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探索
時間:2022-06-04 03:15:04
導語: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不要市場調節,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國經濟調控模仿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弊端。圍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的市場調節問題,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曲折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果。其中,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可以利用市場的思想獨具創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聲。
一、奠定社會主義能夠利用市場的理論基礎
傳統社會主義把計劃和市場這兩個經濟調節手段賦予了意識形態內涵,市場被作為資本主義的東西為社會主義所排斥。為糾正錯誤思想,從高一級社會形態取代低一級社會形態須進行生產方式的必要繼承的角度,論證了市場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不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為社會主義能夠利用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首先,從“價值”、“價值規律”、“資本”等資本主義經濟范疇入手,說明利用市場調節經濟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繼承。認為,這些經濟范疇表現一切社會化大生產的共性,“不只是表現生產關系,而且表現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其生產關系已經和資本主義有質的不同,但是生產力還存在,所以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這些范疇“仍然可以而且必須利用”。[1]這樣就糾正了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經濟范疇不可以共用之錯誤思想,指明社會主義同樣可以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經濟。其次,進一步從方法論上分析對市場和價值規律做機械理解的思想根源。他說“人們由于過分強調階級性、特殊性,因而忘記了共性、一般性,忘記了繼承與發展”。[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要經歷五種社會形態,不同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形成聯系基礎上的區別、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的鏈條,每一種社會形態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除了有階級性不同之外,還具有社會化大生產的共同之處。思想錯誤的根源在于違反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再次,創造性地提出生產關系兩重性理論,進一步從生產關系的繼承性上論證了市場調節經濟的手段性質,為社會主義使用市場調節經濟提供了哲學依據。對生產關系的內部結構進行了劃分,指出它的兩重性即:一般和特殊。前者為表現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后者為表現所有關系的生產關系。前者通過后者來表現,就是說當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消滅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特殊,而其生產關系的一般被社會主義所繼承,在社會主義的所有關系中表現出來。“這是社會生產的繼承性、連續性的表現。這就是人類社會生產的歷史。”[1]此理論表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存在著部分生產關系方面的繼承性。作為生產關系的一般,價值規律和市場被運用于社會主義的經濟調節,是共性與個性、特殊與一般、否定與繼承的統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這樣就使市場同社會性質剝離開來,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找到了哲學依據。
二、利用計劃和市場兩個手段調節社會主義經濟
1962年的《關于集市貿易等問題的一些意見》提交中央。報告是對蘇聯與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計劃和市場的歷史反思,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報告有五大觀點。1.樹立大市場、大流通和大貿易的觀點。在市場流通的地域范圍上,要有計劃、有組織地“超出本地區的范圍”,同其他地區進行物質交流,集鎮市場要“成為全國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他特別強調:“集市貿易有擴大成為地區性市場并成為一個地區的經濟中心的趨勢”,“有利于發展農工業生產和滿足群眾社會上和生產上的需要?!保?]所以開放市場應該成為“經常的和固定的方針”。2.擴大市場的主體構成、商品品種、地域范圍。建議市場要存在多種經濟成分,不但容許公有制國營的集體的商業,而且要適當容許非公有經濟成分,如夫妻店、個體手工業者、小商小販的存在,還要學會利用公私合作商店。在商品的品種上,不僅包括消費資料而且包括生產資料。3.要尊重價值規律。指出,要“突破妨礙物資交流和商品周轉的人為限制和障礙”,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數量太少,品種太少”;“管理太嚴,限制太死”;“價格背離價值,定價不動,被動量化”。[1]這就需要發揮價值規律對生產流通的調節作用。4.加強國家對市場貿易的領導和管理。認為國家對市場貿易的領導和管理不能采取單純行政手段,而是“有領導、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管理,把它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并明確提出了三種手段,即法律、經濟和國家調節和控制。5.指明計劃與市場共同調節經濟的總發展趨勢。“隨著國家采取適當的經濟措施,加以誘導和利用財政狀況的好轉,工農業產品的增多,通貨膨脹的消除,市場物價會逐漸下降”,“那時,兩種價格的局面,就會逐漸消失,而為一種價格所代替了?!保?]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就形成了。
三、利用市場調節經濟思想的意義
1.樹立解放思想的典范。傳統社會主義有三大原則: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反之,社會主義有三大戒律:不能有私有制、不能有市場經濟、不能存在其他分配形式。面對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敢于解放思想,沖破意識形態的桎梏。他批評斯大林不重視價值規律,認為“至于價值法則,斯大林更是斷然否定這個法則在社會經濟中起著生產的調節作用”。[2]1962年,擴大市場的建議曾被指責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回答說:“現在建國十幾年了還要畫地為牢,是不應該的。實行這個辦法,是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的,但只要因勢利導,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的?!彼黄婆f理論,提出社會發展聯系性和生產關系兩重性理論,論證了運用市場調節經濟不僅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繼承,也是對他部分生產關系的必然繼承。從而解決了前人和同時代人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其理論為改革開放成果所證實,也再次說明是社會主義時期思想解放的先驅。2.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提供哲學依據?!白蟆钡腻e誤思想認為計劃和市場都具有階級性,分別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志,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被看作不可觸碰的資本主義雷區。揭示了生產關系內部的兩重結構,其中表現所有關系的生產關系會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滅亡,表現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如不具有階級性的市場和價值規律等,則會繼續存在于社會主義所有制中并發揮作用,這就從根本上指出了市場和價值規律是調節經濟的手段的實質。馬克思主義認為計劃經濟的產生,是為了滿足規模日益擴大的、系統的、復雜的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計劃調節比市場調節更具超前性,更能從宏觀上合理安排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比例,使得產品的數量和品種更為適當。而社會化大生產不僅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而且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因而資本主義社會同樣需要計劃調節。不過由于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因而計劃調節經濟的程度更深、廣度更大,但是這僅僅是程度問題,而不是階級屬性問題。另一方面,任何人為的計劃調節都是有局限的,市場調節的靈活性、它對于龐雜市場需求的滿足度、以及它開疆拓土的能力是計劃調節所不具備的,所以社會主義也需要市場調節經濟。的生產關系兩重性理論,深化了對于生產關系的認識,從根本上論證了市場和價值規律不具有意識形態內容,它們只是社會化大生產中調節的經濟手段,為社會主義利用市場奠定了哲學基礎。3.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奠定基礎。針對完全計劃體制的弊端,八大前后中共黨內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開始探索。陳云認為,資本主義大范圍內不合理,小范圍內合理;社會主義大范圍內合理,小范圍內有不合理之處。要使兩個方面都合理,就應當在國家市場指導下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3]以上主張得到劉少奇、等人的贊同,也認為:“價值規律作為計劃工作的工具,這是好的。”[4]這是在國家調控企業占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允許小規模市場調節存在,目的在于增加計劃體制的活力。而關于計劃和市場的理論不僅繼承同輩人的相關探索,而且進行了獨具創見的發展。他認為計劃和市場不是一個主一個輔的關系,而是要比肩同坐,相互結合,共同發展,形成計劃有序指導和市場靈活調節共同作用的協調有序的社會主義經濟調節新體制。這正是當今的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相結合的理念,它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具有開拓性意義。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之論述,[5]成為黨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根據。此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把計劃調節經濟的宏觀把控的優勢與市場應對復雜社會需求的機動靈活特性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計劃和市場優勢互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安裝了迅猛發展的引擎。
參考文獻:
[1]文集(4)[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
[2]張培森.年譜(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
[3]陳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4]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簡本))[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1998.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王成元 單位: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精品范文
1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