發展。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名單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349戶,占69.8%;實現年營業收人14.9萬億元,占500強企業收入的85.2%。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249家,占49.8%,實現營業收人5.09萬億元,占66.7%。2006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07家,占61.4%,實現營業收人6.59萬億元,占87.4%。[1]這些數據顯示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二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觸及面寬、涉及利益層次深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我們要冷靜地看到,國有企業改革仍然面臨一些改革攻堅任務,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精神,今后深化國企改革,完善新的體制,需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繼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是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從戰略上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和質量,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黨的十五大以來,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通過多種形式放開搞活了一批國有中小企業,關閉破產了一批扭虧無望的企業和資源枯竭的礦山。但當前國有企業數量仍然太多,達10萬個左右,主要是地方中小企業太多,它們仍然大量活動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很難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需要繼續進行資產重組等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央企業資產重組任務也未完成。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來,到2007年,已有95家中央企業進行了47次重組,企業數已從l96家減少到150家。[2]今后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就要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而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逐步退出;把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到2008年,長期積累的一批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任務基本完成;到2010年,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調整和重組至80—100戶。
2、深化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現代企業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和運營方式,也是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途徑。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戶數已過半,占70%左右,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尚未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特別是中央企業,目前150家中央企業中,只有10家左右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其余都是國有獨資,中央企業下屬子公司的股份制改制面2002年只占30.4%,2006年提高到64.2%,按照2006年數字,還有1/3左右沒有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目前,中央企業中有寶鋼集團、神華集團等19家企業按照《公司法》開展了董事會試點,成立了國有獨資公司,聘請了60多位獨立董事。即使這樣,還要進一步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股份制改革,實現股權多元化。可見,中央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任務還很重,要加快速度推進改革。
3、加快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
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并提出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黨的十七大又一次重申要“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現代產權制度不僅對于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具有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而且,它還作用于促進非公經濟發展和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作用于產權交易市場的培育,作用于法制建設的完善。它從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實際需要出發,其內涵之豐富,又大大突破國企改革領域,而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與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相對接、相適應。也就是說,相對于國企改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更帶實質性;相對于整個體制改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又比現代企業制度更具深刻性,更接近或體現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
4、深化壟斷行業改革
壟斷行業主要分布在國有經濟最集中、控制力最強的領域,壟斷企業幾乎都是中央大型骨干企業和國有支柱性企業。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已成為今后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深化壟斷行業改革重點是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并支持企業通過轉讓股權,增資擴股等形式吸引入戰略投資者或新的市場主體,促進股權多元化和制度創新。同時加強企業的監管力度,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并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壟斷行業在引入競爭機制的同時必須同政府的監管和社會的監督相結合,既要保證在安全、環保、普遍服務等方面的監管,又要加強對價格的監管,包括實行價格聽證制度等,以維護公眾的正當權益。目前公眾普遍對一些壟斷行業職工收入畸高、并為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構筑較高的進入壁壘、還有嚴重的收費高服務差效率低等問題存在著很大的意見,相信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引進和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這方面的問題會得到妥善解決。
5、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十六大明確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方針以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不僅組建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還制定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和與此相配套的規章,《國有資產法》也已開始于2007年12月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議程,進一步強化了出資人監管,在財務監督和風險控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開展了國有獨資公司建立董事會試點工作,并公開招聘中央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國有財產人隊伍,深化了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規范了國有企業改制和產權轉讓,避免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今后,國資委主要履行出資人職責,盡可能減少不屬于出資人該做的工作,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堅持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充分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和法人財產權,形成真正的董,經,監三者制衡格局。
改革歷時三十年來,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遠。尤其是目前,國有企業改革正處于攻堅破難階段。讓我們在十七大政策的指引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緊密結合我國不同改革發展階段的實際國情,把握方向,規范改制,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不失時機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保證國有企業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向前推進。
- 上一篇:縣委書記述職工作報告
- 下一篇:基層村級防疫員培訓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