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

時間:2022-04-01 08:20:50

導語: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

金融集聚居民消費升級影響根據經濟學理論,凡是金融業發達的地方,經濟也發達,反過來,經濟發達的地方,金融業也發達,兩者形成了互為補充的局面。一些專家則發現,凡是金融業發達的地方,居民消費結構、消費規模、消費品級也越高。于是,人們開始關注起金融業發展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而金融的發展也伴隨著金融的集聚,會對一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金融系統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實踐中,關于金融業集聚與居民消費升級之間的關系研究卻并未受到重視。對于政府而言,如果一個地方金融業集聚能夠對居民消費升級產生積極作用,則應該鼓勵金融業的集聚(由零散的金融業向中心城市或區域進行集聚),如果不利于居民消費升級,則應該合理引導金融業態的布局擴散。顯然,理清金融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不僅能夠幫助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據,也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尋求消費拉動尋找到合適的動力。

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影響效應文獻述評

關于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研究的相關文獻相對較少,現有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金融業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作用,普遍觀點認為,金融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居民消費規模的擴大,特別是銀行的發展,給居民提供了獲取利息收入而增加財富,方便居民獲得貸款,從而有利于居民消費。盤和林(2018)研究了消費金融促進居民消費升級的作用機制,提出應該擴大消費金融的規模,來促進消費規模的擴大,進而促進居民消費升級的步伐。錢箐旎(2018)則認為,當前我國面臨投資和出口乏力的背景下,通過擴大金融支持消費來促進居民消費升級,拉動經濟增長大有可為。王平和王琴梅(2018)從消費金融對城鎮居民消費影響的視角分析了消費金融促進城鎮居民消費規模擴大,并提出了如何通過消費金融的擴大來進一步推動消費金融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帶動作用。潘錫泉(2016)則從更加寬泛和更加細化的金融發展視角,研究了金融發展對金磚國家之間貿易發展和消費的影響,認為金融發展深度和金融機構優化對貿易發展和消費具有促進作用,而銀行業和證券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對消費促進具有更大的推動作用。從金融集聚的視角,研究金融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相對較少,但也存在一些零星的研究,抑或是從側面研究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譬如,孫晶和李涵碩(2012)研究了金融集聚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而從宏觀描述性的角度略微提到了金融集聚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居民消費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余泳澤、宣燁和沈揚揚(2013)則研究了金融集聚對工業效率提升的空間外溢效應,提到了空間外溢效應中對消費的影響。也有少許研究分析了金融發展對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影響差異性,譬如,肖利平和洪艷(2017)利用我國2003-2014年的宏觀面板數據,研究了我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應,發現金融發展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應,東部地區的促進效應要大于中西部地區。比較典型的研究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的文獻主要有:董秀良、滿媛媛、王軼群(2019)研究了農村金融集聚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馬建輝(2018)則引入房價中介變量,分析了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作用,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存在非線性效益,當房價低于某一門檻時,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而超于該門檻則變為抑制效應,而隨著超越門檻值的房價越高,突破第二門檻之后,這種抑制效應就會越強。總體而言,關于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研究較少,尤其是研究不同金融業集聚水平對消費升級的影響方面。同時,關于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具有促進作用,這些文獻更多地是著眼于銀行視角為主,研究也更多地著眼于宏觀描述性為主,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金融發展如何影響居民消費升級的渠道),更缺乏實證研究進行驗證。

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理論分析

金融集聚與居民消費升級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金融集聚主要通過對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居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需求,以及收入增長預期效應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機制促進消費升級、金融消費信貸發展降低流動性約束,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競爭加劇來降低金融資源獲取成本來影響居民消費,傳遞到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具體影響傳導機制如圖1所示。經濟發展的收入增長渠道。金融的天職是服務實體經濟,作為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的中介,金融集聚能夠為資金供需雙方架構起橋梁,更加方便有效地為城鄉居民融資主體提供金融資源供給,降低消費者融資成本,實現金融資本的有效配置,提高社會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居民消費者)獲得金融資本的能力,從而促進投資和經濟的增長,繼而實現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收入水平的增長是促進居民消費規模擴大和消費質量提升的最關鍵因素。金融集聚在有力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夠為居民消費者提供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滿足居民對閑置資金的投資利用,幫助居民進一步增加財富,刺激居民消費,從而實現對居民消費升級的推動作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收入增長和需求創造渠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大量的金融資金支持,而金融集聚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促進產業結構從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產業主體借助于金融資源對產業的投入,能夠促進勞動、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并應用于產業中,通過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要素投入的成效,實現生產要素向效益好的產業流動,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同時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又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更高收入水平的崗位,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必然會引發居民從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向購買更高層次的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轉型,減少對基本生存型消費品的支出,對個性化、智能化等高端消費品需求的支出增加,繼而改變居民消費結構,促進居民消費升級。收入增長預期效應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機制促進消費升級渠道。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集聚之后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自然就能夠提高居民的收入增長預期,通過金融業的集聚,金融機構能夠為居民提供多種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產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為居民提供了除基本的社會保障以外的更多保障,降低了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降低了預防性儲蓄的需求。根據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居民對儲蓄性貨幣需求的減少,會促使居民大量的消費,繼而能夠促進居民消費規模的擴大和對高質量消費品的追求,帶動居民消費升級。消費信貸發展降低流動性約束渠道。收入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金融業集聚為居民消費開辟了新的渠道。金融業集聚促進大量各種各樣、品種豐富的金融創新產品出現,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信用體系逐步完善起來的背景下,消費信貸、信用貸款等變得日益普通化,滿足了市場上各類融資主體對資金的需求,促進了居民的提前消費,幫助降低了原先由于流動性約束而無法進行消費的限制,激活了居民的消費動力,釋放了居民的消費活力,繼而為居民消費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助推力。競爭加劇降低金融中介成本渠道。金融業集聚加劇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金融機構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往往會通過降低金融中介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質量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譬如:銀行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由于金融業在地理空間位置上的集聚使得市場上各類金融服務供給者處于同城競爭,金融業的競爭促進了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金融機構自身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服務的動力,降低了金融中介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使得居民能夠更容易獲得金融資源,降低了居民流動性約束,為居民提前釋放消費鋪墊了基礎。

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計。下面本文通過實證分析不同業態金融對居民消費升級的作用效應,檢驗金融集聚對消費升級的影響(實證研究的樣本時間為2014-2018年,樣本區域為全國省級面板數據)。其中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三大類不同類別金融業加以區分,并根據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域情差異性,采用省際面板數據進行研究。 (1)consumeit表示居民消費升級變量。模型中包含三個不同業態金融集聚的變量:bankit表示銀行業集聚水平,stockit證券業集聚水平,insuranceit表示保險業集聚水平。controlit表示影響居民消費升級的一些控制變量,μit為誤差項,α、β1、β2、β3、γ為待估計參數。(二)變量與數據來源說明。居民消費升級(consumeit):由于當前人民收入和支出渠道較多,可計算的、不可計算的交叉存在,在這種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根據統計數據得出的恩格爾系數顯然很難真實反映出居民消費升級情況。為了驗證本文所選消費升級變量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同時也對納入恩格爾系數衡量的居民消費升級變量進行研究,以作為穩健性檢驗。由于統計局缺乏對各省區市恩格爾系數的統計,因此,各省區市恩格爾系數計算采用各省區市居民食品類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列予以近似代替,作者根據各省區市統計局提供的食品類消費支出和總消費支出,自行測算各省區市恩格爾系數。將七大類消費支出根據生存型消費、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的特點來劃分,將享受型消費支出和發展型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醫療保健消費支出、交通和通信消費支出、教育文化娛樂和服務消費支出)與全部消費支出的比例來衡量居民消費升級情況。一般而言,享受型消費支出和發展型消費支出的占比越高,越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居民消費升級情況較好。銀行業集聚水平(bankit):銀行業集聚水平采用該省區市銀行業市場集中度衡量:  (2)其中,n、N表示銀行數量,MSk表示第k家銀行所占的市場份額,參照現有文獻的做法(Demirgüç-Kunt等,2004),取n=3,也即以最大3家銀行年末存貸款余額占該省區市銀行業存貸款余額的比例予以衡量,該占比越高,表明該地區金融發展水平越好,金融集聚水平也就越高。數據來自于各地人民銀行的金融業統計數據。同樣,證券業集聚水平(stockit)和保險業集聚水平(insuranceit)也采用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來反映。證券業集聚水平則采用該省份上市公司市值占全國上市公司市值的比例予以簡單衡量,上市公司市值數據均根據各上市公司年報進行整理,而保險業集聚水平則采用各省份前三大保險公司規模(投保額)占該省區市保險公司規模(投保額)的比例衡量,數據來自于各省份歷年的保險統計數據。控制變量(controlit):影響居民消費升級的因素很多,特別需要關注的則是收入因素(incomeit),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人力資本因素(capitalit)。從前述理論分析可知,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對消費的需求越大,對消費的品質也越高,必然會對居民消費升級產生正向的積極效應。本文采用各省區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居民收入情況,為降低異方差現象,對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取對數處理。人力資本采用就業人員中高中(中專、職高)文化程度就業人員占比來衡量每個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各地區就業人員數據來自于《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區的歷年統計年鑒。(三)實證模型估計及結果分析。采用stata 15.0軟件,并針對模型采取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檢驗,最后得到模型估計方法為固定效應模型估計比較合理,且各數據統計量較為顯著,異方差和內生性均能得到較合理的控制。實證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表1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實證估計結果可知,總體而言,金融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是存在一定影響效應的,但是不同類型金融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存在顯著差異性:1.銀行業集聚對我國居民消費升級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效應,以恩格爾系數衡量的居民消費升級穩健性檢驗也佐證了該結論。這表明金融集聚通過銀行業渠道的傳遞影響機制較為明顯。結合前面的理論分析,按照我國的實際情況,銀行業不斷集聚,可以增強一個區域的資本造血、信貸供給、產業結構優化能力,增強居民對收入的預期,從而刺激消費增長。通過銀行渠道,可以為居民積累更多財富,于是有助于產生財富效應,同時銀行提供豐富的金融產品,可以引導居民通過消費性金融渠道來增加對相應產品的消費。同時,銀行信貸對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大力扶持,普遍提升了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為居民參與更多高品質消費創造了更多前提。2.與銀行業態不同,證券業金融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卻存在負向的溢出效應。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證券市場的發展容易讓居民產生投機行為,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股票、債券等證券中去,于是實際在手可自由支配的資金就相應減少,進而會降低實物商品和服務等的消費熱情,尤其是對通信、娛樂、文體、健康等享受型或者發展型消費的熱情可能會下降。另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仍然是一個不夠成熟的資本市場,居民通過股票市場獲取財富效應的概率并不高,且由于股票市場的劇烈震蕩,對于我國以居民散戶為主體的股票市場而言,基本上都無法獲得財富效應,反而會遭受股票市場的劇烈震蕩而深深被套牢在資本市場中,對居民消費不僅沒有產生正向的促進效應,反而起到了抑制消費的作用,進而也抑制了消費升級。3.保險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則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促進效應。從我國實際來看,保險業的服務與消費相關的領域基本上都是屬于大額支出的消費,尤其是高端消費,包括教育、醫療、文體等,但是對于生存型消費的服務范圍較狹窄。隨著居民對保險意識的增強,以及保險對居民日常保障作用的日益體現,降低了居民為了防范可能發生的生病,養老等預防性動機的貨幣需求,激發了居民的消費活力和動力,使得保險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也產生了一定的正向促進作用。4.居民收入和人力資本因素也是影響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因素,且居民收入是影響消費升級的最主要因素,人力資本因素則決定了居民的消費品質,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也不容小覷。

其一,根據理論機制,金融集聚能夠通過經濟發展的收入增長渠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收入增長和需求創造渠道、收入增長預期效應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機制促進消費升級渠道、消費信貸發展降低流動性約束渠道,以及競爭加劇降低金融中介成本渠道對居民消費升級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二,根據實證結果,總體上金融集聚能夠對居民消費升級產生顯著的正向促進效應,但具體而言,不同類型的金融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其中,銀行業和保險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具有正向溢出效應,而證券業的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不僅不能產生正向促進作用,反而會產生負向的抑制效應,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圈錢效應”容易引發居民消費熱情的降低,同時證券市場機制的不成熟,以散戶為主體的消費者群體不僅不能獲取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反而由于股票市場的劇烈震蕩導致原本的財富被套牢而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能夠獲取股票市場財富效應的群體則基本已經完成消費升級,最終導致證券業發展對居民消費升級帶來負向的抑制效應。其三,比較三種業態金融集聚對消費升級的影響,可以發現,保險業集聚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程度較銀行業集聚來說要小很多,而證券業態的集聚事實上容易引起居民對消費熱情的降低,這也說明了當前我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仍然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服務體系,但是保險業對消費的拉動力略顯不足。相反,證券業的集聚更容易帶來資本匯聚效應,會降低居民的消費熱情,進而對消費升級產生抑制效應。所以,在當前急需培育消費經濟,煥發內需增長點的倡導下,應進一步優化業態功能,除了銀行業以外,國家應重視對證券和保險業態的培育,進一步豐富消費性金融產品,一方面通過多業態金融服務共同刺激消費升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機行為,引導資本不斷優化配置。

作者:張汨紅 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