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背景下科技倫理學思考
時間:2022-06-07 05:27:00
導語:生態文明背景下科技倫理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之后又一次人類文明史上質的飛躍,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它反映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康德說過: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我們頭上滿天的繁星;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敬畏自然,敬畏道德律,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倫理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給予人更多的人文主義關懷,是應用倫理學應對生態文明的時代回應。
一、科學倫理的生態文明審視
科學是關于自然規律的知識體系和探索客觀真理的認識活動。科學活動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已內化為科學共同體的自覺意識和道德律令,既保持著科學的優良傳統,又促進了科學持續不斷的發展。在今天生態文明的召示下,需要把科學倫理置于生態文明的視域下審視,注入生態文明的時代內涵和倫理要求,使科學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一)求實求真與循自然之道
科學的實質與核心是求真,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科學之所以以真理為進步的目標,歸根到底是由人類認識的目的決定的。人類只有揭示自然界的奧秘和本質,掌握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有效獲得物質生產的成果,才能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探索真理是科學的最高使命,盡管我們得到的科學真理只具有逼真度的意義,永遠到達不了絕對真理的彼岸,但并不能改變科學真理的內容,真實性是科學的根本特征。求真的科學探索要求科學倫理應誠實可信,實事求是,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其資料來源必須真實、可靠,結論具有可檢驗性、實驗可重復性。對科學事業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勤奮耕耘,永無止境地探索未知的領域。“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只有他們才能建造起雄偉壯麗的科學殿堂。他們相信,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總可以找到宇宙先定的和諧秩序。于是,向往探索自然的奧秘與和諧,深深地吸引他們以濃厚的興趣、堅忍不拔的毅力、超乎尋常的滿腔熱情,如癡如醉地全身心投入到自己酷愛的科學事業中去。真理是科學的中心動力,探索真理是科學追求的終極目標,增長知識是科學的首要任務,科學家的惟一動機是為了知識而知識。為了增進認識而探求知識,不斷擴展知識的寶庫,這是科學家的崇高理想和本質特征。
確證自然秩序是科學探索的根本目標,求實求真的科學使命,驅使著科學家們肩負著揭示自然規律、生態規律、環境規律的重任,揭明環境生態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依賴的互生規律、相互補償和相互協調的共生規律、物質循環轉化的再生規律、物質輸入與輸出的平衡規律、相互適應和互補的協同進化規律、環境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自覺把握這些規律,揭開自然的真象,消除人們對自然的無知、愚昧、盲目和野蠻,不斷獲得自然界的真理性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協同發展、有序發展,是生態文明賦予科學求實求真倫理的時代要求和新內涵。不可否認,現代科學展現了人類理性的巨大力量,但為什么按客觀知識去行動,卻犯下了違背自然規律的錯誤呢?從近代以來,自然科學開始分門別類進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進展,建立在觀察實驗基礎之上、理性嚴密的科學知識體系,以客觀性作為自己的內在根據和力量所在,認為只要掌握科學,就可以駕馭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實際上,現代科學所達到的客觀性只是片面的客觀性,各門學科僅是對客觀事物在某一領域、某一層面、某一階段、近似、相對的反映。在以分析方法為主的科學研究中,僅只專注于認識學科領域內事物的構成、機理、功能,力圖作出合理的解釋和科學的預見。還不能把一門學科和整個生態系統結合起來,去研究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得出系統性的認識和綜合性的成果。因此,現代科學發展必須向生態理性轉變。當代出現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生態系統的失衡,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破壞和崩潰。生態危機呼喚生態理性:“以盡可能好的方式,盡可能少的、有高度使用價值和耐用性的物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并因此以最少的的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來實現這一點”(高茲)。生態理性要求把整個生態、自然、環境作為自己研究的起點和歸宿,以盡可能好的方式、盡可能少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投入和環境損失,最大限度地為人們提供有用的物品。生態理性是一種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整體、著眼于人與自然協同的價值理性。它告訴我們消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化解生態危機的風險,解構生態倫理的失范和缺失,最終還得依賴于人類理性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既要把握自然的本質、規律和秩序,又要符合人類追求的價值目標,人類才能走上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生態理性的系統觀覺醒,將使人類的理性更合乎必然、合乎規律、合乎善的追求目的、合乎人類理性活動的規則。
(二)責任良知與生態道德
科學作為真理性的知識,本身沒有善惡、好壞之分,只有對錯之別。例如E=mc2,這個質能公式揭示了原子彈蘊含著的巨大能量,但不能由它來承擔在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爆炸的責任和道義,正像地心引力定理對于跳樓自殺的人不負任何道義和責任一樣。所以說科學規律本身是中性的,科學真理是價值中立的,不因人們價值取向各異而改變科學真理的客觀內容。科學既可打開天堂之門,也可打開地獄之門。但科學探索是一種有目的實踐活動,造福人類是它的天職,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在社會目標的牽引下,就要受到法律、道德的制約,承擔著使科學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更加順利、健康發展的責任。科學家們有責任去思考、預測他們生產的科學知識可能產生的社會后果,確保科學不被用于破壞性的目的,減少對自然的傷害,盡可能把科學應用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小的限度。[2]愛因斯坦說過:“科學的價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類,這是科學的真諦。”在科學發達的今天,科學對自然的作用力越來越大,甚至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越來越要求科學家們對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未來的命運具有深切的關懷和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正義感。無論是研究目標的確立、研究手段的選擇、研究成果的應用,都應堅持公平、正義、臻善的道德原則,具有強烈的生態良心和生態道德,并把它轉化為生態責任,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和職業操守,有效地預測、控制、化解科學應用產生的生態風險,用和諧的自然秩序來構建和諧的科學理論。科學工作者不僅在科學研究中負有道德責任,而且還負有使科學造福于人類社會的義務。1936年愛因斯坦曾對美國加利福利亞工學院的青年學生說:“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社會,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奮斗的主要目標……在你們埋頭于圖表和方程式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能成為禍害。”科學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獻身科學,造福人類,是許多科學家獲得成功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動力支持。
二、技術倫理的生態價值重建
如果說科學還是一種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那么技術則是最直接的現實生產力,在今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著世界,把技術的工具理性和工具價值盡情放大,以致于有人說,在這個星球上,已經沒有天敵,沒有不可戰勝的東西了。但技術這把“雙刃劍”隨著技術越發展,其正負效應越明顯,正面作用是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創造著人類社會的新生活,負面影響是使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面臨著毀于一旦的巨大風險和威脅。例如,為了使農作物增產,大量使用了農藥、化肥,產量上去了,土壤卻板結了,江河、植物污染了;汽車、飛機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快捷、舒適,但其尾氣的排放,也造成了大氣層的嚴重污染。在將人們把“速度”、“舒適”作為追求目標時,很少有人會思考人類到底需要多快的“速度”與什么程度的“舒適”,這種“速度”與“舒適”,世界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火藥的發明開啟了人類文明史新的篇章,改天換地、劈山開渠、寶藏涌流,但與此同時,對“爆炸力崇拜”的推進,堅船利炮、荷槍實彈、以致發展到足以摧毀地球的原子彈、氫彈,并非是人類的福音。[3]氟里昂制冷劑是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堪稱是20世紀化學技術的重大成就,以其無色、無味、無毒、無腐蝕性、導熱性低、易液化、易汽化的特性和生產成本低、價格低廉的優點,廣泛應用于冰箱、空調的制冷劑、除臭、殺蟲的噴霧劑、泡沫發生劑、清洗劑、干燥劑、空氣清新劑等等,全球年銷售額曾達22億美元。1974年科學家首次發現氟里昂有消耗臭氧的性質,而臭氧層在距離地球22公里的高空,是地球生物的天然保護傘,它阻止了外層空間紫外線的長驅直入,保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生命之樹常綠。而大量氟里昂的排放,則會使臭氧層稀薄,南極出現了臭氧層空洞達1300萬平方公里,如果空洞繼續擴大,地球上的植物光合作用將全部被破壞,那將出現無生命的死寂世界。為此,從生態價值出發,為了保護好人類共同擁有的一個地球,80年代開始禁止使用氟里昂。又如DDT,在20世紀被稱為是“萬能殺蟲劑”名揚全球,就是典型的一把雙刃劍,在鑄造輝煌業績的同時,也在破壞自然、危害人類,其風險也是在使用了幾十年后才顯現出來的。DDT最早是德國化學家蔡德勒1874年在實驗室制得,1939年經瑞士化學家米勒人工合成,發現其有殺蟲的奇效,且生產成本低,易于制造,很快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滅殺害蟲功效顯著,不僅使農作物獲得豐收,而且阻斷了瘧疾、傷寒等疾病的蔓延,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米勒1948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然而,DDT的負面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顯現出來,由于其不易溶于水而易于溶于油,其毒性通過食物鏈傳播:DDT→植物→魚類、鳥類、動物→人,被人和動物食用,并在體內積聚,當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給人和動物造成危害,中毒嚴重則死亡。此外,DDT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也殺滅了大量益蟲,違背了生態規律。因此,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DDT在世界范圍內宣布停止使用。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寫了一本科普讀物《寂靜的春天》,轟動了世界。她指出,由于無限制地使用化肥農藥,使自然界發生了一系列可怕的變化,原來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春天,聽不到百鳥啼鳴、獸吼蟲喚的悅聲,看不到萬木爭春的景色,生物毀滅,萬物凋零。過去潺潺流淌的小溪、奔騰不息的河流、清澈漣漪的池塘、碧波蕩漾的大海,再也捕不到魚蝦生物,整個自然就象失去了生命似的一片寂靜,最后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無生命的世界,那就是寂靜的春天來臨了。技術的兩重性不得不使我們把技術倫理置于生態文明的背景下考察,技術手段必須服從于人的目的,把安全、有利、健康、不傷害的倫理原則,轉化為技術倫理的道義和責任。一方面應熱情謳歌技術進步帶來的道德進化,不斷使人們從蒙昧、野蠻、愚鈍的落后狀態中擺脫出來,戰勝宗教神學對異端邪說的迫害,擊碎邪教對人心靈的摧殘,撥正偽科學對人性的扭曲,清除封建迷信對現世的顛倒,拯救神靈對紅男綠女的癡迷顛狂,克服腐朽的傳統道德理念對人的束縛,厘清道德進步的邏輯發展方向,擯棄傳統道德中虛偽和不合理的成分,鏟除釀造道德淪喪的深層根源,確立與人類文明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新準則、新觀念;另一方面對技術產生的負面效應進行道德規約。對那些一味為了技術的功利目的而不擇手段地謀取利益至上的短期行為,那些任意踐踏自然,瘋狂掠奪資源,漠視人類與環境提出的安全、有利、健康、公正、責任的基本倫理訴求,背離技術精神和技術規范的種種行為,進行道德約束,建立技術的倫理原則、倫理規范、倫理范疇和新的價值體系,重建現代責任倫理和發展倫理,制定科技工作者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底線,并把它內化為一種信念和道德意識,自覺抵制技術的不適當應用,有效約束技術功利主義的負面效應,讓技術真正惠及人類和自然,給予人文主義的終極關懷。
三、工程倫理的生態環境構建
工程是一種造物活動,凡是地球上原來沒有的、憑著人類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建造出來的一切人工建造物,都屬于工程,稱之為人工自然。工程自古有之,從古代埃及氣勢磅礴的金字塔、古希臘神奇壯美的神廟、蜿延雄壯的萬里長城、橫貫南北的大運河、巧奪天工的都江堰、整齊劃一的莊嚴故宮,到現代驚震世界的曼哈頓工程、氣貫長虹的阿波羅登月火箭計劃、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恢宏無比的鳥巢體育館、栩栩如生的悉尼歌劇院、高聳入云的巴黎凱旋門、縱橫交錯的交通樞紐,星羅棋布的冶金、化工、采礦、水利、生物、電力、航天、航空、建筑、通信等等浩大工程,無不展示出人類創造文明的偉力和氣吞山河的氣勢。[4]現代工程集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法律、文化、藝術、倫理、生態、環境等為一身,融決策、設計、施工、評價為一體,承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為一統,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多項技術的融合重組,才能建造出新的人工自然物,才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工程目的指向是幸福、安全、福祉。工程決策、設計、施工、管理,有著特定的工程倫理要求,它必須融入環境倫理、技術倫理、社會倫理之中。在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工程與自然的關系已成為工程倫理關注的焦點。工程決策要考慮環境容量、資源承受能力、生態修復能力和未來生態風險,嚴格遵循決策程序,進行可行方案和不可行方案的對比論證,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工程設計應體現目的與手段的一致性,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把生態保護原則貫穿始終,承擔起工程設計中的生產安全、公共安全、環境與生態安全、社會公正與社會責任。工程施工和管理要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傷害生命,為生態的自我修復創造有利條件,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埃及的生命之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水滋潤了富饒兩岸的種植業、畜牧業,使灌溉、運輸便捷,保持了生物多樣性,但同時洪水泛濫,水災不斷,也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幫助下,修建了阿斯旺大壩,把尼羅河攔腰截斷,認為可一箭數雕:一可控制河水泛濫,蓄水灌溉;二可發出巨大電力;三可提高水位,發展淡水養殖和內河通航。雖大壩建成后,這些目標都已實現,但工程的負面作用已顯現出來:一是生態環境惡化,土質肥力下降,土壤鹽堿化;二是血吸蟲病肆虐,魚群減少;三是尼羅河出海口處海岸線內退。埃及有位學者曾說過:“建造阿斯旺大壩的埃及總統納賽爾是位偉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壩的人,要比納賽爾更偉大。”還有我國黃河三門峽水庫的經驗教訓,泥沙淤積,土地鹽堿化,大量農田淹沒,受災群眾苦不堪言,后患無窮,往日富足的黃河灘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有黃河的低吟淺唱、如泣如訴。這一切無不在警示人們,任何工程都不能違背生態規律,高懸在我們頭上的永遠是:公平、正義、責任、人性、仁愛的道德律,環境的“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現代工程實踐的主體是知識勞動者。工程師、技術員處于核心地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工程師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不是來自工程方面,而是來自“非工程”方面。一個工程師所要關注的問題已經遠遠不是某項工程能否完成,還必須關心它是否經濟合理,是否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是否與社會發展相容,會引起什么社會后果等種種問題。他們應了解技術、工程的社會意義和生態價值,規范工程行為,增強社會責任,遵守職業道德,使他們成為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追求的工程師、科技精英。
早在1968年12月,聯全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應當給予工程師以較廣泛的教育,使他們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經濟科學以及生物科學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工程師不僅要了解工業技術變革直接的實際影響,還要了解工業技術變革對環境、社會和文化的長期的、直接的沖擊……工程師也需要懂得管理技術,具備一些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和群體社會學的知識”。引導工程向著更有利于人類健康、安全、幸福的方向發展,給社會帶來最長遠的福祉。[5]四、生命倫理的生態倫理回應現代生物技術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對整個世界發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引發了生命倫理問題的困惑和道德的兩難選擇。其一,基因組研究。基因檢測可有效預防和治療疾病,但也會造成基因信息隱私權的泄露,給檢測者帶來精神負擔和社會歧視,甚至發生基因污染問題;基因重組可以按照人的意愿把一種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另一生物體上,改變生物的性狀,增強抵御病蟲害和耐寒、耐熱、耐旱等能力,提高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量,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改善人們的食物營養結構,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轉基因食品的不確定性,是否存在對人體的不安全隱患呢?轉基因物種的生長又會不會影響生態平衡呢?因為它不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產物,而是按照人的意志、人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就有可能會使基因庫縮小,生物遺傳多樣性減少,破壞生態平衡。基因治療可修復缺陷基因,使患者恢復健康,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又將如何?人類基因組測序,一旦有可能對人進行基因設計,生命的價值何在?人性何在?其二,克隆技術在動物身上已成功應用,人也能克隆嗎?如果人也一旦可以復制,人的尊嚴損害、人倫關系混亂、種族主義歧視,應不應該為科學研究設立禁區呢?其三,干細胞移植可以為很多疑難病癥找到有效治療的途徑,人類胚胎干細胞涉及準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與心理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上的人的界定,以及人格、尊嚴的捍衛,生命的尊重。其四,器官移植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也誘發了器官買賣的黑市交易,犯罪滋生、損害供體健康,加劇社會不平等和道德滑坡等等。作為有意識、有理性的人,人的生命旅程,從起源到消失都充滿了倫理意義。面對生物技術引發的生命倫理挑戰,生命倫理的時代回應是一方面肯定現代生物技術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改善了人類健康和生命質量,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倫理困惑,需要在人與自然的協調中,重建道德評價體系,建立普適倫理原則和規范,把善的評價和真的評價統一起來,尊重生命,保護健康,讓每一個人都活得不痛苦而有尊嚴,在“善”的評價中更加重視“自主”、“正義”、“責任”、“尊嚴”的社會實現,把“不傷害”作為生命倫理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核心準則。在生命倫理“不傷害”、“有利”、“尊嚴”、“公正”原則的價值位階中,“不傷害”處于優先權地位,并把對人的不傷害推延到整個自然界,對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一切有生命形式的物種,都要像關愛人的生命一樣去關愛生物,愛護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生命無價,生命至上,對人類命運具有深切關懷和高度正義感。只有在確保不傷害的前提下,才能進而考慮有利、尊重、公正的要求。不傷害是最低要求,也是生命倫理評價的底線標準。
同時生物技術還應有利于人類健康和社會福祉增長,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好處、產生最小的危害。尊重人的生命權、自主權、隱私權,公正地對待自身、他人和社會,人人平等地享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人與自然是一個無法剝離的有機整體,人干預自然也就意味著干預自身,把人性化泛化于對象化活動之中。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意義上說,自然的就是人性的,人性的也是自然的,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進程中,把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自組織平衡當成人類生存方式的條件和限度,當成人類自我發展的內容、權力和責任,不斷實現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發展、共同進化。
- 上一篇:建筑市場秩序治理方案
- 下一篇:局長在建筑施工動員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