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報道新構想
時間:2022-08-23 08:50:04
導語:區域經濟報道新構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報道是熱點,也是難點。說其是熱點,不少地市報一半以上的頭版頭條讓給了經濟報道,深度報道的選題集中在經濟領域。特別是多媒體時代,以理性與深度見長的經濟報道依舊是紙質媒體的寵兒。經濟報道的難點也不少,專業人士覺得報道很業余,普通讀者又覺得羅列大量數字的報道太“硬”,鋪天蓋地的經驗報道、成就報道,一個單薄的事實產生無數“經驗”,一個發虛的數據寫出優秀“成績”,經濟報道往往成為報道量最大、卻最難產生精品的“雞肋”。
但是,對于地處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地市報而言,最激烈的城市化進程還未到高峰期,經濟報道潛力巨大,擁有橫向融合大經濟區與城市群的寬度,向下延伸至區縣、鄉鎮的深度。四川《瀘州日報》近年來的采編探索中,走出一條立足本土、放寬視野、稀釋宏觀、提煉微觀的路子。平臺策略:黨報“言商”創品牌瀘州日報社在創辦晚報之后,面臨著如何差異辦報、錯位經營的問題。在時政報道同源同質,社會新聞與文體報道轉移到晚報做大做強之后,日報選擇了經濟領域,創刊了《瀘州日報•酒城商界》專刊。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基于瀘州本土經濟特點而決策的。瀘州是一個傳統的商貿城市,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各種業態均在迅速發展,升級與洗牌頻率較高,報道空間不小。
作為黨報的專刊,《酒城商界》創刊之初就大膽“言商”、大聲“言商”,開辟“個性商人”欄目,以大篇幅報道讓本土企業家紛紛走上一版。之所以用“個性”命名欄目,就是再不能讓報道變成企業免費的廣告,而把企業家的故事、最有個性的一面以純粹的新聞報道體現出來。報道刊出以后,產生了兩個“想不到”:一個“想不到”的是讀者,沒想到黨報會以這樣的方式報道本土企業家,另一個“想不到”的是企業家們,沒想到黨報會給他們這樣一種宣傳空間。在報紙引起企業界和讀者高度關注之后,靜態選題開始向動態選題轉向。時值瀘州新一輪商圈洗牌之時,《酒城商界》刊出解讀性的前瞻報道《酒城商業新版圖》,對日益白熱化的新舊商圈、核心商圈之爭進行報道,并借此展開話題,引發各方評論。在瀘州激起了從企業界、消費者到市領導的熱切討論。尤其是身處競爭中的商家,生怕在這種時刻失去發言的“話筒”,紛紛主動表明觀點。報紙的本土影響力得以迅速提升。創刊成功,但不能局限于簡單地“在商言商”。企業需要宣傳,但并不需要赤裸裸的商業宣傳;經濟需要報道,但也不需要一堆數字加幾個生硬的概念把讀者打蒙的報道。隨后,《酒城商界》在經濟報道領域全面拓展,設計了多層次的欄地市報區域經濟報道新思路□張涌(瀘州日報社,四川瀘州646000)者展示自己的風格,擴大報紙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
保持報紙風格穩定性。地方黨報要結合自身地域特征和實際情況,研究受眾心理,找準報紙內容與形式的最佳結合點,給版面立“規矩”,這對于贏得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報紙風格是一個團隊運作的綜合產物。任何一種設計風格,一定會是團隊整體素質的體現,其中滲透著主編、記者、編輯、美編、攝影、排版員等每個人的個性魅力,是諸多個性的組合。要在版面革新上下工夫,根據本土受眾群的需要,運用各種版面要素,確立適合自身的版式格調。巧用用本地元素。每個地方都有自身的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元素應用到版面設計中,可以體現報紙的地方特色。加入當地文化的特質,在版面設計中用好本地文化元素,使報紙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做亮欄目,增添亮色。作為報紙,要想留住讀者,一定要增強與讀者的互動。多在版面中突出讀者愛看的稿件,增加版面亮點,使之成為視覺中心。積極開展讀者感興趣的欄目,和讀者巧妙互動。巧用醒目的欄目標識,或用框線加以突出,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此外,還可以策劃活動,選擇合適的時機,組織一些恰當的活動策劃,設置一定量的貼近民生、民情和民意的欄目,拉近報紙與讀者的距離,同時增強報紙的社會影響力。
在現代傳媒激烈的競爭中,發揮好編輯對信息的選擇、對新聞的整合策劃功能、對報紙版面的整合,形成有別于新媒體的新聞特點,這無疑是新媒體時代對報紙編輯最直接、最根本的要求。而也只有做到并做好這一點,紙質媒體才有可能辦出特色,最大限度地留住讀者,在當前多變的傳媒環境中擁有一席之地。目體系,陸續開辦了訪談報道———《封面訪談》、調查報道———《觀察》、經濟動態信息———《服務100%》和《維權3.15》等。在策劃選題方面提倡不拘一格的“大經濟”領域的思路,什么話題熱就緊跟什么話題,緊跟什么話題就抓住其在經濟領域的落腳點。賦予經濟報道深度與熱度,一不靠抄文件,二不靠泡會議,一份經濟專刊呈現出精、深、細、活的品質。做好經濟報道,需要重新定義報紙本身,除了是經濟信息的載體外,更是辦報文人與企業商人之間的橋梁,文人不再是傳統地做文章,商人不再是簡單地算算賬。兩者貼近、相融,就會創造更多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角度策略:走出本土解讀本土越是本土的,越是主流的。但以怎樣的角度觀察、報道本土,決定了經濟報道的成敗。
從城市區位看,瀘州地處沿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川南城市群、環渝經濟圈的交匯地,從產業與節點看,又是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交匯地,定位于立足四川、依托重慶、拓展滇黔,建設結合部中心城市。所以,《瀘州日報》每年都要花大力氣推出“他山之石”重頭經濟報道。這個系列的報道就是讓記者走出瀘州,在兄弟報社的幫助下,為瀘州經濟“照鏡子”。于是,派出的骨干記者踏訪川、滇、黔、渝的各個城市。說是“照鏡子”,是因為并不是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是針對瀘州精心選題。針對市里對經濟軟環境的要求,選擇了以率先公布市級領導干部電話、搞“馬上辦”的眉山市進行報道,寫出了《眉山風暴啟示錄》;針對瀘州面臨交通大跨越以后的謀篇布局,選擇了與瀘州交通區位格局類似的遂寧,寫出了《搶跑者遂寧》;針對瀘州提出的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選擇了瀘州毗鄰的、同樣提出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遵義,寫出了《轉折之城在轉折中崛起》……“他山之石”系列最初推出,就在一版大篇幅刊載,當時在瀘州引起很大的震動。《瀘州日報》在選題策劃上,不是把外地成就報道“移植”到本地就了事,而是探索出一種“間諜式”的報道角度,挖掘別人的智慧,推動自己的工作。報道發展到后來,瀘州凡是有重要工作推動,市里首先安排《瀘州日報》要做“他山之石”報道。
“間諜式”報道的角度,不僅僅只用在“他山之石”上。近年來,每逢四川省黨代會“、兩會”,《瀘州日報》都要派出采訪組前往一線,除了傳統的程序報道之外,都要求記者第一時間以瀘州的區域經濟角度,解讀省里會議的報告。對過去只能“仰望”的報告做解剖為我所用,幾年堅持下來已經成為慣例,效果良好。策劃策略:奏出“交響”破瓶頸敢于報道、解讀更高層次政策的這一模式,在《瀘州日報》還延伸到更高級別的解讀上來。《成渝經濟區規劃》新鮮出爐,瀘州位列其中,欲第一時間報道,瓶頸諸多:怎樣找到全面信息?解讀這么高層次的政策,記者的底氣從何而來?結合瀘州角度在哪?難題越多就越需要創新。《瀘州日報》迅速作出方案,一一解決:記者從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下載了成渝經濟區規劃全本,第一時間組織學習、策劃選題;解讀信息量如此之大,不能光靠記者,立即連線瀘州市委黨校、市委政研室以及市政府專業部門的教授、專家從各自角度解讀;梳理出規劃中涉及瀘州的所有部分,做出系列解讀方案。
在對整個規劃的解讀上,《瀘州日報》的報道及時、詳實、貼近性強,系列解讀《圖說成渝經濟區與瀘州》一氣呵成。搶得了先機,提升了報紙在區域經濟報道領域的影響力。這樣的高端解讀,得益于報社的開門辦報思路,除了培養專業記者外,還聘請了各方學者、專家作為“外腦”,隨時對重大新聞進行解讀評論。地市報身處二三線城市,與中心城市相比,記者往往雜而不專,能新而不能厚,擅多不善精,更沒有比比皆是的大專院校學者資源,更應該重視“外腦”。為了打好“專家牌”,瀘州日報社記者部還要求記者,凡是到瀘州出席會議、訪問的名專家學者,一律不能“放過”,要當成“明星”一樣去做專訪、挖新聞。事實證明,這一要求確實抓住了不少“大魚”和“活魚”。
做好經濟報道,除了外借“大腦”,還要內奏“交響”。區域經濟報道的形態,不能再是黑壓壓一篇半個版的“論文式”形態,地市報越是采編分家,越要意識到采、編合作相融的重要。《瀘州日報》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在策劃反映《瀘州交通交響曲》系列報道的5個版專題的時候,《瀘州日報》從版面效果開始倒過來策劃,反推需要哪些素材,對話題既要做文字解讀,還要做視覺解讀,甚至文字和攝影記者“客串”編輯。最后以“突圍”、“跨江”、“出海”、“穿峽”、“活城”五大篇章一一呈現,報道深度、視覺效果均得到讀者的肯定,成為《瀘州日報》專題策劃的樣板。這種圍繞版面策劃,整合各方資源的區域經濟報道模式,一改經濟報道呆板、乏味的面孔,讓記者不再是寫稿人或攝影者,編輯不再是編稿者或排版員,大家都變成“辦報者”。
- 上一篇:農村貧困殘疾人救助意見
- 下一篇:殘聯康復機構工作意見