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時間:2022-08-02 09:22:13
導語:如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加快實體經濟的發展、紓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金融業也推出了許多創新產品讓利中小微企業,但這些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小微企業抵押不足、缺乏擔保、賬務透明度低、融企信息不對稱等,是構成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本文探討依托大數據發展新基建,構建“金融+稅務+網商+新基建”的服務平臺,形成企業信用評價數據庫,設立政府、金融、企業和民間組織擔保基金,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財務分析+融資擔保+產銷路徑”的一站式融資服務。
【關鍵詞】大數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實體經濟的內涵。很多學者認為“實體經濟是指經濟運行以有形的物質為載體、進入市場的要素以物質形態為主體的經濟活動”[1]。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很多學者提出“虛擬經濟”,認為金融是與實體經濟對立的虛擬經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楊曉秋指出“實體經濟廣義是指除金融投資以外的行業;狹義是指制造業。由于房地產在我國具有超級資產屬性,一般不把它看作實體經濟,因此實體經濟是指除金融投資和房地產以外的行業”。基于可操作性,本文討論的實體經濟指金融投資以外的行業。(二)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經濟發展,實業為本,實體經濟是金融存在的根基。金融衍生自實體經濟支付結算的需要,通過融通資金、清算和支付,成為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的工具。總書記強調“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不可分割”。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最重要的職能是提供保證實體經濟順暢運行的資金循環體系。(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產生背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提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華爾街的次貸危機,揭示了美國金融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的缺陷,讓很多專家學者認識到金融創新的邊界以及國民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實體經濟的客觀現實”[2]。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2012年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確定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總方針。2015年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到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2021年“金融機構要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分”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四)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舉措。目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舉措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府制定財稅金融優惠政策,減稅降費、降息免息等[3]。自2018年以來對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實體企業獲取資金成本總體呈下降趨勢。“2020年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達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2020年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延長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適當降低小微企業支付手續費;加強對中小外貿企業信貸支持。2020年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實際達到50%以上。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等,均體現政策在進一步解決融資難問題”(十四五政府工作報告)二是政府和金融部門加快“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基建,以財政和銀行擔保基金、企業反擔保和股東自擔方式,大規模建立和擴大公益性中小微企業風險擔保基金,鼓勵發展商業性的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4-6]。目前小微企業貸款呈現“量增、面擴、價降、結構優化”的特點。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企業貸款分別占39.3%、29.7%和7.6%,合計占76.6%[7]。三是推出訂單融資、倉單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商譽質押貸款、供應鏈金融等創新金融產品。四是構建相應的支持平臺,把新型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好,包括大數據、金融平臺、幫扶平臺等[8]。五是“互聯網+金融”助推實體經濟發展模式。
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四中全會《決定》明確了“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重點和方向是健全具有普惠性、競爭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并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十四五”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讓寶貴的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而不是股市、房市或虛擬經濟。(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各級政府為了緩解中小微企業難以融資現象,出臺了很多財稅金融政策,減稅降費、降息貼息、科創板等,但實際上這些措施成效甚微,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問題沒有從根源上解決。一是實體經濟的融資方式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當前大多數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本實力有限,難以達到上市融資條件,直接融資(股票和債券)占比不到20%,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效弱化。二是除了金融產品的制約外,抵押不足、缺乏擔保、財務透明度低、銀企信息不對稱等造成了中小微企業的弱勢地位。金融業首先要考慮本金的安全及借貸利差,而中小微企業的抵押或擔保缺乏相應的授信條件,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勢必融資貴。(三)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2020年肺炎疫情的爆發,對短期經濟增長產生以下幾方面的影響:一是旅游、零售和餐飲、電影等行業收入銳減,今年前兩個月,國內企業債券違約規模超過250億元,明顯高于去年和前年水平。二是為減少近距離接觸交通受限、企業延遲復工,2020年的有效工作日減少了,工資、租金、利息等剛性支出也加大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體量較小、固定支出比較大、資金周轉困難的中小微企業舉步維艱。三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非常重要一環,中國疫情擴散,影響全球供應鏈;全球疫情爆發,影響中國產業鏈,2020年至2021年,全球經濟產出累計損失將達到8.5萬億美元,幾乎抹去之前4年的全部增長。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雖然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3%,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但是在微觀層面,實體經濟的部分領域仍然資金短缺嚴重,融資需求強烈。
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的途徑
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可從根源、平臺、風控、物聯等四個方面入手。(一)強化內部治理,提升核心能力,建立中小微良好的股權結構、管理體系和治理體系,避免僅從技術和資金方面進行扶持,從根源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信用不足問題。(二)打造“金融+稅務+網商+新基建”的大數據服務平臺。“我國中小微企業總量規模大,目前占全部市場主體比重99%以上,產出GDP60%以上,稅收50%以上,就業崗位80%以上”。但由于中小微企業過度擁擠競爭、覆蓋地域廣、盈利能力差、議價能力差、創新度不高、管理不規范,信息收集難、融資難等問題,平均壽命較短。因此迫切需要構建集互聯網、物聯網、稅收、金融、新型基礎設施為一體的大數據服務平臺,強化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數據庫,把購銷雙方的信用狀況綜合量化評分,把平臺內企業的購銷狀況、檔案年限、認證狀態、客戶評價、商業糾紛、投訴狀況、營收狀況、產銷路徑等納入信用平臺指數統計系統,做到“無準入門檻、不注重評級和客戶授信”,從而簡化流程、管控風險,使中小企業融資簡便快捷。目前山東省稅務局、銀保監會、地方金融辦聯合打造“山東省銀稅互動融資服務平臺”,該平臺是以納稅信用信息為基礎的“互聯網+稅務+金融”政府性融資服務平臺。可在此基礎上配套新型基礎設施,在依法合規、企業授權的前提下,用數據、用模型,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物流路徑,使其經營可視化,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在線融資服務,減少授信和評級環節,大大降低融資成本。(三)采取線上和線下兩種風控模式。線上以大數據服務平臺信用資料為依托,與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網商平臺合作,進一步驗證相關企業和客戶信息,作為信用貸款依據;線下除政府和銀行外,設立民間組織擔保基金,農村以鄉鎮為單位,城鎮以社區為單位,每戶每年繳納不超過100元的基金,凡參與者給予融資優惠。民間擔保基金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思想轉變過程,需要以戶帶村、以村帶鎮、以片帶區,達到互惠互利、互幫互融的良好環境。(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發展新基建,打通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和營銷通道,使“金融業的資金流、數據庫的信息流與工商業的商品流對接”。總之,金融業要進一步拓寬信貸產品的模式和使用路徑,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通道。設立發展民間組織擔保基金,減輕財政資金壓力,有效補充政府和銀行擔保基金的不足。中小微企業也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競爭力,壯大自身力量。只有各方合力,通過構建“金融+稅務+網商+新基建”的大數據服務平臺,編織好新基建這張大網,實施信用擔保,為政府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決策依據,才能開辟實體經濟快捷融資的坦途。
參考文獻:
[1]張曉樸,朱太輝.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反思[J].國際金融研究,2014(03):43-54.
[2]何師元.“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聯度[J].改革,2015(07):72-81.
[3]張林.金融發展、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增長——基于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6,31(01):14-25.
[4]尚福林.不斷探索金融創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J].清華金融評論,2019(12):89-92.
[5]白景明,趙全厚,封北麟,劉薇,孫家希,陳旭,龍小燕,胡舒揚.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調研報告[J].財政科學,2019(12):23-54+119.
[6]楊明秋.疫情下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設計[J].第一財經,2020(3)
[7]財經57號|疫情之下小微企業的貸款情況怎樣?2020(5)
[8]劉元春.孫文凱.我國中小微企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人大國發院,2019(7)
作者:呂長文 齊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