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態經濟發展創新研究
時間:2022-03-19 04:12:00
導語:高效生態經濟發展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濱州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統籌謀劃“黃藍”兩區建設,突出高效生態經濟主題,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壯大循環經濟,努力探索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加快建設全國高效生態經濟區、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全力打造環渤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科學規劃上層次。全力打造“高端提升”新布局。搞好產業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突出功能定位,是發展大企業、培育大產業、振興區域經濟的先導,是打基礎、利長遠的戰略舉措。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項目進園區、園區產業化,是今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在當前土地資源緊缺、指標受限的前提下,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優化產業布局,發揮各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一步強化“產業規劃”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深入研究紡織家紡、油鹽化工、糧油果蔬、裝備制造、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六大支柱產業的整體規劃,立足優勢、挖掘潛力,搞好特色產業布局,增強區域影響力和吸引力。進一步明確各開發區、園區、鄉鎮的功能定位,以1O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為重點,按產業鏈條布局企業,形成功能分區合理、資源集約利用、產業相對集中的合理規劃,逐步實現全市產業科學發展。生態優先抓落實,全力打造“生態文明”新形象。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堅持節能減排目標控制,嚴格實施考核監管,既要經濟高效發展,更要生態良好發展,努力在發展中實現高效與生態的有機結合。以“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糧豐林茂、北國江南”兩大品牌建設為抓手,強化督導推進,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按照“轉型提升、城鄉一體、綜合治理”的思路,突出抓好綠色通道、“四位一體”方田、骨干河道治理、萬畝生態林場、生態濕地、農田水利等重點工程,進一步放大“林水會戰”的品牌效應和生態效應。加大沿海防護林和沿黃河、小清河防護林工程建設,加強對庫區、濕地、草地、重要水源地和涵養區以及近海島嶼、灘涂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在濱州國家級貝殼堤島濕地自然保護區調整的基礎上,加大保護力度。深入推進生態市建設,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積極創建生態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將循環經濟打造成濱州經濟發展的亮點。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各項制度和監測能力、預報體系建設,最大限度降低渤海灣近岸海域污染。嚴格環境執法和產業準人,淘汰落后產能,嚴格限制“兩高一資”項目建設。
堅持轉調抓主動,全力打造“優勢產業”新亮點。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解決經濟結構性矛盾的根本措施,按照“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大”的總體思路,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植壯大新興產業,全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健康”為目標,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依托58個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吸引更多的土地、資金、項目等生產要素集聚,以園區帶動標準化基地建設,積極創建“安全農產品生產區”。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鏈延伸力度,抓骨干、抓項目、抓創新,著力做強企業、做優品牌,積極打造家紡服裝、新型生態化工、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深加工“四大產業基地”,加快培育海洋經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服務業重點城區、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四大載體”建設,培育和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旅游文化業、現代金融業,扎實做好二三產業分離工作,盡快形成服務業發展新優勢。加大投入強基礎。全力打造“一體發展”新支撐。完善重大基礎設施是實施“黃藍”兩區戰略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保障。
一是千方百計破解土地、資金瓶頸。科學編制未利用地開發規劃和實施方案,搞好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的結合,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公司建設運營,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未利用地管理改革試點,切實提升開發水平,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提高銀企合作水平,扶持金融機構發展,創新金融運行方式,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融資格局。二是全力以赴加快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2X3萬噸級碼頭主體工程和附屬工程建設,確保年底前簡易運營。加快濱港鐵路、黃大鐵路濱州段、德龍煙鐵路濱州段等鐵路建設。積極推進環渤海高等級公路、濱州至德州高速公路、濱州至濟南高速公路以及孫武黃河大橋建設,進一步強化濱州公路運輸主樞紐的作用。三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鎮化和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圍繞“打造黃河三角洲中心名城”的總體目標,推進市城區城中村改造及城區道路配套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承載能力。按照“沿路定位、帶狀開發、綜合治理、組團發展”的思路,突出路域綜合開發治理,按照綠化、凈化、硬化、美化、亮化“五化”標準,限期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狀況。
關注民生促和諧。全力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要、民生為重,認真研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具體措施,了解社情民意,解決實際困難,共建、共筑、共享和諧。扎實推進“民心工程”,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拓展就業崗位,不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在實現基層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的基礎上,加快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推進基層醫院公益性改革,逐步解決“就業難”、“看病貴”的問題。進一步加大財政性教育投人,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各項政策,不斷優化城鄉教育布局,讓所有孩子上得起學、上好學。加快低碳公交系統建設,優化配置公交線路、公交車輛,打造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市民文化中心、市民活動中心、市民公共衛生中心、市民健身中心建設,著力改善群眾的文化生活條件。進一步鞏固擴大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成果,確保應保盡保、好事辦好。加大食品安全監管整治力度,切實保障群眾食品安全。牢固樹立科學、安全、可持續的理念,加大對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改力度,深入開展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創造和諧穩定的良好發展環境。深化改革增活力。全力打造“內力驅動”新優勢。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刁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一是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政府”。堅持執政為民,建立健全更加透明的權力運行網絡,破除制約改革創新的各種“瓶頸”。加大政務公開力度,使人民群眾享受充分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二是加快信息化進程,建設“高效政府”。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和收費項目,構建“一門受理、一站服務、一話接聽、一網公開”的公共服務新模式。
加快數字濱州、視頻信息資源整合等項目建設,加快“一網式”協同辦公和視頻會議系統的推進應用,加快推進“一點通”進社區工作,努力讓干部群眾更加便捷地了解、參與、監督行政工作運行,進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三是規范公共資源運行程序,建設“廉潔政府”。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搞好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徹底解決公共資源“交易散、資料缺、程序亂、效率慢”等突出問題,從源頭上防止違法亂紀行為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