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和諧的制度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8:57:00
導語:分配和諧的制度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分配關系和諧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被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它的實現需要以市場不斷完善和均衡作為必要條件。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宏觀經濟政策的不斷科學化是促進市場完善和均衡、實現分配關系和諧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工作的著力點。
一、引言
分配和諧指的是在社會新創造的產品或價值(即國民收入)的分配中人與人所結成的關系和諧。或者說,人們對于分配活動中自己所獲得的收入份額是滿意的或比較滿意的。收入分配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下進行的,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對應著不同的收入分配形式和分配原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需要的是按勞分配的分配形式和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需要的是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形式和原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堅持的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和原則。所以,制度設計對于收入分配能否實現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過渡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分配形式也由按勞分配形式過渡為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形式。同時,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實現分配關系的和諧,這需要我們通過制度變革,創造有利條件,完善市場機制,實現分配關系的和諧。市場制度的完善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的保障,所以,需要對法律制度作出系統安排,才能為分配關系和社會的和諧提供法律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分配關系的和諧是在市場均衡的狀態下實現的。宏觀經濟政策是促進市場均衡的重要手段,科學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是構建分配關系和社會和諧的政策工具。
二、分配和諧的市場制度
分配和諧的制度設計為什么要強調市場制度,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分配的社會經濟制度背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不僅社會產品作為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生產要素也要被作為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進行的,沒有市場機制的完善,就不可能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順利進行。所以,分配和諧的制度設計,首先要強調的就是市場制度設計。二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的分配和諧必須具備市場均衡的條件。市場機制完善只是為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但并不意味市場一定就是均衡的,同時,市場均衡又是實現先進集體交換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還需要在完善市場的同時,作出能夠實現市場均衡的制度安排。
市場機制的完善,一是要確立權利對等的市場主體。在商品市場上,生產者是供給者,消費者是需求者;在生產要素市場上,所有者是供給者,使用者是需求者。無論是供給者和消費者,還是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應該是具有對等權利的市場主體。市場主體的權利對等,不是行政賦予的,而是由所有權排他性的制度安排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的。供給者和消費者,或者所有者和使用者,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權,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誰也不能損害誰的權利,他們之間的權利就被認為是對等的。這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如果所有權缺乏排他性,消費者不需要交換就能占有或消費他人的商品,使用者不需要交換就能占有或使用他人的生產要素,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就是沒有必要的。所以,要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必須建立和健全所有權排他性的制度安排。二是要保障市場主體的充分競爭。供求關系的均衡、價格圍繞價值波動,都是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的。可以說,沒有市場競爭,就不可能有供求關系的均衡,也不可能有價值和價格的對立統一運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關系和諧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市場均衡,而沒有市場競爭,就沒有市場均衡,從而也就不可能有分配關系的和諧。市場競爭同市場壟斷是相對立的,不打破市場壟斷,就不可能有市場競爭。所以,需要建立一套突破市場壟斷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競爭。同時,除了運用行政法規和法律制度打破市場壟斷以外,還需要一定的促進市場競爭的現代流通方式。在我國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的本質特征就是行政壟斷。行業行政部門和地方行政部門為了保護本行業和本地區的利益,制定行業法規、地區法規,有意識地制造壟斷。突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壟斷,在維護市場競爭的同時,也就為促進市場由非均衡向均衡發展,實現分配關系和社會的和諧創造了條件。三是要保障價格能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市場機制說到底就是利益機制,價格作為利益調節的市場工具,它的作用原理與調節方式就是市場機制的重要內容。如果價格能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那么,它就有促使市場由非均衡狀態向均衡狀態過渡的作用。市場的非均衡狀態是一種既有生產者剩余,也有消費者剩余的狀態。生產資料所有者能夠占有勞動剩余產品,商品交換也不是等價交換,分配關系不可能實現和諧。市場的均衡狀態是一種既沒有生產者剩余,也沒有消費者剩余的狀態。生產資料所有者占有不到勞動剩余產品,商品交換也是等價交換,分配關系因而是和諧的。價格能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就能推動市場由非均衡向均衡發展,從而有利于實現分配關系和諧。影響價格不能隨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的因素主要是壟斷。如果價格出現行業壟斷、地區壟斷,或者自然壟斷,它就不可能發生變化。如果商品不能跨行業、跨地區流通,全國統一市場就難以形成,供求關系結構剛性的矛盾也就難以化解,即便價格具有彈性,供求關系也會因為商品難以跨行業和地區流通而僵化。所以,壟斷不只是競爭的制約因素,也是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要完善價格機制,就必須打破壟斷。
市場機制的完善是市場均衡的前提條件,但是,即便市場機制完善,也不一定就有市場的均衡。所以,僅僅強調市場機制完善,市場均衡也是難以自動實現的,因而我們需要樹立市場均衡的觀念,自覺地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市場由非均衡狀態向均衡狀態轉變。我國理論界對完善市場機制的認識是比較充分的,但是,對市場要實現均衡的認識就沒有對完善市場機制的認識那么深刻。因此,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要促進市場均衡。我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形式,就必須提高對市場均衡的認識,提高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市場均衡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分配關系和社會和諧。
三、分配和諧的法律制度
分配關系和諧既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被提出來的一個問題,也就需要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來解決。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一方面滋生分配關系不和諧的現象,同時又有消除分配關系不和諧的功能。究其原因,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市場不完善非均衡,法律法規不健全,分配關系不和諧的現象不可避免。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完善與均衡的程度不斷提高,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分配關系和諧的程度也就不斷提高。市場完善與法律法規健全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就不可能有市場的完善;反過來,法律法規又是隨著市場的不斷完善而逐步健全起來的。分配關系和諧以市場完善而均衡作為必要條件,同時又以健全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如果只有前者而無后者,或者只有后者而無前者,都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關系和諧。
分配和諧的市場制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市場的交換主體必須擁有對等的權利,而權利對等的前提條件就是所有權排他性的制度安排。沒有所有權的排他性,就不可能實現市場主體的權利對等,也不可能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國有企業之所以難以成為市場主體,就是因為它的財產產權關系模糊;之所以要對它進行公司制的改造,也就是為了明確國有資產的產權關系,使它擁有財產的排他性所有權。我們知道,公司制的制度變革,不只是設立諸如董事會、監事會等形式上的組織機構,它還包含有深刻的法律制度背景。公司法人要成為市場主體,就必須擁有公司財產的排他性法人所有權。如果缺乏健全的公司法的制度安排對財產法人作出相應的權責利的規定,那么,可能出現的問題,要么就是公司法人難以真正行使財產法人所有權,要么就是財產最終所有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財產法人所有者和最終所有者之間的分配關系就不可能是和諧的。
等價交換是實現分配關系和諧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一方面,它能夠使復雜勞動簡化為簡單勞動,等量勞動獲得等量收入;另一方面,它又使交換雙方從交換中獲得價值相當的物品。一般認為,市場均衡條件下進行的交換是等價交換,市場非均衡條件下進行的交換不是等價交換,從而市場均衡狀態的分配關系和諧,市場非均衡狀態的分配關系不和諧。但等價交換需要在誠實守信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如果人們不守信用,即便市場的狀態是均衡的,等價交換也會因為人的機會主義行為而不能實現。這是市場機制是否完善的又一個方面。人是有機會主義行為的,它是影響等價交換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減輕或者消除機會主義行為,就需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準則”。社會信用體系雖然不屬于法律制度的范疇,它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安排,但和法律制度卻有密切聯系,社會信用制度如果沒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它是沒有多少生命力的。因此,在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的社會信用體系的時候,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只有在以法律作為保障的誠實守信的基礎上,等價交換才有可能實現,人們通過交換活動所建立起來的分配關系才有可能和諧。
市場競爭的充分性是影響分配關系和諧的重要因素,競爭能夠推動市場狀態的轉換,也能促使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就是說,分配關系和諧的市場條件,是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然而,不是有了市場就有充分競爭,如果市場缺乏保障競爭的制度安排,一切替代競爭的市場形式就會出現。一般認為,完全競爭的條件是,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商品具有同質性、資源具有流動性和信息具有充分性。事實上,即便如此,如果缺乏相應的健全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競爭也不見得就是充分的。我國農產品市場的買者和賣者是大量存在的,產品也有一定的同質性,除了土地,其他農業資源的流動性較強,邊遠地區除外,信息也是比較充分的。從這種意義上講,農產品市場可以被認為是競爭比較完全而充分的,但是,即使在這樣的農產品市場上,欺行霸市的現象仍然司空見慣。所以,不是因為有了諸如西方經濟學所講的市場條件,競爭就是必然的。如果缺乏保障競爭的法律法規,即使競爭的市場條件具備,完全而充分的競爭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市場主體的對等權利、市場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者對于分配關系和諧的作用也是缺一不可的。僅有市場主體的對等權利,而沒有健全的市場信用體系和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分配關系是不可能實現和諧的;即使市場信用體系是健全的和市場競爭秩序是有序的,缺乏市場主體的對等權利,分配關系同樣是不可能實現和諧的。維護市場主體對等權利,維護市場信用體系和保障市場有序競爭的法律制度也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必須“全面推進經濟法制建設。按照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著眼于確立制度、規范權責、保障權益,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市場主體和中介組織法律制度,使各類市場主體真正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完善產權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保護各類產權權益。完善市場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維護公平競爭”等等。只有把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制度作為整體安排,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才能保障生產要素市場的有序運行,實現分配關系和社會的和諧。
四、分配和諧的經濟制度
分配和諧的經濟制度指的是人們為實現分配關系和諧而人為制定的經濟運行規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形式能否實現分配關系和諧,既需要完善的市場制度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也需要科學的經濟制度。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分配關系和諧的必要條件就是市場完善而均衡,法律法規健全。然而,市場均衡既可以在市場的自我調節下實現,也可以在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下實現。市場的調節作用是自發的,緩慢的,宏觀經濟政策只要使用得當,效果要比市場的自我調節明顯,而且作用較快。所以,宏觀經濟政策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運行規則,對于促進市場由非均衡狀態向均衡狀態轉變,實現分配關系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安排,要構建分配關系和諧的社會,就必須要著力提高制定和運用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進一步健全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和調節收入方面發揮主要功能,完善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方式。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健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同時,還需要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互組合上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成功經驗,以充分發揮它們在促進市場均衡,實現分配關系和諧等方面的應有作用。
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調控和促進市場均衡的一種重要制度安排,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稅收政策是財政收入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政府通過改變稅率可以影響宏觀經濟和市場的供求關系。提高(或降低)稅率,既有緊縮(或擴大)供給,也有緊縮(或擴大)需求的作用。運用適當的財政政策,具有促進經濟發展、進行收入調節和推進市場均衡的作用。不過,現階段我國政府比較注重的是財政政策的經濟發展功能和收入調節功能,而且為了有所作為,對如何提高稅收和擴大財政支出的經濟功能特別重視。雖然政府部門對財政政策促進市場均衡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比較重視,但是為此而付諸實際行動的內容不多,而且效果也不明顯。因此,制定科學的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促進市場的均衡和分配關系的和諧是我國當前應著力研究的問題。
貨幣政策是進行宏觀調控和促進市場均衡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中央銀行通過調控存款準備金率、操作公開市場業務和進行再貼現控制貨幣供應量,并以此調節總需求。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調節貨幣供應量能夠調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進而影響總需求。市場的供求關系取決于總供給和總需求,擴大或緊縮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因為能夠調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從而既有影響總供給,又有影響總需求的作用。“在經濟蕭條時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進而刺激消費,使生產和就業增加。反之,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可緊縮貨幣供給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生產和就業減少些或增長慢一些”。經濟蕭條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過熱是因為有效需求太旺,調節有效需求就能緩解經濟蕭條或經濟過熱的現象。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變動貨幣供應量,能夠有效地調節總需求,平衡供求關系,推動市場均衡,從而有利于實現分配關系和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能夠調控市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知道,降低稅率能夠擴大生產供給,也能擴大需求,如果擴大供給的作用大于擴大需求的作用,或者輔以緊縮財政支出,那么,財政政策的效果就是擴大供給。增加貨幣供給也有擴大供給和需求的作用。如果把擴大供給的財政政策同貨幣政策結合起來,對緩和供不應求的矛盾就有十分明顯的效果。如果供求關系出現結構性失衡,即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的關系同時存在,那么,可以有針對性地運用擴大財政支出和增加貨幣供給量相結合的政策安排,緩和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同時存在的矛盾。顯然,僅僅使用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同理,提高稅率和緊縮財政支出有產生緊縮生產供給和消費需求的作用,縮減貨幣供給量也有縮小供給和需求的效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夠較快地消除經濟過熱的現象。如果能夠把提高稅率同擴大財政支出有機地結合起來,則既可以緊縮供給,同時又不至于縮減需求。可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機結合,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可循,只要科學地把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結合的度,就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而且還有利于平衡供求關系,實現分配關系和諧。
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度,看起來是個操作問題,實際上是一門學問。自凱恩斯開辟國家干預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研究以來,他的理論在應用于各國的宏觀經濟活動中取得了重大成果。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得以緩和,并走向繁榮,正是得益于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如果對于財政政策的運用缺乏審時度勢的認識,在把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結合的力度上出了偏差,就有可能導致供求關系惡化,而不是供求關系趨于均衡。20世紀6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市場處于嚴重的不均衡狀態,分配關系不和諧,都說明宏觀經濟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制度安排,它應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正是如此,貨幣主義者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和自由匯率制。弗里德曼的貨幣政策較好地解決了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滯脹”問題,不僅促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而且增進了市場的均衡,他也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此可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雖然能夠調節市場的供求關系,促進市場的均衡,但是,如果運用不當,不但不能達到上述效果,而且還會使供求失衡的現象更加嚴重。
我國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至今仍困擾著經濟的發展。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我國也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緩和了供求關系,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加強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和運用,推動市場均衡和經濟的發展,是今后一段時期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
- 上一篇:助理會計師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民政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